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興我的著作《以自由看待發展》的中文版即將發行。這本書提出的發展觀並沒有把經濟發展和其他領域的進步分割開來。遠在實行經濟改革之前,中國就一直是在當代世界——特別是通過教育擴展、醫療保健體制轉變和土地改革上的重大進步——促進社會變革的一個先行者。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互補性在中國最近的歷史中得到了很好的說明。
當中國在1979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改革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以及發展良好的醫療保健體系,而且不存在土地擁有量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常見於發展中世界,而且在中國土地改革以前也存在)。由於在教育、醫療保健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進步,中國經濟在改革之初就具有實力,而中國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能區別性地運用市場,也恰恰得益於此。眾所周知,中國在改革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進步。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補性,本書的主題之一,在中國的經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說明。
此外還存在著其他一些互補性。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必須正視這些互補性。這些互補性包括文化和經濟、政治參與和經濟進步,以及技術進步及其社會運用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論證,發展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而且經濟的成功不可能與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離。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不得不處理它自己的問題,而世界將懷著極大的興趣注視全方位的發展過程如何在中國展開。
中國不僅是一個現代的成功者,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文明古國。既然現代經濟發展與技術緊密相連,中國長期在世界上技術領先的歷史必定具有核心的意義。試考察並非當下這個新千年,而是上個千年開始時,即公元1000年左右時的「高技術」。當時世界上的「高技術」包括造紙和印刷術、風箏和指南針、獨輪車和風車、弩弓和火藥、計時器和鐵索懸掛橋。在1000年前的世界,上述每一項高技術在中國都已充分發展並廣泛使用,但在世界其他大部分地方,包括亞洲其他地區和歐洲,卻實際上不被知曉。中國在「高技術世界」的那樣一種支配地位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被任何其他國家在任何時期實現過。確實,很難設想任何其他國家將會再次實現那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支配地位,因為技術擴散在現在是如此迅速。
然而,中國在過去的偉大技術成就,並不應該成為其忽略歐洲和西方自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以來所發生的大規模技術進步的理由。確實,中國能夠——而且必須——學習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美國和日本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對歷史的理解使現代中國有理由認為,當中國牢牢抓住尖端技術的主動權並開創其未來的時候,今天的高技術會植入極其豐饒的土地。
本書的主旨是討論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依賴性。我應該讓讀者在我所盡力提出的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自已的結論,而不用試圖在此總結其主要命題。中國必須在建設其未來的同時不背棄其過去。中國9世紀的詩人和文學批評家司空圖對於新舊整合的普遍問題在他的經典文論《詩品》中說得很好:「結合故舊,產生新穎。」①當然,司空留談的是文學創作,不是社會和 ①Ssu-k』ung T』u,The twenty-Four
Categories of Poetry。英語譯文取自Stephen Owen,Readings in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309。——原作者注
《詩品》中原文為「與古為新」。此處按英譯文(「You join with the old and produce the new」)轉譯回中文,以反映森所要表達的思想。——譯者注
經濟發展。但是同樣的整合性原則——在1000多年前就已提出的——也適用於經濟和社會發展。
本書試圖分析許多不同類型的相互依賴性,我希望讀者會發現本書提出的分析是令人感興趣的。不管已取得了多大成就,每個國家都必須展望未來,並准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新挑戰。我們都可以從司空圖的明智教導「結合故舊,產生新穎」中多得教益。我感到特別榮幸,有機會用這個非常偉大的國家的語言提供我關於發展的一些淺見。我也借這個機會向所有中國讀者致以問候和最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