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03年是施琅將軍暨清朝政府統一台灣320周年,本書以「施琅與海峽兩岸」關系為題從(1)關於評價施琅的觀點、標准,(2)關於施琅和鄭成功的關系及其評價,(3)關於施琅進攻澎湖的戰略戰術和招撫台灣鄭氏集團的措施,(4)關於施琅統一台灣的歷史作用,(5)關於施琅的海洋觀及其影響,以上五方面展開探討,肯定施琅對於統一國家、寧海靖疆、推進兩岸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讀者對象:各級政府台灣辦公室,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及教學工作者,大專院校文科專業師生。

  施偉青:現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尤長於先秦秦漢史和歷史人物的評價。他在運用考古資料研究歷史方面頗有成果,撰寫了《論西周春秋的「士」》、《「隸臣妾」身分復議》、《關於運用秦簡材料研究土地制度的若干問題》、《秦漢徭役的若干問題》、《漢代居延戍邊官吏的俸錢及相關的一些問題》等20多篇論文。在歷史人物的研究上,他早年撰寫了一部頗具特色的人物評傳——《施琅評傳》,把對歷史人物事跡的記述、考證和評論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近年來,他仍致力於施琅的研究,並於1998年出版《施琅年譜考略》,全書70萬字。他還撰寫有《論秦末農民起義的口號》等立論公允、觀點新穎的論文30余篇。
 

目錄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再談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
價值觀判斷與施琅評價之我見
從施琅統一台灣看古代「愛國」的含義
施琅平議
施琅外海邊防觀念的提出和實踐
關於施琅研究的幾點思考
施琅統一台灣與閩台區域文化的形成
論施琅的招撫策略及相關問題
施琅的愛國主義思想三論——兼評羅耀九《如何對待古人的愛國思想》一文
施琅統一台灣與清初的開海貿易
施琅《恭陳台灣棄留疏》的戰略指導價值
鄭成功的「通洋裕國」論與施琅的「設關通洋」說
平台過程中施琅與清政府對海洋認識的深化
施琅對清朝統一台灣的貢獻
論施琅與清廷的關系
清廷選任施琅征台述析
清朝施琅征台成功的原因及歷史啟示
施琅軍事和政治思想初探
施琅與台灣地方行政體制的確立
施琅也是大英雄
從清初的兩岸關系與台灣問題的圓滿解決說起
……
 

2003年,為清廷統一台灣320周年暨成就統一奇勛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誕辰382周年。11月18~19日,來自海峽兩岸的數十位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泉州晉江市,回顧既往,緬懷先人,總結歷史經驗,對施琅在統一台灣進程中的重大歷史貢獻做出了高度評價。最近,欣悉經過認真遴選,此次學術聚會的論文行將結集出版。承福建的同志錯愛,要我就那一段時期的歷史談幾句感想。

三百多年前,在明清更迭的大動盪之中,台灣的歸屬祖國與否,關乎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國家、民族大義之所系。當時,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曾經先后面臨過兩次重大而嚴峻的歷史抉擇。第一次是驅逐荷蘭殖民者,使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第二次是反對棄台不守,力主將台灣納入版圖,駐軍守護,設官治理,徐圖開發。第一次歷史任務是由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完成的,而第二次歷史任務的完成者,便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師降伏台灣鄭氏勢力的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以福建水師提督率師東進澎湖,於二十二日重創鄭氏守軍之有生力量,取得澎湖大捷。旋即及時執行清廷的招撫策略,迫使鄭氏勢力選擇去就。閏六月初八日。鄭克壤遣官具降表,前來澎湖軍前請降。十一日,施琅就此奏報朝廷,第一次提出了應將台灣納入版圖的主張。他指出:「鄭克壤年尚幼稚,未諳大體,操縱指揮,權皆出於劉國軒、馮錫范二人。茲特令曾蜚、朱紹熙回台灣傳諭,若果真心投誠,必須劉國軒、馮錫范來臣軍前面降,將人民土地悉入版圖」(《靖海紀事》卷下《齎書求撫疏》)。七月十五日,鄭氏勢力接受招撫。二十四日,施琅將此一重大情況上報,重申解決台灣棄留問題之不可拖延。5日之后,施琅向清廷奏報台灣官民削發、鄭氏齎繳冊印,依然強調台灣棄留問題之緊迫。八月十一日,施琅率舟師自澎湖赴台,兵不血刃,接管台灣。十九日,疏報台灣實情,敦請就台灣棄留迅速做出決策。八月二十日,施琅在台灣頒布安戢民生告示,宣布「土地既人版圖,則人民皆屬赤子」,允諾「年納正供,當為從輕酌定具題」(同上書《諭台灣安民生示》)。十一月二十七日,班師奏凱,返回廈門。十二月一日,奉命至福州,與欽差重臣及方面大員商議台灣棄留。鑒於與會大臣的猶豫不決,十二月二十二日,施琅毅然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反對棄台不守,力主駐軍守護,設官治理,徐圖開發。

《恭陳台灣棄留疏》以力主固守台灣為宗旨,層層剖析,有理有據,通篇洋溢着維護國家一統的熾烈愛國熱忱。在這篇重要的歷史文獻中,施琅首先回顧內地人民遷台、生聚其間的歷史,強調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闡述將台灣納入版圖的重大意義。接着從台灣的歷史與現實出發,結合荷蘭殖民者的武力威脅,痛陳棄台不守的嚴重后果。隨后又就駐軍守護、設官治理的主張,提出具體實施方案。該疏的最后一個部分,重申台灣斷無放棄的道理,實為全疏的一個精彩總結。施琅認為,「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台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地,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在關系到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台灣棄留問題上,他斬釘截鐵般地得出結論:「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同上書《恭陳台灣棄留疏》)。

由於施琅的主張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合乎民意,深得民心,因而理所當然地為清廷采納。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清廷最終做出決策,在台灣設1府3縣,置專員分轄,駐軍守護(《清聖祖實錄》卷115,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乙酉條)。至此,清廷鄭重宣告,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實事求是,應當從大處着眼,用全局的、發展的、歷史的觀點來看問題。對於鄭成功、施琅一類牽涉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歷史人物,我們尤其需要牢牢地把握住國家、民族的大義。是否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是否維護台灣與祖國的統一,這是一條大原則,是國家、民族的大義所在。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施琅與鄭成功做出了同樣重大的歷史貢獻,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地位,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