內容簡介

市場力量促成了貨幣的出現及其表現形式的早期發展,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貨幣表現形式先后經歷了商品貨幣和自由銀行發行的貨幣,其中自由銀行發行的貨幣,即銀行券的背后通常有金銀或者硬通貨作為准備。只是在經政府授權或者直接由政府設立的通貨發行壟斷者——中央銀行出現以后,由國家信用擔保並強制流通的不兌現貨幣才走上歷史舞台。

  懷特着力解釋現代不兌現貨幣的出現和有關於它的機構和政策操作。在中央銀行的五項功能中,只有壟斷通貨發行和執行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的定義性特征,私人清算所完全可以行使其他的功能。通過檢驗貨幣的公共產品特性和銀行業的產業特征,懷特反對政府壟斷貨幣發行和干預銀行業。此后,懷特還介紹和討論了有關不兌現貨幣制度運行的幾個重大問題及其相關理論——鑄幣稅、中央銀行的官僚機構性質、政治性經濟周期和相機抉擇及其帶來的動態不一致性。

  作者還認為,貨幣規則、競爭性的不兌現貨幣、「無現金」的支付體系是替代現行不兌現貨幣制度的選擇方案,而且它們與經濟學大師的名字——弗里德曼、哈耶克、法馬和耶格爾等——聯系在一起。懷特在介紹這些方案的同時,也介紹了對這些方案的質疑。但是如懷特所言,不論這些建議最后能否成為現實,僅僅去理解它們也是有用的。致力於貨幣和貨幣制度改革的思想家們試圖通過簡化現行貨幣制度的關鍵特征,彌補現行貨幣制度的缺陷,以求改進和完善貨幣制度。
 

目錄

第1章 市場貨幣制度的演變
第2章 商品貨幣
第3章 自由銀行的貨幣發行
第4章 中央銀行的演化及其基本原理
第5章 政府是否應當在貨幣上發揮作用?
第6章 政府是否應當在銀行業中發揮作用?
第7章 鑄幣稅
第8章 作為官僚政治機構的中央銀行
第9章 政治性經濟周期理論
第10章 相機抉擇和動態不一致
第11章 貨幣規則
第12章 不兌現貨幣的競爭性供給
第13章 無現金的競爭性支付體系和法律約束
參考文獻
譯后記
 

無論是對研究者還是對實踐者,金融領域都是一處最值得冒險的樂園。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斷眷顧著這個領域的佼佼;政府、企業和居民都已經認識到,金融系統構成了整個經濟體系的心臟。窮國的百姓們逐漸接受著超出傳統的儲蓄思維以外的投資和識,股標、債券不再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跟隨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不發達國家的居民開始和發達國家的居民一同選擇明星公司的金融產品,並成為這些公司的所有者。不過,金融產品的復雜性和金融市場固有的投機性並不僅僅帶來刺激,當自己的財富在較短時間內像水蒸氣一樣蒸發時,金融就仿佛和撒旦緊密結合在一起了。直到領到人們還在議論著密西西比事件、郁金香事件、南海泡沫等,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更是很多人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如果在這樣一個世界里,各種金融產品的收益可以通過概率估計出來,同時,通過歷史才氣的收集和處理,可以推斷一種金融產品的收益方和差和標准差,那麽投資者就可以通過精確的數學工具來計算滿足自己要求的投資組合,實現同等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或同等收益下的風險最小化。果真如此,投資者就可以不確定的世界里從事類似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這樣,就可以避免金融市場上的泡沫和金融系統的危機。20世紀50年代,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從理論上和經濟實證上分別注意到了投資者理性決策的重要性。首先,阿羅(Arrow)通過對保險和風險的研究,特別是通過對一般均衡框架中或有證券的研究發現:只要針對未來的每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設計出相應的應對條款,那麽就能構造出一種「阿羅證券」來確保總體經濟的一般均衡。不過,阿羅也注意到,投資者理性決策依賴一定的信息條件,如果該條件得不到滿足,金融產品的合同安排就可能不完全,比如,在保險業會出現「道德風險」問題。這些觀點對後來的金融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次,哈里·馬克威茨(H.Markowitz)在20世紀50年代借助於統計技術發展出了均值方差模型,並被廣泛用於實際的資產組合決策。馬克威茨的思路可以追溯到伯努里(Bernoulli,1738)和費雪(Fisher,1930)等人,前者考察了概率與博彩問題,也就是不確定下的決策,後者考察了利息理論。這些早期的理論為後來的金融產品估價技術及金融工程學科的開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正是馬克威茨第一次系統地用數理統計的語言描述了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可能行為。盡管當時他的研究並沒有成為金融經濟學的模型基礎,但在華爾街卻廣為流行,成為眾多投資者投資決策的技術依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