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這本著作,即是采用將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選擇了一段特定時間、一個特定區域,對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做深入研究的一次嘗試。
作者印群,滿族,1965年生于丹東鴨綠江畔,年少離鄉,負笈求學……泉城濟南,記錄著七載寒窗;津門南開,難忘懷三年書山尋徑。曾相繼獲山西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又于南開大學歷史系被授予歷史學博士學位。旋折赴京,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深造,獲博士後學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副研究員,出版有譯著《中國古代文明之起源與發展》,另有《論周代列鼎制度的嬗變》、《西周墓地制度之管窺》等研究論文在學術刊物上發表。
目錄
序言
緒論
第一章 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資料分析
第二章 墓地制度
第三章 墓向與葬式
第四章 墓葬結構
第五章 棺槨制度
第六章 隨葬禮、樂器及車馬制度
結語
附表
附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第一章 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資料分析
第二章 墓地制度
第三章 墓向與葬式
第四章 墓葬結構
第五章 棺槨制度
第六章 隨葬禮、樂器及車馬制度
結語
附表
附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概言之,是指對以下幾方面內容的規定︰墓地形式,即墓地位置與墓地分布;墓葬形制,如墓室形狀、墓道有無及其形狀,有無封土及墓穴內填充物的情況等;葬式,如是仰身、俯身還是側身,身體是否屈肢,頭向如何;隨葬物情況,指隨葬器物之類別、組合形式、置放位置,殉人也可以列入在廣義的隨葬物中。
墓葬制度從本質上看,實際是人們相信死者仍有靈,並對其死後在另一個不同于現實人世的環境中如何生活的一種設計,是一種宗教觀念的體現。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墓葬制度中了解當時人們的世界觀與精神生活的一個側面。同時因為這些制度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死者生前所在的現實社會中人們之間親屬關系、等級關系與經濟關系的折射。所以,用考古學的手段與方法對墓葬制度本身作深入的研究,對其反映的問題作社會歷史層面的考察,無疑是考古學與歷史學可以實現很好契合的研究領域。
當然,墓葬制度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會結構與社會意識,單憑對墓葬制度本身的考古學現象作分析還很難做出恰當的估測。另外,民族志資料(指與研究對象有近似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民族的墓葬資料)、有關的歷史文獻記載(及古文字資料)與民俗學資料都是幫助我們做出科學解釋的重要參考,即是說墓葬制度所能給我們提供的信息量是依靠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靠科學的比較研究才能做出較恰當的評價,應力求避免在下結論時簡單化與過于主觀。特別是在研究某一古代民族、某一歷史區域內的古代墓葬制度時,尤應注意其人文的、歷史的與地理的因素對人們觀念形態,並進而對墓葬制度發生的影響。比如,研究中國商周歷史時期墓葬制度,即應該盡可能地從多種資料中去體會當時的禮的觀念、等級觀念、禮制與家族形態、家族制度,以對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墓葬制度有較深刻的理解,並把墓葬制度看作是禮制與家族制度的綜合反映,這樣在認識與利用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時才能做出較貼近歷史事實的結論。
印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這本著作,即是采用將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選擇了一段特定時間、一個特定區域,對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做深入研究的一次嘗試。
東周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結構與觀念形態發生劇烈變更的時期,在中原傳統文明影響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亦是東周時期王室與若干重要諸侯國所在地),此種變更尤為明顯,但記載與反映這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文獻資料卻非常缺乏。因此,對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之科學利用,無疑地是了解這一段歷史的重要途徑。前此,眾多學者有關的研究論著自然是本書的寫作基礎,但從總體看,還缺乏系統、綜合性的成果。所以,本書可以說是應此學術課題研究之亟需。
本書在收集資料與作綜合分析方面都下了較大功夫。其較主要的成績,我以為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本書第一次對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制度的諸方面(墓地規劃、墓葬形制、葬式、隨葬制度等)之內涵及其發展、演變情況作了比較系統、深入的考察,其中諸如對“公墓”、“邦墓”制、棺槨制度及隨葬樂器、車馬制度的系統研究,皆是過去研究中的薄弱點,本書在這些學術專題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有一定新意。
其次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制度發展的階段性,並力圖于東周社會結構的某些問題(如社會等級關系、家族關系)及民族關系的變化相聯系,從而深化並豐富了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再有,本書為了要闡明東周墓葬制度相比傳統制度有哪些變革,還用了一定篇幅追溯了東周以前,自史前至西周時期的墓葬制度中諸方面形成與發展的情況,這實際上亦就較全面地勾勒出了整個先秦時代墓葬制度的演化的基本狀況,這對考古學與古史研究都是有貢獻的。
總之,本書由于作了上述很有價值的工作,相信會對同行學者做此一課題研究時起到較重要的參考作用,並引起大家的重視。當然,在我看來,本書所作研究還存在有待深入的地方,例如,資料較豐富,信息量較大,但如何更好地“提煉”,加深理解,尚有待于作進一步努力。此外,對考古資料如何像我在上面說的那樣,在注意對與其有關的多種資料作綜合考察,注意將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之優勢作更充分的發揮等方面,似乎可以再作些工作。
印群同志已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必然會有更多的考古實踐機會來深化對本書研究的認識,很希望今後能看到他更新的成果問世。
墓葬制度從本質上看,實際是人們相信死者仍有靈,並對其死後在另一個不同于現實人世的環境中如何生活的一種設計,是一種宗教觀念的體現。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墓葬制度中了解當時人們的世界觀與精神生活的一個側面。同時因為這些制度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死者生前所在的現實社會中人們之間親屬關系、等級關系與經濟關系的折射。所以,用考古學的手段與方法對墓葬制度本身作深入的研究,對其反映的問題作社會歷史層面的考察,無疑是考古學與歷史學可以實現很好契合的研究領域。
當然,墓葬制度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會結構與社會意識,單憑對墓葬制度本身的考古學現象作分析還很難做出恰當的估測。另外,民族志資料(指與研究對象有近似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民族的墓葬資料)、有關的歷史文獻記載(及古文字資料)與民俗學資料都是幫助我們做出科學解釋的重要參考,即是說墓葬制度所能給我們提供的信息量是依靠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靠科學的比較研究才能做出較恰當的評價,應力求避免在下結論時簡單化與過于主觀。特別是在研究某一古代民族、某一歷史區域內的古代墓葬制度時,尤應注意其人文的、歷史的與地理的因素對人們觀念形態,並進而對墓葬制度發生的影響。比如,研究中國商周歷史時期墓葬制度,即應該盡可能地從多種資料中去體會當時的禮的觀念、等級觀念、禮制與家族形態、家族制度,以對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墓葬制度有較深刻的理解,並把墓葬制度看作是禮制與家族制度的綜合反映,這樣在認識與利用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時才能做出較貼近歷史事實的結論。
印群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這本著作,即是采用將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選擇了一段特定時間、一個特定區域,對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做深入研究的一次嘗試。
東周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結構與觀念形態發生劇烈變更的時期,在中原傳統文明影響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亦是東周時期王室與若干重要諸侯國所在地),此種變更尤為明顯,但記載與反映這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文獻資料卻非常缺乏。因此,對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之科學利用,無疑地是了解這一段歷史的重要途徑。前此,眾多學者有關的研究論著自然是本書的寫作基礎,但從總體看,還缺乏系統、綜合性的成果。所以,本書可以說是應此學術課題研究之亟需。
本書在收集資料與作綜合分析方面都下了較大功夫。其較主要的成績,我以為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本書第一次對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制度的諸方面(墓地規劃、墓葬形制、葬式、隨葬制度等)之內涵及其發展、演變情況作了比較系統、深入的考察,其中諸如對“公墓”、“邦墓”制、棺槨制度及隨葬樂器、車馬制度的系統研究,皆是過去研究中的薄弱點,本書在這些學術專題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有一定新意。
其次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制度發展的階段性,並力圖于東周社會結構的某些問題(如社會等級關系、家族關系)及民族關系的變化相聯系,從而深化並豐富了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再有,本書為了要闡明東周墓葬制度相比傳統制度有哪些變革,還用了一定篇幅追溯了東周以前,自史前至西周時期的墓葬制度中諸方面形成與發展的情況,這實際上亦就較全面地勾勒出了整個先秦時代墓葬制度的演化的基本狀況,這對考古學與古史研究都是有貢獻的。
總之,本書由于作了上述很有價值的工作,相信會對同行學者做此一課題研究時起到較重要的參考作用,並引起大家的重視。當然,在我看來,本書所作研究還存在有待深入的地方,例如,資料較豐富,信息量較大,但如何更好地“提煉”,加深理解,尚有待于作進一步努力。此外,對考古資料如何像我在上面說的那樣,在注意對與其有關的多種資料作綜合考察,注意將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之優勢作更充分的發揮等方面,似乎可以再作些工作。
印群同志已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必然會有更多的考古實踐機會來深化對本書研究的認識,很希望今後能看到他更新的成果問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