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宋詞》、臨十七貼(原色印刷)

董其昌《宋詞》、臨十七貼(原色印刷)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董其昌《臨十七帖》,紙本,縱24.6厘米,橫216厘米。文字內容包括楷書2段——《洛神賦》、《景福殿賦》,草書5段——臨《十七帖》1段、臨《淳化閣帖》4段,以及自書行楷釋文。款署「戊申」,當系明神宗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時年董其昌54歲。

董其昌行書《宋詞》,紙本,縱25.5厘米,橫142厘米。無紀年。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香光居士,世稱「思白先生」。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仕至南京禮部尚書,謚「文敏」。

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其書法「始以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他曾自述學書經歷說「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謂逼古......比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白標評。」(《畫禪室隨筆》)由此可見,他對古代名家墨跡廣搜博取,在用筆、用墨和結體布局方面,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其楷書用筆得顏真卿外拓之法,布局得楊凝式疏朗閑適之趣,神采風韻則似趙孟俯:行、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帖》和《祭 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於下無所不精。同時他又善於鑒賞,品題書畫雖片語只字,也被收藏家視為珍寶。

禪宗思想是促成董其昌書法審美觀的重要因素。《畫禪室隨筆》雲:「大慧禪師論參禪雲:『譬如有人具萬萬資,各皆藉沒盡,更與索債。』此語殊類書家關捩子。米元章雲:『如撐急水灘船,用盡氣力,不離故處。』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出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哪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在董其呂眼中,歷代大師所創的傳統在藝術的審美關系中僅處於客體位置,並非他真正的老師。他所關心的是如何讓主體心靈借助古人之「筏」橫渡茫茫書海,直登藝術的真如妙境。

對於傳統的學習,前人僅提到「取法乎上」,董其昌為禪學所啟, 自覺提出「沿流討源,見過於師」的見解,對於傳統的契合顯然較前人又深入一層。對一個書家來說,他對書法的理解與創作主要得益於傳統,來源於時代風格。書法史上,「沿流討源」的師承現象之所以十分普遍,正在於其行之有效。書家可以根據他對前人創造經驗的理解來再創造,並在必要處加以合理改造,形成自我風格。所以董其昌進一步提出,對傳統的學習不僅是「取」,更要台「舍」:「且定—取舍......取人所未有之格,舍人所已有之格;取其新,舍其舊......」臨摹古人法帖,是董其昌實踐「取其新,舍其舊」的最重要的途徑,他曾這樣比方「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庄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如果明白董其呂的上述理念,再觀照本冊影印的《臨十七帖》和行書《宋詞》卷,就不難懂得,只有對傳統達到融會貫通的理解後,才能進行隨心所欲的創作,才能作出真正的創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