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批評家和策展人,作者親歷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成長歷程中的風風雨雨。本書不但是關于十幾年來中國藝術發展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其文字亦見生動貼切,犀利直接。
本書包括各種重要展覽的策展文章、策劃過程紀實和對重要藝術家和藝術現象的分析和評論。中國實驗藝術如何從地下走向公眾,本土經驗如何遭遇全球化變局,藝術家個人與社會如何對話,其間種種困頓、迷亂中的選擇與行動,得失與智慧,令人感慨深思。因此,作為當事人的敘述,本書不但是關于十幾年來中國藝術發展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其文字亦見生動貼切,犀利直接。
作者簡介︰邱志杰,福建漳州人,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北京二萬五千里文化傳播中心藝術總監,同時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作為擁有國際知名度的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的創作領域貫穿繪畫,攝影、裝置、錄像和行為等各種媒體,其課題觸及時空、靈肉、生死、權力等多種問題,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藝術節被廣泛展出和收藏。他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界影響廣泛的理論寫作者和展覽策劃人。
目錄
序言︰之間的書寫“中國牌”之我見
《後感性》展覽始末
家?
家的提案︰平行的言說?
《家?》展覽籌劃始末
參與建築展的始末
觸摸——多媒體行為藝術展的始末
福州印象︰藝術是可以接受的
“福州制造”及其他
東亞藝術中的現代主義︰體用之辯
澳門,一次錄像藝術展
行為藝術,有沒有搞錯?
用感動換來的出版
實驗性的貢布里希
與《收租院》相關的話語分析
就《收租院》討論致王林的信
中國需要實驗精神
就優雅與實驗的討論致彭德的信
盤點1999︰在路上
盤點2001︰從游擊時代進入根據地時代——中國的實驗藝術空間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雙年展嗎?
打開花家地的門
漢字的力量
和欲望有關——徐冰煙草計劃評述
看看蔣志這個人
謝德慶︰幾乎是一個聖人
設置問題,思考問題
顏磊︰生產厭煩
建築不是哲理詩
藝術的兩種故事——讀《世界美術名作20講》
趙汀陽的漫畫為什麼流行?
形態的啟示錄與煉金術
生產神話的神話圖版目錄
《後感性》展覽始末
家?
家的提案︰平行的言說?
《家?》展覽籌劃始末
參與建築展的始末
觸摸——多媒體行為藝術展的始末
福州印象︰藝術是可以接受的
“福州制造”及其他
東亞藝術中的現代主義︰體用之辯
澳門,一次錄像藝術展
行為藝術,有沒有搞錯?
用感動換來的出版
實驗性的貢布里希
與《收租院》相關的話語分析
就《收租院》討論致王林的信
中國需要實驗精神
就優雅與實驗的討論致彭德的信
盤點1999︰在路上
盤點2001︰從游擊時代進入根據地時代——中國的實驗藝術空間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雙年展嗎?
打開花家地的門
漢字的力量
和欲望有關——徐冰煙草計劃評述
看看蔣志這個人
謝德慶︰幾乎是一個聖人
設置問題,思考問題
顏磊︰生產厭煩
建築不是哲理詩
藝術的兩種故事——讀《世界美術名作20講》
趙汀陽的漫畫為什麼流行?
形態的啟示錄與煉金術
生產神話的神話圖版目錄
序
之間的書寫
其實我不怎麼為藝術狂熱,藝術應該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絕不是全部。這一部分對有的人來說也許不可或缺,對有的人未說算是錦上添花,我的態度在二者之間。
它很重要,但柱很多具體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放棄的。也許這件事的奧秘在于,正因為此事不是非要搞不可的,你在她面前才是自由的,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愛她。
15年前我決定報考美術學院,得選擇專業,我選了版畫。—則因為受魯迅的影響,二則因為哈都不想放棄。那時以為,學了油畫就畫不了國畫,學了國畫就畫不成油畫,就選版畫系讀,版畫系畢業生,畫國畫畫油畫常常比科班的還強呢!這也是一種騎牆的態度,一種“之間”的位置。
我讀書時,“個性”已經成了藝術院校中最動不得的詞語了。有一次我們做反個性實驗,我教唆低年級同學風格互相抄襲挪用,交上去的作業幾個人一模一樣。評分的老師急了要下毒手,最後我只好各用一種風格替幾個人畫了交上去,才幫他們過了關。我自己不怎麼相信風格和個性,真在它們之間。
後來我在藝術界果真成了一個“之間”的角色︰我寫文章,組織活動,做作品,是在批評家、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作為藝術家,我的工作室在城鄉之間,這張桌子上在電腦里搞互動多媒體,那張桌子上寫書法,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正邪兼修;在架上和非架上之間,在雅致和粗野之間,理智和癲狂之間,地方和國際的之間;現在,在江湖上我還是年輕藝術家和成名人物的之間,有錢的和沒錢的藝術家的之間,南方和北方的之間。
我在這個之間的位置佔了很多便宜,也吃了很多虧。比如說正因為我寫書法,在做錄像時我不可能陷入簡單的媒體進化論里去;正因為我做錄像,我把書法理解成時基媒體(time—based media),用錄像倒帶的思維去倒著寫字,才能做出《唐詩十首》那個作品。壞的是,因為你沒法貼標簽,藝術市場這個資本主義超市里的機器識別不了,你就不可能暢銷。再比如,人家寫文章,想到你丫自己就寫那麼多東西,一惡心就不愛寫你了,這樣的事兒多了去了。
這個情況半是天性使然,半是有意為之,這態度也在二者之間。這本集子的這些文章正是這樣一些“之間”的書寫。它們都是十年來在各種場合和心情之間陸續發表過的,大體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較理論性的,有些艱澀,主要是清理實驗藝術的一些塞本橢念,反擊庸俗社會學再現論,捍衛實驗主義的立場。
第二部分是關于十年來中國藝術的各種問題,涉及制度建設、媒體出版、創作心態的方方面面。這些文章寫作時身份近于策展人,動機很明確,是為解決具體問題改變具體境況而發的,有些現在看來就難免時過境遷了。我曾猶豫著要休要收錄進來,現在放在這里,是考慮到許多是我作為當事人記下來的,其實是十年來中國藝術發展很寫實的軌跡,因為我專說特土的大實話,留著一個現場感也算生動。反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就算今天自以為了不得的不朽之言,又焉知不是不值後人一嗤?我本不為藝術狂,對于中國藝術哪來這許多道義感?卻終于和它糾纏得如此之深,也是有意元意之間。
第三部分是談別的藝術家的文章,這時我的身份變成了所謂的批評家,有捧場的也有罵人的,算得上愛憎分明,飛曾撒謊。
第四部分是我作為藝術家發表的見解。不是要仗這身份求大伙兒諒解前面那些說法的疏漏,而是用自己做個案來對前面說的進行印證或者拆台,算是雙手互搏。
自古有許多惡例,說過分動腦之人便搞不好藝術,于是我也會遭這樣的詬病︰藝術家朋友們毀我時便說邱文章寫得比作品好。其實我寫這些文章並非嗜好舞文弄墨,只是因為耳邊總是灌滿了各種胡說,為了給自己加持些定力,才求助于文字來澄清,免得被話語弄得看不清楚局面。維特根斯坦說對不可說的東西要保持沉默,我總覺得那前提是,要把可說的東西徹底說清,不可說之物才會被逼問而現身,就如同要嘔吐個精光,饑餓感才會前來。于是,那公式就變成︰可以說的東西把它說清楚,不可說的東西,就把它做出來。
照例要感謝許多人︰出版社已經和即將付出勞動的朋友們;幫我整理打印的郭昱、蘭蘭、理沙、丁潔、小劉和他老婆常景等等;幫我校對文稿的廖阿宣老師、洋子;還有歷年來窮凶極惡地催我稿子的各位編輯;使我精神和思想上受惠的朋友和給我情緒上支持的朋友更不計其數。這本書的書名,是有一回在北大東門的“雕刻時光”談事時,說起我這“之間”的含義時,趙汀陽和王銘銘幫著想的。
其實我不怎麼為藝術狂熱,藝術應該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絕不是全部。這一部分對有的人來說也許不可或缺,對有的人未說算是錦上添花,我的態度在二者之間。
它很重要,但柱很多具體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放棄的。也許這件事的奧秘在于,正因為此事不是非要搞不可的,你在她面前才是自由的,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愛她。
15年前我決定報考美術學院,得選擇專業,我選了版畫。—則因為受魯迅的影響,二則因為哈都不想放棄。那時以為,學了油畫就畫不了國畫,學了國畫就畫不成油畫,就選版畫系讀,版畫系畢業生,畫國畫畫油畫常常比科班的還強呢!這也是一種騎牆的態度,一種“之間”的位置。
我讀書時,“個性”已經成了藝術院校中最動不得的詞語了。有一次我們做反個性實驗,我教唆低年級同學風格互相抄襲挪用,交上去的作業幾個人一模一樣。評分的老師急了要下毒手,最後我只好各用一種風格替幾個人畫了交上去,才幫他們過了關。我自己不怎麼相信風格和個性,真在它們之間。
後來我在藝術界果真成了一個“之間”的角色︰我寫文章,組織活動,做作品,是在批評家、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作為藝術家,我的工作室在城鄉之間,這張桌子上在電腦里搞互動多媒體,那張桌子上寫書法,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正邪兼修;在架上和非架上之間,在雅致和粗野之間,理智和癲狂之間,地方和國際的之間;現在,在江湖上我還是年輕藝術家和成名人物的之間,有錢的和沒錢的藝術家的之間,南方和北方的之間。
我在這個之間的位置佔了很多便宜,也吃了很多虧。比如說正因為我寫書法,在做錄像時我不可能陷入簡單的媒體進化論里去;正因為我做錄像,我把書法理解成時基媒體(time—based media),用錄像倒帶的思維去倒著寫字,才能做出《唐詩十首》那個作品。壞的是,因為你沒法貼標簽,藝術市場這個資本主義超市里的機器識別不了,你就不可能暢銷。再比如,人家寫文章,想到你丫自己就寫那麼多東西,一惡心就不愛寫你了,這樣的事兒多了去了。
這個情況半是天性使然,半是有意為之,這態度也在二者之間。這本集子的這些文章正是這樣一些“之間”的書寫。它們都是十年來在各種場合和心情之間陸續發表過的,大體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較理論性的,有些艱澀,主要是清理實驗藝術的一些塞本橢念,反擊庸俗社會學再現論,捍衛實驗主義的立場。
第二部分是關于十年來中國藝術的各種問題,涉及制度建設、媒體出版、創作心態的方方面面。這些文章寫作時身份近于策展人,動機很明確,是為解決具體問題改變具體境況而發的,有些現在看來就難免時過境遷了。我曾猶豫著要休要收錄進來,現在放在這里,是考慮到許多是我作為當事人記下來的,其實是十年來中國藝術發展很寫實的軌跡,因為我專說特土的大實話,留著一個現場感也算生動。反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就算今天自以為了不得的不朽之言,又焉知不是不值後人一嗤?我本不為藝術狂,對于中國藝術哪來這許多道義感?卻終于和它糾纏得如此之深,也是有意元意之間。
第三部分是談別的藝術家的文章,這時我的身份變成了所謂的批評家,有捧場的也有罵人的,算得上愛憎分明,飛曾撒謊。
第四部分是我作為藝術家發表的見解。不是要仗這身份求大伙兒諒解前面那些說法的疏漏,而是用自己做個案來對前面說的進行印證或者拆台,算是雙手互搏。
自古有許多惡例,說過分動腦之人便搞不好藝術,于是我也會遭這樣的詬病︰藝術家朋友們毀我時便說邱文章寫得比作品好。其實我寫這些文章並非嗜好舞文弄墨,只是因為耳邊總是灌滿了各種胡說,為了給自己加持些定力,才求助于文字來澄清,免得被話語弄得看不清楚局面。維特根斯坦說對不可說的東西要保持沉默,我總覺得那前提是,要把可說的東西徹底說清,不可說之物才會被逼問而現身,就如同要嘔吐個精光,饑餓感才會前來。于是,那公式就變成︰可以說的東西把它說清楚,不可說的東西,就把它做出來。
照例要感謝許多人︰出版社已經和即將付出勞動的朋友們;幫我整理打印的郭昱、蘭蘭、理沙、丁潔、小劉和他老婆常景等等;幫我校對文稿的廖阿宣老師、洋子;還有歷年來窮凶極惡地催我稿子的各位編輯;使我精神和思想上受惠的朋友和給我情緒上支持的朋友更不計其數。這本書的書名,是有一回在北大東門的“雕刻時光”談事時,說起我這“之間”的含義時,趙汀陽和王銘銘幫著想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