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語言學與文化學的角度探討了文體與文化的關系,闡釋文體演變的文化心理內涵。本書認為文體不僅是符號的編碼方式,而且是文化的表征,文體的演變拆射著人的生活方式及人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方式。在確立這一闡釋立場與解讀視角之後,本書對當代中國實驗文學的文體特征作了描述與說明,深入挖掘其產生演變的文化機制,在同類著作中獨辟蹊徑,頗多創見。
陶東風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1959年7月13日生於浙江省溫嶺縣。1982年大學畢業於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家黃藥眠、童慶炳教授攻讀文藝學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文化研究》叢刊主編、《文學前沿》叢刊副主編。主要從事中國文學、中國美學以及中國當代文化研究。已經出版的相關專著有:《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文學史哲學》、《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從超邁到隨俗——庄子與中國美學》、《後殖民主義》、《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破鏡與碎影》等。發表論文約150余篇。一、
基本經歷1、學習經歷:1978—1982,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大學本科;1985—1991,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含博士),獲得博士學位。2、工作經歷:1982—1985,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教師;1991—1999,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師;1995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3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3、教授課程:l、文學理論(大學本科基礎課,自1992-1998)2、90年代審美文化(大學本科選修課、研究生學位課,自1995-1998)3、當代西方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生學位課程,自1998年開始)4、學術兼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 《文化研究》叢刊主編 《文學前沿》叢刊副主編
二、成果獲獎:1、《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17.5萬字,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此書獲首屆全國青年優秀美學學術成果獎。2、《死亡.情愛.隱逸.思鄉》(與徐莉萍合作),10萬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本書獲第三屆(1994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獎。3、《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獲得北京市第五界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主持的科研項目:1、
主持國家85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藝術的發展」(1996年- 1999年)。金額2萬元。2、主持國家教委1998年度社會科學項目「文化詩學:西方與中國」。金額2萬元。3、主持北京市百人工程項目「90年代審美文化」(1996-1999),金額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