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與意識形態之間∶胡風研究

在文藝與意識形態之間∶胡風研究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王麗麗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51219
  • ISBN13:9787300051215
  • 裝訂:601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首要宗旨是:試圖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對胡風事件這一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關鍵事件重新進行全方位的解析,著重從胡風事件的三個關鍵即態度問題、理論問題和「宗派主義」問題入手,復原和模擬胡風事件的脈絡和機理,揭示出事件發生的某種必然性,從而使一段特殊的歷史變得可以理解,並轉變為可供後人利用的精神文化資源。

同時,本書也致力於在不忽視特定時期歷史復雜性的基礎上,對胡風這一文化多面體進行立體的展示,從而為更加公正、合理地評價胡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目錄

緒論 胡風研究的學術史和方法論說明
第一節 胡風研究的現狀分析
第二節 本書的內在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胡風文藝思想的原生狀態
第一節 主客觀化合論的形成
第二節 戰火中淬煉成熟的理論性格
第三節 化合論獲得現實主義的命名
第四節 「社會學的內容」與「美學上的力學的表現」
第五節 整體思維與陰陽兩儀太極圖式
第六節 社會學與美學的漢堡包結構
第二章 胡風事件的歷史探源
第一節 典型論爭:一場瑣碎而具有象征意味的交鋒
第二節 「兩個口號」之爭:埋下宿怨的種子
第三節 民族形式問題:論爭中的「復調」與理論生發
第四節 「主觀」論爭:涉足政治的敏感區域
第五節 香港批判:意識形態「詢喚」的落空
第六節 胡風到底與什麼對抗
第三章 胡風事件的理論解析
第一節 現實主義與意識形態功能轉換
第二節 現實主義紛爭中的三個命題
第三節 「政治」的歧義
第四節 兩套話語的獨白
第五節 知識分子思維的「明」與「昧」
第六節 以學術為業和以政治為業
第七節 簡短的結論
第四章 胡風集團的文化生態
第一節 從《七月》到《希望》
第二節 胡風的編輯思想與經營策略
第三節 時代轉換與「公共領域」的命運遭際
附錄 胡風集團的一個「異數」 ——再論舒蕪
第五章 胡風的自我陳述
第一節 處於事件漩渦中的胡風
第二節 宗派主義問題辨析
第三節 胡風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
結語 第一義的詩人
參考文獻
索 引
后 記
 

當一種思想不同於社會的時髦思潮時,往往有兩種狀況出現,一是這種標新立異會成為新時代的風向標,而引領人們走向新的境界;二是這種思想不見容於當世,從而給思想者本身帶來殺身之禍。有人因此說:「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可貴,一種人能夠力挽狂瀾,糾正歷史的過錯;而另一種人卻只能夠以自己的血與生命向世界說明歷史的過錯是何等的殘暴。」歷史的脈絡已經說明了胡風的命運與歸屬。這種為思想和自由的言說所付出的代價,令后人嘆息再三。

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胡風事件,濃縮了中國⒛世紀中期的理論風雲。自1988年6月胡風獲得徹底的平反之后,胡風思想的研究也在學術史和批評史中逐漸開展。胡風文藝理論和批評思想的基本構架和值得關注的命題也獲得了重視和重釋。

我和溫儒敏先生合作培養的博士生王麗麗,願在這一文學史和文藝理論史結合部問題上展開自己的研究,並以真正的理論勇氣直面胡風事件的重大理論問題,在所有有爭論的問題上不回避、不顧左右而言他。這種理論銳氣和思想鋒芒,我以為是做學問的最為重要的品質。

我注意到,在胡風研究取得多方面突破的同時,學術界對胡風事件形成原因的理解還存在着模糊不清和較大偏差,因而王麗麗希望借助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對胡風事件重新進行解析,並在胡風事件的三個關鍵問題上,即態度問題、理論問題和宗派主義問題上有所發掘和拓進。在作者看來:「所謂胡風的態度問題,是在解放前后胡風與左翼同仁進行的一系列論爭中逐漸累積、浮現出來的。它在『民族形式問題』討論中最早出現,在重慶的『主觀』論爭中急劇升級,在香港批判中進一步惡化。態度問題的實質是:漠視意識形態的『詢喚』要求,對既定的一統意識形態體系拒不表示『臣服』」。論文在對胡風事件作出重新解析的同時,也致力於對胡風這一文化多面體進行立體的展示:揭示胡風的主客觀化合論具有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特征,指出胡風特異的編輯思想和活動具有經營一個文化生態的意義,展示胡風本人對事件的分析和反省,同時標示出胡風個性中具有一定的偏執因素,以及胡風在處理「文學與政治」關系時不能完全適應當時的需求,胡風的宗派主義具有特定時期歷史的復雜性等問題。

胡風研究中一個難題是對胡風事件成因的解釋。由於胡風事件中的文藝與政治的糾纏以及復雜人事的糾纏,使胡風事件的成因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論文采用的方法是穿越政治糾纏的角度,指出胡風在政治領域中觸發意識形態的深層問題:拒絕了意識形態對其的思想整合;所主張的文藝理論容易導致美學和意識形態的還原,從而在實際政治效果方面與主流文論南轅北轍;其具體組織文藝運動的方式包含着批判者十分警惕的「異端」因素。在學術史的清理中,論者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對胡風事件進行多角度的闡釋:借鑒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理論領域里所取得的多項成果,如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詢喚」理論對個體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關系的描述,馬爾庫塞對文藝形式中意識形態內涵的揭示,哈貝馬斯有關「公共領域」的論述對研究胡風集團的文化生態的意義,從而立體地呈現胡風的復雜性。在展示胡風各方面的同時,透視胡風事件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在理論方法論上有所創新。正惟此,作者才能深刻地揭示作為第一義詩人的本質: 「胡風為了堅持自己認信的真理而『心安理不得』地勇於承受監禁、放逐和瘋狂的命運的一生,更是一首讓人每一讀之都不禁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的悲壯之詩。」可以說,論者力求從中國特殊時代的歷史語境中對胡風問題進行客觀研究,既注意到了胡風思想的正面意義,同時也注意到了胡風「一方面力圖消解體制,一方面又作着將自由的文學體制化的設想」的負面意義,並能運用還原法和新歷史闡釋法對歷史難點疑點問題重新審理,表現出可貴的理論開拓意識。

王麗麗寒窗五載寫出這本四十余萬言的長篇論文。當她到韓國任教時,行李中幾乎全是胡風研究的書籍,她多次修改論文以至於最后身體十分虛弱。應該說,這篇論文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深層對話,是一位年輕學者對上一代學者的內在精神闡釋。這種「同情地理解」和清明的理性解剖,使本論文具有了思想的重量。

人去思是無罪的,只是扼殺思本身倒是會在歷史上成為一個有罪的事件。一個為了真理而勇於遭受監禁和放逐的思想者,不僅洞穿歷史將「事情本身」大白於天下,而且將思想敞開而再度成為學術界的顯在意識。只是,當歷史的風向標已經跳過這最沉重的一頁時,消費主義和玩世主義已經從另一個角度層面讓思想在此失重,於是歷經苦難的沉重思想遭遇了輕飄的消費時代氛圍,思想的光芒漫射在無邊的虛空中,漸暗漸啞,這是何等的悲哀!

也許,思想本身就昨土產土族堅守!也許!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