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金農隸書臨《西岳華山碑》,風格溫潤平和,是其中年作品,從中可以領略金農書法的魅力,亦可作為臨習漢碑的參考。
金農(1687-1763年)原名司農,字壽門,一字吉金。號冬心先生,別號甚多,有嵇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心書家庵、粥飯僧、百二硯田富翁、金廿六郎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年有詩名,得朱彝尊、毛奇齡賞識,受業於何焯。
清雍正元年(1723年)起,游走四方。曾至齊、魯、燕、趙、秦、晉、楚、粵。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舉薦應博學鴻詞科之試。據說當時的情況是,金農表示”進退兩難”。次年再次被舉薦,這一次金農終於赴京應考。然而”不就”。個中情景,眾口不一,今天已難知曉。
自此以後,金農客居揚州,偶然往返仁和故里,繼續著職業藝術家的生涯。其性格孤峭,為揚州八怪之一。
冬心先生雖為揚州畫派的顯赫人物,但其以畫擅名較晚,大約在五十歲以後。而其聲名,更多得益於他的詩文和書法。
金農書法擅作隸、楷二體。他喜歡誇張線型的輕重之變,同時強化起駐筆的方嚴。加之濃墨如漆,頗似漆刷所為,號稱”漆書”。關於這類作品,《清史稿·藝術傳》也認為是”截毫端”所致,這是小說家的筆法,並非實踐者的真知。截去筆端未必就能寫出方筆,而只要操控得法,起訖稍加整飭,平常毛筆就可以寫出’’漆書’’的效果。
”漆書”線條富於裝飾性,又略近宋體木版刻字。但其結構古拗奇絕,往往打破僵局,出人意表,·給後人以啟迪。加之深湛學養發諸筆墨,故格調極高。依筆者論,有清一代金石學盛,隸書名家輩出,頂尖者前有鄭谷口,後有伊墨卿,冬心先生與之鼎足而三,其余雖有可觀亦皆”自儈以下矣”。
至於”漆書”筆法的來歷,一般認為是《禪國山碑》、《天發神讖碑》所得,實際上,金對許多漢碑都用功至深。《西岳華山碑》即是其一。他從三十多歲直到晚年,留下了許多此碑臨本。他還在一首論書詩中道出過此段心路歷程:”會稽內史負俗姿,字學荒疏笑騁馳,恥向書家作奴婢,華山片石是吾師”。
金農在他七十二歲時所作隸書《相鶴經四屏》中題記:”余年七十始作渴筆八分,漢、魏人無此法,唐、宋、元、明亦無此法也。康熙間,金陵鄭籃雖擅斯體,不可謂之八分。一時學鄭者,更不可謂之渴筆八分也。”可知其晚年之作多用渴筆,有飛動之勢。
此件臨作雖偶見飛白,但顯得溫潤平和,尚無其晚年踔厲之風氣。又所鈐三印皆為其四五十歲時常用者,可知為其中年作品。雖風格不甚強烈.,但較忠實於原碑,學者在領略金農書法魅力的同時,亦可作為臨習漢碑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