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論》是上海博物館於1994年5月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回的一批戰國竹簡中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的主要內容。共有字1006個,論詩60多篇,其性質相當於一篇講《詩》學的講義或論文。
《詩論》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發表以來,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目前的研究論文,已數以百計,足見學人對它的重視。那麽《詩論》的價值竟何在呢?
從文獻學角度說,其作為文獻本身的價值,已十分可觀,因為它是真正的戰國古書;同時,它也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孔門《詩》學著作。
目錄
前言
編聯、補字及復原
第一章句解
第二章句解
第三章句解
第四章句解
第五章句解
第六章句解
第七章句解
第八章句解
第九章句解
第十章句解
第十一章句解
第十二章句解
第十三章句解
總訓譯
各章主旨及所論詩篇在今本的位置
附錄一 《孔叢子·記義》孔子詩論解義
附錄二 詩本義與《詩論》、《詩序》
——以《關雎》篇為例看《詩論》、《詩序》作者
附錄三 「《關雎》之改「等七句非孔子詩論說
編聯、補字及復原
第一章句解
第二章句解
第三章句解
第四章句解
第五章句解
第六章句解
第七章句解
第八章句解
第九章句解
第十章句解
第十一章句解
第十二章句解
第十三章句解
總訓譯
各章主旨及所論詩篇在今本的位置
附錄一 《孔叢子·記義》孔子詩論解義
附錄二 詩本義與《詩論》、《詩序》
——以《關雎》篇為例看《詩論》、《詩序》作者
附錄三 「《關雎》之改「等七句非孔子詩論說
序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收錄的《詩論》,是這批珍奇簡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2000年8月,「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北京大學舉行,馬承源館長提出論文介紹,即引起廣泛的注意和討論。簡的材料公布后,學者更多有論述。有關經過和論點,安徽大學劉信芳教授有《孔子詩論述學》一書,作了詳細綜括。
我在為劉書所寫序言里講過:「說《詩論》是十分重要的發現,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篇文獻記述了孔子對《詩》的系統觀點,代表了早期儒家的《詩》學,然而在秦火以后無人傳述……如今重新出現,其價值之珍貴,影響之巨大,可謂不言而喻。」這樣關系重大的古文字文獻,自然需要長期深入的研究,才可能闡發其中的秘蘊。
曲阜師范大學黃懷信教授在《詩論》發表后,即着手分析探索,對這篇簡書涉及的各方面問題,都反復推求斟酌,得出自己的見解。熟悉黃懷信教授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多年從事先秦典籍研究,所著《尚書》、《逸周書》、《孔叢子》(特別是《小爾雅》)等方面的注釋論作,類皆功力深厚,說理縝密。現在他把對《詩論》的研究,集聚撰著為《詩論解義》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印行,一定會博得學術界及關心《詩論》的讀者大眾的歡迎稱許。
《詩論解義》的特點,是推論的謹慎,立說的平允。例如對於《詩論》的作者,學者有孔子、子夏、子羔等說,懷信教授則從篇文所用詞語的時代特點人手,認為應成書於戰國早中期。又如由《詩論》看當時《詩》的構成與結構順序,認為皆與今傳本同。至於部分《詩》篇名稱的差異,他主張有的是字誤或脫文所致,有的乃后人改造。這一類論點在書中很多,都屬平實可信。2004年6月,懷信教授出席在大連大學召開的「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將一些看法壓縮為論文《從(詩論)看戰國時代的(詩)》,得到與會同行專家們的肯定。這也說明,《詩論解義》的問世會對這方面研究的進展起明顯的推動作用。
懷信教授在這部書里征引了我關於《詩論》簡編排考釋和理解的一些意見,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的那些想法都是不很成熟的,多有改進的余地,希望大家惠予指正。只有一點,由於我的一篇短文遲遲沒有印出,懷信教授未能看到,就是我覺得上博簡中的《詩論》、《子羔》、《魯邦大旱》三篇並非合編一卷。
上述三篇簡書,均系儒家著作,同時簡的形制、尺寸、字的構形、風格,彼此都是一樣,如上博各位先生所指出,應為同時制作,同人書寫。不過,出自一手的簡,不一定編連為一卷。在帛書中即有這種例子,馬王堆帛書的《周易》經傳、《老子》乙本、《五星占》等,均由一人抄寫,但不是同卷。《詩論》等三篇是不是連為一卷,也有待研究考察。
經過整理排比,容易看出《詩論》大多數簡是在簡上為編繩刻出的契口處折斷的,《子羔》簡的折斷多在上端契口下面兩三字處,《魯邦大旱》簡的折斷都在中腰契口之下四字處,這說明它們不曾編連在一起,所承受的壓力並不一致。
這三篇簡,只有《子羔》在其一支簡背面寫着篇題。這支簡於重加排比之后,是該篇倒數第三支,當把簡卷起時,正好露在外面。如果三篇簡編成一卷,《詩論》、《魯邦大旱》在《子羔》后面,這支篇題簡就露不出來;如果《詩論》、《魯邦大旱》在《子羔》前面,又不能以「子羔」作為題目了。《子羔》之所以為題,是由於《子羔》篇首句是「子羔問於孔子」,並非因為子羔是三篇的作者。《詩論》的作者固然待考,《魯邦大旱》記孔子與子貢問答,顯然不會出於子羔之手。不知懷信教授對此有什麼看法。
上博楚簡還有許多儒家著作,深望黃懷信教授繼續研究,撰成更多論述發表。
李學勤
2004年6月15日
我在為劉書所寫序言里講過:「說《詩論》是十分重要的發現,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篇文獻記述了孔子對《詩》的系統觀點,代表了早期儒家的《詩》學,然而在秦火以后無人傳述……如今重新出現,其價值之珍貴,影響之巨大,可謂不言而喻。」這樣關系重大的古文字文獻,自然需要長期深入的研究,才可能闡發其中的秘蘊。
曲阜師范大學黃懷信教授在《詩論》發表后,即着手分析探索,對這篇簡書涉及的各方面問題,都反復推求斟酌,得出自己的見解。熟悉黃懷信教授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多年從事先秦典籍研究,所著《尚書》、《逸周書》、《孔叢子》(特別是《小爾雅》)等方面的注釋論作,類皆功力深厚,說理縝密。現在他把對《詩論》的研究,集聚撰著為《詩論解義》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印行,一定會博得學術界及關心《詩論》的讀者大眾的歡迎稱許。
《詩論解義》的特點,是推論的謹慎,立說的平允。例如對於《詩論》的作者,學者有孔子、子夏、子羔等說,懷信教授則從篇文所用詞語的時代特點人手,認為應成書於戰國早中期。又如由《詩論》看當時《詩》的構成與結構順序,認為皆與今傳本同。至於部分《詩》篇名稱的差異,他主張有的是字誤或脫文所致,有的乃后人改造。這一類論點在書中很多,都屬平實可信。2004年6月,懷信教授出席在大連大學召開的「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將一些看法壓縮為論文《從(詩論)看戰國時代的(詩)》,得到與會同行專家們的肯定。這也說明,《詩論解義》的問世會對這方面研究的進展起明顯的推動作用。
懷信教授在這部書里征引了我關於《詩論》簡編排考釋和理解的一些意見,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的那些想法都是不很成熟的,多有改進的余地,希望大家惠予指正。只有一點,由於我的一篇短文遲遲沒有印出,懷信教授未能看到,就是我覺得上博簡中的《詩論》、《子羔》、《魯邦大旱》三篇並非合編一卷。
上述三篇簡書,均系儒家著作,同時簡的形制、尺寸、字的構形、風格,彼此都是一樣,如上博各位先生所指出,應為同時制作,同人書寫。不過,出自一手的簡,不一定編連為一卷。在帛書中即有這種例子,馬王堆帛書的《周易》經傳、《老子》乙本、《五星占》等,均由一人抄寫,但不是同卷。《詩論》等三篇是不是連為一卷,也有待研究考察。
經過整理排比,容易看出《詩論》大多數簡是在簡上為編繩刻出的契口處折斷的,《子羔》簡的折斷多在上端契口下面兩三字處,《魯邦大旱》簡的折斷都在中腰契口之下四字處,這說明它們不曾編連在一起,所承受的壓力並不一致。
這三篇簡,只有《子羔》在其一支簡背面寫着篇題。這支簡於重加排比之后,是該篇倒數第三支,當把簡卷起時,正好露在外面。如果三篇簡編成一卷,《詩論》、《魯邦大旱》在《子羔》后面,這支篇題簡就露不出來;如果《詩論》、《魯邦大旱》在《子羔》前面,又不能以「子羔」作為題目了。《子羔》之所以為題,是由於《子羔》篇首句是「子羔問於孔子」,並非因為子羔是三篇的作者。《詩論》的作者固然待考,《魯邦大旱》記孔子與子貢問答,顯然不會出於子羔之手。不知懷信教授對此有什麼看法。
上博楚簡還有許多儒家著作,深望黃懷信教授繼續研究,撰成更多論述發表。
李學勤
2004年6月1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