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文獻通考》由《傷寒論》學大家、中醫文獻訓詁學家、全國醫古文學會主任錢超塵教授撰寫。
《傷寒論文獻通考》對多種傷寒傳本,如《脈經》、《玉函》、唐本、宋本、成本、敦煌本、淳化本、康治本、康平本等,以豐富史料,一一歷考,分析精深而審慎;對重要《傷寒論》注家,亦有評考;對《傷寒論》中的難解字詞,均有確詁詳解。《傷寒論文獻通考》解決了《傷寒論》文獻研究中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張仲景事狀及著作考
第一節 仲景見仲宣時地考
第二節 仲景任長沙太守考
第三節 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地考
第四節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
第五節 《平脈》韻文成于西漢考
第六節 仲景著作散亂時間及叔和整理時間考
第七節 仲景著作考
一 考證遺文必資史志
二 隋志著錄上溯晉簿
三 《張仲景方》唐代猶存
四 《張仲景方》析于五代
(一)《宋志》透露離析原因
(二)刻本印刷為離析提供了條件
(三)《崇文總目》可作離析的證明
五 《傷寒雜病》存于《藥方》
六 《金匱玉函》《傷寒》古本
七 《金匱要略》發現整理
八 《傷寒雜病》結構探微
九 “可”與“不可”成于叔和
(一)王叔和為魏太醫令考
(二)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考
(三)“可”與“不可”成于叔和
第八節 仲景弟子考
第九節 建安時期兵燹災疫民生考
第十節 附章太炎《張仲景事狀考》《傷寒論單論本題辭》
附一 章太炎《張仲景事狀考》
附二 章太炎《傷寒論單論論本題辭》
第二章 《金匱玉函經》的研究與考證
第一節 《金匱玉函經》流傳史簡考
附文二篇
一 《覆刻何本金匱玉函經題辭》
二 《金匱玉函經四考》
第二節 《證治總例》考
一 《證治總例》的撰寫時代
二 《千金要方》引用《證治總例》
第三節 《辨痙濕喝第一》考
第四節 《辨脈第二》考
第五節 《玉函》“三陰三陽”考
一 《辨太陽病形證治上第三》考
二 《辨太陽病形證治下第四》考
三 《辨陽明病形證治第五》考
四 《辨少陽病形證治第六》考
五 《辨太陰病形證治第七》考
六 《辨少陰病形證治第八》考
七 《辨厥陰病形證治第九》考
八 《辨厥利嘔噦病形證治第十》考
九 《辨霍亂病形證治第十一》考
十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形證治第十二》考
十一 簡短的結論
第六節 《玉函》“可”與“不可”考
一 《辨不可發汗病形證治第十三》考
二 《辨可發汗病形證治第十四》考
三 《辨不可吐病形證治第十五》考
四 《辨可吐病形證治第十六》考
五 《辨不可下病形證治第十七》考
六 《辨可下病形證治第十八》考
七 《辨發汗吐下後病形證治第十九》考
八 《辨可溫病形證治第二十》考
九 《辨不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一》考
十 《辨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二》考
十一 《辨不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三》考
十二 《辨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四》考
十三 《辨不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五》考
十四 《辨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六》考
十五 《辨不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七》考
十六 《辨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八》考
十七 《論熱病陰陽交並生死證二十九》考
十八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 唐本《傷寒論》校注與考證
第一節 唐本《傷寒論》考證
一 唐本《傷寒傷》的概念與結構
二 唐本《傷寒論》流傳史簡考
三 《舊唐志》為何未載《千金翼方》
四 底本校本與校注方法
五 對一些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太陽病狀的探討
(二)關于陽明病狀的探討
(三)關于少陽病狀的探討
(四)關于太陰病狀的探討
(五)關于少陰病狀的探討
(六)關于傷寒宜忌及發汗吐下後的探討
(七)關于霍亂病狀的探討
(八)關于陰易病已後勞復的探討
第二節 唐本《傷寒論》校注
傷寒上
一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二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三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 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五 太陽病用承氣湯法第五
六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
七 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八 陽明病狀第八
九 少陽病狀第九
傷寒下
一 太陰病狀第一
二 少陰病狀第二
三 厥陰病狀第三
四 傷寒宜忌第四
(一) 忌發汗第一
(二) 宜發汗第二
(三) 忌吐第三
(四) 宜吐第四
(五) 忌下第五
(六) 宜下第六
(七) 宜溫第七
(八) 忌火第八
(九) 宜火第九
(十) 忌灸第十
(十一)宜灸第十一
(十二)忌刺第十二
(十三)宜刺第十三
(十四)忌水第十四
(十五)宜水第十五
五 發汗吐下後病狀第五
……
第四章 宋本《傷寒論》研究與考證
第五章 高繼沖本《傷寒論》校注與考證
第六章 敦煌《傷寒論》殘卷校勘與考證
第七章 康治本康平本《傷寒論》的研究與考證
附錄︰作者小傳
第一章 張仲景事狀及著作考
第一節 仲景見仲宣時地考
第二節 仲景任長沙太守考
第三節 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地考
第四節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
第五節 《平脈》韻文成于西漢考
第六節 仲景著作散亂時間及叔和整理時間考
第七節 仲景著作考
一 考證遺文必資史志
二 隋志著錄上溯晉簿
三 《張仲景方》唐代猶存
四 《張仲景方》析于五代
(一)《宋志》透露離析原因
(二)刻本印刷為離析提供了條件
(三)《崇文總目》可作離析的證明
五 《傷寒雜病》存于《藥方》
六 《金匱玉函》《傷寒》古本
七 《金匱要略》發現整理
八 《傷寒雜病》結構探微
九 “可”與“不可”成于叔和
(一)王叔和為魏太醫令考
(二)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考
(三)“可”與“不可”成于叔和
第八節 仲景弟子考
第九節 建安時期兵燹災疫民生考
第十節 附章太炎《張仲景事狀考》《傷寒論單論本題辭》
附一 章太炎《張仲景事狀考》
附二 章太炎《傷寒論單論論本題辭》
第二章 《金匱玉函經》的研究與考證
第一節 《金匱玉函經》流傳史簡考
附文二篇
一 《覆刻何本金匱玉函經題辭》
二 《金匱玉函經四考》
第二節 《證治總例》考
一 《證治總例》的撰寫時代
二 《千金要方》引用《證治總例》
第三節 《辨痙濕喝第一》考
第四節 《辨脈第二》考
第五節 《玉函》“三陰三陽”考
一 《辨太陽病形證治上第三》考
二 《辨太陽病形證治下第四》考
三 《辨陽明病形證治第五》考
四 《辨少陽病形證治第六》考
五 《辨太陰病形證治第七》考
六 《辨少陰病形證治第八》考
七 《辨厥陰病形證治第九》考
八 《辨厥利嘔噦病形證治第十》考
九 《辨霍亂病形證治第十一》考
十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形證治第十二》考
十一 簡短的結論
第六節 《玉函》“可”與“不可”考
一 《辨不可發汗病形證治第十三》考
二 《辨可發汗病形證治第十四》考
三 《辨不可吐病形證治第十五》考
四 《辨可吐病形證治第十六》考
五 《辨不可下病形證治第十七》考
六 《辨可下病形證治第十八》考
七 《辨發汗吐下後病形證治第十九》考
八 《辨可溫病形證治第二十》考
九 《辨不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一》考
十 《辨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二》考
十一 《辨不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三》考
十二 《辨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四》考
十三 《辨不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五》考
十四 《辨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六》考
十五 《辨不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七》考
十六 《辨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八》考
十七 《論熱病陰陽交並生死證二十九》考
十八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 唐本《傷寒論》校注與考證
第一節 唐本《傷寒論》考證
一 唐本《傷寒傷》的概念與結構
二 唐本《傷寒論》流傳史簡考
三 《舊唐志》為何未載《千金翼方》
四 底本校本與校注方法
五 對一些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太陽病狀的探討
(二)關于陽明病狀的探討
(三)關于少陽病狀的探討
(四)關于太陰病狀的探討
(五)關于少陰病狀的探討
(六)關于傷寒宜忌及發汗吐下後的探討
(七)關于霍亂病狀的探討
(八)關于陰易病已後勞復的探討
第二節 唐本《傷寒論》校注
傷寒上
一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二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三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 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五 太陽病用承氣湯法第五
六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
七 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八 陽明病狀第八
九 少陽病狀第九
傷寒下
一 太陰病狀第一
二 少陰病狀第二
三 厥陰病狀第三
四 傷寒宜忌第四
(一) 忌發汗第一
(二) 宜發汗第二
(三) 忌吐第三
(四) 宜吐第四
(五) 忌下第五
(六) 宜下第六
(七) 宜溫第七
(八) 忌火第八
(九) 宜火第九
(十) 忌灸第十
(十一)宜灸第十一
(十二)忌刺第十二
(十三)宜刺第十三
(十四)忌水第十四
(十五)宜水第十五
五 發汗吐下後病狀第五
……
第四章 宋本《傷寒論》研究與考證
第五章 高繼沖本《傷寒論》校注與考證
第六章 敦煌《傷寒論》殘卷校勘與考證
第七章 康治本康平本《傷寒論》的研究與考證
附錄︰作者小傳
序
《傷寒論文獻通考》應該說是我從事宋本《傷寒論校注》和《傷寒論語譯》工作的一項副產品。“校注”和“語譯”是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科研課題,在《傷寒論臨證指要》序言中已經講過了。從1984年春,我開始系統地讀了許多《傷寒論》著作,深感北宋治平二年以前八百余年間《傷寒論》的流傳,亂如紛絲,不但傳本歧出,而且頭緒紛繁,因此,下決心把從王叔和始至北宋治平二年止這八百余年《傷寒論》流傳史,理出一個脈絡。從1984年春開始積累資料,至1989年資料基本充實,從1989年10月動筆,至1993年2月10日寫完最後一頁,一共用了九年時間。九年成一書,孰不雲拙遲?但這“拙遲”,卻是有原因的。
《傷寒論》在中醫學上的價值,無論給它怎樣高的評價,也不過分。但是它在北宋治平二年林億、孫奇校定之前至王叔和整理仲景遺文之後,中間相隔八百余年,《傷寒論》傳本歧出,史志著錄忽此忽彼,顯晦離合,錯節盤根,極難理清頭緒。以宋本《傷寒論》而言,凡治《傷寒論》者,莫不以得宋本為無尚幸福,無尚榮耀。可是,從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趙開美輯刻《仲景全書》以後,至1991年6月劉渡舟錢超塵任主編副主編的《傷寒論校注》出版之前,中間相隔三百九十余年,大部分學者讀的都是成無已的《注解傷寒論》。本世紀以來,能見到全帙而不加刪節的宋本《傷寒論》、(即趙開美《仲景全書》中的《傷寒論》)者,百不一見。雖然書肆有售所謂宋本《傷寒論》者,但所據之底本,均非趙開美《仲景全書》本。至于北宋林億、孫奇校定《傷寒論》所據的底本,其來源如何,從叔和至北宋,《傷寒論》怎樣流傳演變,學者鮮有論及,而且即使論及,也是言人人殊,每多意必之言,殊難令人滿意。
在北宋治平二年之前,除林億孫奇校定的《傷寒論》本以外,還有如下重要傳本︰�王叔和《脈經》卷七《傷寒論》本;�《隋書經籍志》著錄的《辨傷寒》十卷本;�《金匱玉函經>八卷本;�唐初孫思邈收錄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傷寒論》二卷本,本書稱之為唐本;�北宋初荊南國末主高繼沖進獻給朝廷的《傷寒論》本,本書稱之為高繼沖本;�本世紀初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傷寒論》殘卷,等等。說《傷寒論》在北宋治平_年以前傳本歧出,是事實嗎?無疑是事實。如果不把這些傳本的來源考證出來,如果不把這些傳本之間的互相關系考證出來,那麼,在治平二年之前,《傷寒論>的流傳,豈不成一本糊涂帳了嗎?
問題還不僅如此。讀書和考證,首先當從目錄上問途。《隋書經籍志》著錄《辨傷寒》十卷說,此書著錄于梁朝阮孝緒的《七錄》,而到編《隋志》時“亡”了。難道真“亡”了嗎?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他的著作名叫《傷寒雜病論》,計一十六卷,可是,在我國正史的目錄中,除與《張仲景方》有什麼關系?二者是否同書而異名?還有更困難的《金匱玉函經》的來源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它成于孫思邈以後,有的學者認為它成于南朝醫師,國學大師章太炎即持此說,有的學者認為它是王叔和親自整理之與《張仲景方》有無關系?為什麼直至北宋王洙才始加發現?高繼沖本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獻出來的?它是何代傳本?敦煌《傷寒論》殘卷抄寫于何代?等等,等等,這些學術問題,只有在博極群書,融匯貫通、聯系思考、找出關鍵的基礎上,才能基本解釋清楚。
……
《傷寒論》在中醫學上的價值,無論給它怎樣高的評價,也不過分。但是它在北宋治平二年林億、孫奇校定之前至王叔和整理仲景遺文之後,中間相隔八百余年,《傷寒論》傳本歧出,史志著錄忽此忽彼,顯晦離合,錯節盤根,極難理清頭緒。以宋本《傷寒論》而言,凡治《傷寒論》者,莫不以得宋本為無尚幸福,無尚榮耀。可是,從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趙開美輯刻《仲景全書》以後,至1991年6月劉渡舟錢超塵任主編副主編的《傷寒論校注》出版之前,中間相隔三百九十余年,大部分學者讀的都是成無已的《注解傷寒論》。本世紀以來,能見到全帙而不加刪節的宋本《傷寒論》、(即趙開美《仲景全書》中的《傷寒論》)者,百不一見。雖然書肆有售所謂宋本《傷寒論》者,但所據之底本,均非趙開美《仲景全書》本。至于北宋林億、孫奇校定《傷寒論》所據的底本,其來源如何,從叔和至北宋,《傷寒論》怎樣流傳演變,學者鮮有論及,而且即使論及,也是言人人殊,每多意必之言,殊難令人滿意。
在北宋治平二年之前,除林億孫奇校定的《傷寒論》本以外,還有如下重要傳本︰�王叔和《脈經》卷七《傷寒論》本;�《隋書經籍志》著錄的《辨傷寒》十卷本;�《金匱玉函經>八卷本;�唐初孫思邈收錄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傷寒論》二卷本,本書稱之為唐本;�北宋初荊南國末主高繼沖進獻給朝廷的《傷寒論》本,本書稱之為高繼沖本;�本世紀初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傷寒論》殘卷,等等。說《傷寒論》在北宋治平_年以前傳本歧出,是事實嗎?無疑是事實。如果不把這些傳本的來源考證出來,如果不把這些傳本之間的互相關系考證出來,那麼,在治平二年之前,《傷寒論>的流傳,豈不成一本糊涂帳了嗎?
問題還不僅如此。讀書和考證,首先當從目錄上問途。《隋書經籍志》著錄《辨傷寒》十卷說,此書著錄于梁朝阮孝緒的《七錄》,而到編《隋志》時“亡”了。難道真“亡”了嗎?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他的著作名叫《傷寒雜病論》,計一十六卷,可是,在我國正史的目錄中,除與《張仲景方》有什麼關系?二者是否同書而異名?還有更困難的《金匱玉函經》的來源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它成于孫思邈以後,有的學者認為它成于南朝醫師,國學大師章太炎即持此說,有的學者認為它是王叔和親自整理之與《張仲景方》有無關系?為什麼直至北宋王洙才始加發現?高繼沖本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獻出來的?它是何代傳本?敦煌《傷寒論》殘卷抄寫于何代?等等,等等,這些學術問題,只有在博極群書,融匯貫通、聯系思考、找出關鍵的基礎上,才能基本解釋清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