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行政是推行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之一。它通過行政的程序、技術來實現服務於社會的功能。
本書在介紹社會工作行政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了社會工作行政的組織建構理論、動作模式、體制改革的趨勢,以及領導理論決策方法。
第二部分,介紹了社會工作行政計划的制定,社會工作行政實施的過程,社會工作行政的效率與評估,以及社會工作行政實施過程中的財務管理技術。
第三部分,介紹了社會工作機構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包括社會工作機構中的職位分類制度、人事更新制度、人事激勵制度、人事調控制度。
第四部分,探討了社會工作行政的立法與監督等法制建設問題,以及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與發展前景。
本書既可做為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教材,也是從事各類社會工作行政管理人員的必備用書。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的由來及功能
第三節 研究社會工作行政學的目的和意義
一 組織領導篇
第一章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的靜態結構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的組織環境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的運作與發展
第二章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構成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改革
第三節 我國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改革
第三章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者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結構與過程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方式
二 實施技術篇
第五章 社會工作行政計划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計划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計划的制定
第六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實施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指揮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溝通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協調
第五節 社會工作行政控制
第七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效率與評估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效率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績效的評估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績效測定的方法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效率的提高
第八章 財務行政
第一節 財務行政概述
第二節 社會福利財政的收入與支出
第三節 社會福利資金的財政預算
第四節 財政審計
三 人力資源管理篇
第九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
第一節 人事行政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第十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職位分類制度
第一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職位分類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職位分類的方法
第十一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事更新制度
第一節 選拔任用制度
第二節 培訓制度
第三節 退休制度
第十二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事激勵制度
第一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激勵制度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考核制度
第十三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事行為調控制度
第一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督導制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士懲戒制
四 法制發展篇
第十四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立法與監督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法制化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立法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監督
第十五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與發展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改革概述
第二節 西方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
第三節 我國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
后記
參考文獻
緒論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的由來及功能
第三節 研究社會工作行政學的目的和意義
一 組織領導篇
第一章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的靜態結構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的組織環境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組織的運作與發展
第二章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構成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改革
第三節 我國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改革
第三章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者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結構與過程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領導方式
二 實施技術篇
第五章 社會工作行政計划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計划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計划的制定
第六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實施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實施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指揮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溝通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協調
第五節 社會工作行政控制
第七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效率與評估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效率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績效的評估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績效測定的方法
第四節 社會工作行政效率的提高
第八章 財務行政
第一節 財務行政概述
第二節 社會福利財政的收入與支出
第三節 社會福利資金的財政預算
第四節 財政審計
三 人力資源管理篇
第九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
第一節 人事行政概述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第十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職位分類制度
第一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職位分類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職位分類的方法
第十一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事更新制度
第一節 選拔任用制度
第二節 培訓制度
第三節 退休制度
第十二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事激勵制度
第一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激勵制度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考核制度
第十三章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事行為調控制度
第一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督導制
第二節 社會工作機構的人士懲戒制
四 法制發展篇
第十四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立法與監督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法制化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社會工作行政立法
第三節 社會工作行政監督
第十五章 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與發展
第一節 社會工作行政改革概述
第二節 西方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
第三節 我國社會工作行政的改革
后記
參考文獻
序
社會工作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已經形成並正在快速發展。近20年來,隨著社會學的恢復與重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育與成長,社會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學界與各級政府的重視。80年代,當時任民政部部長的崔乃夫同志,率先歡迎社會學人才從事民政工作,並要求民政工作研究與教學進入社會學學科領域。同時,政府有關部陸續成立社會發展研究機構與行政職能處室,工青婦的許多領導同志與實際工作者,也紛紛加入社會學研究隊伍,關心與支持社會學的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工作。1989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招收社會工作與管理方向的本科生。90年代上半期,吉林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廈門大學、中華女了學院、民族管理干部學院、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大學、蘇州大學等院校,也相繼經國家教委或省、市、自治區教委批准,設置了社會工作專業;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等側重培養社會保障方向的專業人才。
1996年,國家教委在北京郊區召開專業目錄審定會,要求大幅度地減少分支學科數目。這一改革舉措是正確的,每一個一級學科內部專業設置分得過細,分支學科林立,不利於培養復合型人才,也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高校專業設置不一致。當時,社會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社會學、社會工作兩個專業。保留這兩個專業是社會學界的共同呼聲。初步方案研討時,鄭杭生教授、王思斌教授、謝遐齡教授與我都做過論證,國家教委第一屆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是盡責的。在專業目錄審定會議期間,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高教司司長鍾秉林同志征求我的意見:「有些同志認為社會學這個學科只需列一個專業,主張將社會工作從專業目錄中刪去。你是否同意?」在那次會議上我是社會學學科惟一的代表,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懈怠。我認真向他們做了論證,大意是:社會學在世界上是一個大學科,社會學在美國通常與經濟學、法律學一起被稱為社會科學「三大學科」;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後,社會工作就成為一門就業容量很大的職業,許多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學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去診斷和治理;相對而言,社會學理論性強一些,社會工作實務性強一些,許多國家將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分別設系、院,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我國已經有一些高校設置了社會工作專業,停了不利於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令人高興的是,兩位主管專業目錄審定的領導同志表示明白了我的意見,同意保留社會工作專業。這表明,國家教委對於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是積極支持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劉鳳泰同志、文科處前後任處長楊志堅與閻志堅同志,一直關心與支持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堅持籌划社會學教學事業的發展。
新的專業目錄公布以後,國家教育部與一些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又批准了一批院校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研究與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面向新世紀,我國的社會工作具有大發展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需求。隨著政府職能轉換、企業社會職能的剝離,「單位人」越來越多地變為「社會人」;大量與居民相關的公益性事務,政府「不管」、企業「剝離」,都要靠社區來解決。也就是說,「社區化」的潮流已經來到我們面前。社區成為城市工作的基礎,社區服務成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產業。創建「文明社區」,是當前城市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是社會學者從西方引進的一個概念,通常指親密的社會關系結構、環境、資源、就業、居住等方面利益緊密相關的共同體。「文明社區」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生活方式健康、人際關系融洽、住宅小區品位高尚、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公共設施先進、治安秩序井然的社區。「文明社區」創建工作第一線需要大批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同時,經濟轉軌、社會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城鎮職工下崗失業、城鄉低收入與貧困、職工養老社會化與老齡化等問題。政府需要社會工作者通過大量的專門工作去具體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
21世紀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是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完善、提高和與創新。一個學科的興衰,關鍵在於理論與方法的先進程度。形成既適合我國國情又有國際對話能力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與社會工作方法系統,必須認真研究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全球化問題。在這里,全球化有兩個意義: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社會工作全球化。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商品、服務與知識、資本、技術、人才等在國際間流動加速,統一的大市場正在形成,國別經濟與區域經濟正在加快融人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全球與地區性金融風險、社會風險在加大。社會工作不是直接的經濟活動,但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十分緊密。經濟發達的國家,社會為得更為復雜,社會工作也最為發展。我國正在規划與實施第三步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全球化與加入WTO所帶給我國的不僅僅是機遇,還有嚴峻的挑戰。如何趨利避害,如何減少與化解負面影響?不僅需要經濟學、法律研究的成果與實踐,也需要社會學、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與實踐。西方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是在工業化、後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借鑒西方某些成功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
1996年,國家教委在北京郊區召開專業目錄審定會,要求大幅度地減少分支學科數目。這一改革舉措是正確的,每一個一級學科內部專業設置分得過細,分支學科林立,不利於培養復合型人才,也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高校專業設置不一致。當時,社會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社會學、社會工作兩個專業。保留這兩個專業是社會學界的共同呼聲。初步方案研討時,鄭杭生教授、王思斌教授、謝遐齡教授與我都做過論證,國家教委第一屆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是盡責的。在專業目錄審定會議期間,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高教司司長鍾秉林同志征求我的意見:「有些同志認為社會學這個學科只需列一個專業,主張將社會工作從專業目錄中刪去。你是否同意?」在那次會議上我是社會學學科惟一的代表,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懈怠。我認真向他們做了論證,大意是:社會學在世界上是一個大學科,社會學在美國通常與經濟學、法律學一起被稱為社會科學「三大學科」;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後,社會工作就成為一門就業容量很大的職業,許多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學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去診斷和治理;相對而言,社會學理論性強一些,社會工作實務性強一些,許多國家將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分別設系、院,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我國已經有一些高校設置了社會工作專業,停了不利於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令人高興的是,兩位主管專業目錄審定的領導同志表示明白了我的意見,同意保留社會工作專業。這表明,國家教委對於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是積極支持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劉鳳泰同志、文科處前後任處長楊志堅與閻志堅同志,一直關心與支持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堅持籌划社會學教學事業的發展。
新的專業目錄公布以後,國家教育部與一些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又批准了一批院校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研究與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面向新世紀,我國的社會工作具有大發展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需求。隨著政府職能轉換、企業社會職能的剝離,「單位人」越來越多地變為「社會人」;大量與居民相關的公益性事務,政府「不管」、企業「剝離」,都要靠社區來解決。也就是說,「社區化」的潮流已經來到我們面前。社區成為城市工作的基礎,社區服務成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產業。創建「文明社區」,是當前城市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是社會學者從西方引進的一個概念,通常指親密的社會關系結構、環境、資源、就業、居住等方面利益緊密相關的共同體。「文明社區」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生活方式健康、人際關系融洽、住宅小區品位高尚、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公共設施先進、治安秩序井然的社區。「文明社區」創建工作第一線需要大批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同時,經濟轉軌、社會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城鎮職工下崗失業、城鄉低收入與貧困、職工養老社會化與老齡化等問題。政府需要社會工作者通過大量的專門工作去具體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
21世紀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是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完善、提高和與創新。一個學科的興衰,關鍵在於理論與方法的先進程度。形成既適合我國國情又有國際對話能力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與社會工作方法系統,必須認真研究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全球化問題。在這里,全球化有兩個意義: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社會工作全球化。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商品、服務與知識、資本、技術、人才等在國際間流動加速,統一的大市場正在形成,國別經濟與區域經濟正在加快融人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全球與地區性金融風險、社會風險在加大。社會工作不是直接的經濟活動,但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十分緊密。經濟發達的國家,社會為得更為復雜,社會工作也最為發展。我國正在規划與實施第三步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全球化與加入WTO所帶給我國的不僅僅是機遇,還有嚴峻的挑戰。如何趨利避害,如何減少與化解負面影響?不僅需要經濟學、法律研究的成果與實踐,也需要社會學、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與實踐。西方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是在工業化、後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借鑒西方某些成功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