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待發展

以自由看待發展
定價:264
NT $ 230
 

內容簡介

《以自由看待發展》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綜合他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驗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學領域多年采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變狹隘發展觀的舊范式。闡述人的實質觀念等眾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過程,它意味著消除貧困。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缺乏法治權利和社會保障的狀況,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的能力。森根據大量的經驗研究資料,分析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闡明在實踐中富有成效的解決途徑。在強調市場機制。全球化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做出基礎性重大貢獻的同時,他提出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領域承擔責任,更需要人作為發展的主體在全面的社會交往和變革中發揮主動作用。
 

目錄

導論
第1章 自由的視角
1.1 不自由的形式
1.2 過程與機會
1.3 自由的兩種作用
1.4 評價體系:收入與可行能力
1.5 貧困與不平等
1.6 收入與死亡率
1.7 自由、可行能力與生活質量
1.8 市場和自由
1.9 價值標准和評值過程
1.10 傳統、文化與民主
1.11 結語
第2章 發展的目標和手段
2.1 自由的建構性和工具性作用
2.2 工具性自由
2.3 相互聯系及互補性
2.4 不同層面的中國和印度對比
2.5 增長引發的社會安排
2.6 公共服務、低收入和相對成本
2.7 20世紀英國死亡率的降低
2.8 民主與政治激勵因素
2.9 結語
第3章 自由與正義的基礎
3.1 內括的與剔除的信息
3.2 作為信息基礎的效用
3.3 功利主義視角的長處
3.4 功利主義視角的局限性
3.5 羅爾斯與自由權優先
3.6 諾齊克和自由至上主義
3.7 效用、實際收入與人際比較
3.8 福利:多樣性與異質性
3.9 收入、資源和自由
3.10 福利、自由與可行能力
3.11 權數、評值與社會選擇
3.12 關於可行能力的信息:幾種不同用法
3.13 結語
第4章 以可行能力剝奪看待的貧困
4.1 收入貧困與可行能力貧困
4.2 何種意義上的不平等?
4.3 失業和可行能力剝奪
4.4 醫療保健和死亡率:歐洲與美國的社會取向
4.5 印度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和剝奪
4.6 性別不平等和失蹤的婦女
4.7 結語
第5章 市場、國家與社會機會
5.1 市場、自由權與勞動
5.2 市場與效率
5.3 處境劣勢與自由不均等的配對效應
5.4 市場與利益集團
5.5 需要批判地審視市場的作用
5.6 需要一種多層面的思路
5.7 相互依賴性與公共物品
5.8 公共支持與激勵因素
5.9 激勵因素、可行能力與功能性活動
5.10 扶助對象選定與手段核查
5.11 主體地位與信息基礎
5.12 財政審慎與綜合考察的需要
5.13 結語
第6章 民主的重要性
6.1 經濟需要與政治自由
6.2 政治自由與民主的首要性
6.3 否定政治自由和公民權利的觀點
6.4 民主與經濟增長
6.5 窮人關心民主和政治權利嗎
6.6 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6.7 政治自由的建設性作用
6.8 民主的運作
6.9 民主的實踐與反對派的作用
6.10 結語
第7章 飢荒和其他危機
7.1 權益和互相依賴
7.2 飢荒的起因
7.3 飢荒的防止
7.4 飢荒與疏離
7.5 生產、多樣化經營和增長
7.6 就業途徑和主體問題
7.7 民主與飢荒的防止
7.8 激勵因素、信息與飢荒的防止
7.9 民主的保護作用
7.10 透明性、安全與亞洲金融危機
7.11 結語
第8章 婦女的主體地位與社會變化
8.1 主體地位與福利
8.2 合作性沖突
8.3 對權益的認識
8.4 兒童生存率與婦女的主體地位
8.5 主體地位、解放與生育率降低
8.6 婦女的政治、社會與經濟作用
8.7 結語
第9章 人口、糧食與自由
9.1 是否存在世界糧食危機?
9.2 經濟激勵與糧食生產
9.3 人均糧食產量趨勢之外的因素
9.4 人口增長與提倡強制
9.5 強制與生育權
9.6 馬爾薩斯的分析
9.7 經濟或社會發展
9.8 年輕婦女權利的增強
9.9 外部因素、價值觀念與交流
9.10 強制的有效程度有多大
9.11 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與速度
9.12 強制的誘惑力
9.13 結語
第10章 文化與人權
10.1 三種批評
10.2 正當性批評
10.3 邏輯連貫性批評
10.4 ”文化性批評” 與亞洲價值觀
10.5 當代西方與獨特性
10.6 對孔子解釋
10.7 阿育王和考底利耶
10.8 伊斯蘭的寬容
10.9 全球化:經濟、文化和權利
10.10 文化交流與無處不在的相互依賴
10.11 普適性前提
10.12 結語
第11章 社會選擇與個人行為
11.1 不可能定理與信息基礎
11.2 社會正義與更豐富的信息
11.3 社會交往與局部共識
11.4 有意追求的變化與無意造成的後果
11.5 來自中國的一些例子
11.6 社會價值觀與公共利益
11.7 價值觀在資本主義中的作用
11.8 商業倫理、誠信與契約
11.9 市場經濟中規范與制度的差異
11.10 制度、行為規范與黑手黨
11.11 環境、法規與價值觀
11.12 審慎、同情與承諾
11.13 動機選擇與進化生存
11.14 倫理價值標准與政策制定
11.15 腐敗、激勵因素與商業倫理
11.16 結語
第12章 個人自由與社會承諾
12.1 自由與責任之間的相互依賴
12.2 正義、自由與責任
12.3 自由造成的區別何在
12.4 為什麽有這樣的區別
12.5 人力資本與人類可行能力
12.6 最終的結
 

我很高興我的著作《以自由看待發展》的中文版即將發行。這本書提出的發展觀並沒有把經濟發展和其他領域的進步分割開來。遠在實行經濟改革之前,中國就一直是在當代世界——特別是通過教育擴展、醫療保健體制轉變和土地改革上的重大進步——促進社會變革的一個先行者。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互補性在中國最近的歷史中得到了很好的說明。
當中國在1979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改革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以及發展良好的醫療保健體系,而且不存在土地擁有量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常見於發展中世界,而且在中國土地改革以前也存在)。由於在教育、醫療保健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進步,中國經濟在改革之初就具有實力,而中國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能區別性地運用市場,也恰恰得益於此。眾所周知,中國在改革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進步。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補性,本書的主題之一,在中國的經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說明。
此外還存在著其他一些互補性。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必須正視這些互補性。這些互補性包括文化和經濟、政治參與和經濟進步,以及技術進步及其社會運用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論證,發展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而且經濟的成功不可能與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離。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不得不處理它自己的問題,而世界將懷著極大的興趣注視全方位的發展過程如何在中國展開。
中國不僅是一個現代的成功者,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文明古國。既然現代經濟發展與技術緊密相連,中國長期在世界上技術領先的歷史必定具有核心的意義。試考察並非當下這個新千年,而是上個千年開始時,即公元1000年左右時的「高技術」。當時世界上的「高技術」包括造紙和印刷術、風箏和指南針、獨輪車和風車、弩弓和火藥、計時器和鐵索懸掛橋。在1000年前的世界,上述每一項高技術在中國都已充分發展並廣泛使用,但在世界其他大部分地方,包括亞洲其他地區和歐洲,卻實際上不被知曉。中國在「高技術世界」的那樣一種支配地位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被任何其他國家在任何時期實現過。確實,很難設想任何其他國家將會再次實現那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支配地位,因為技術擴散在現在是如此迅速。
然而,中國在過去的偉大技術成就,並不應該成為其忽略歐洲和西方自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以來所發生的大規模技術進步的理由。確實,中國能夠——而且必須——學習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美國和日本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對歷史的理解使現代中國有理由認為,當中國牢牢抓住尖端技術的主動權並開創其未來的時候,今天的高技術會植入極其豐饒的土地。
本書的主旨是討論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依賴性。我應該讓讀者在我所盡力提出的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自已的結論,而不用試圖在此總結其主要命題。中國必須在建設其未來的同時不背棄其過去。中國9世紀的詩人和文學批評家司空圖對於新舊整合的普遍問題在他的經典文論《詩品》中說得很好:「結合故舊,產生新穎。」①當然,司空留談的是文學創作,不是社會和 ①Ssu-k』ung T』u,The twenty-Four Categories of Poetry。英語譯文取自Stephen Owen,Readings in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309。——原作者注
《詩品》中原文為「與古為新」。此處按英譯文(「You join with the old and produce the new」)轉譯回中文,以反映森所要表達的思想。——譯者注
經濟發展。但是同樣的整合性原則——在1000多年前就已提出的——也適用於經濟和社會發展。
本書試圖分析許多不同類型的相互依賴性,我希望讀者會發現本書提出的分析是令人感興趣的。不管已取得了多大成就,每個國家都必須展望未來,並准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新挑戰。我們都可以從司空圖的明智教導「結合故舊,產生新穎」中多得教益。我感到特別榮幸,有機會用這個非常偉大的國家的語言提供我關於發展的一些淺見。我也借這個機會向所有中國讀者致以問候和最美好的祝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