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

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熊月之等 選/編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536068
  • ISBN13:9787532536061
  • 裝訂:322頁 / 22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近代上海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居住過數量可觀的外國僑民。我國人來到上海,可追溯到明代。1608年,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愛徐光啟邀請來到過上海,並建立教堂,發展信徒,拓展傳教事業。1832年,英國商人林德賽和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受東印度公司派遣來到中國沿海考察,也到過上海等等。

本書收錄了海外學者研究上海外僑的十四篇論文,選自多種刊物,涉及多個語種,包括《上海的日本人居留民》、《上海的英國人》等。
 

目錄

序言

上海的英國人
上海工部局樂隊與公共樂隊的歷史與政治(1881—1946)
誰是上海的巡捕,為什麼他們會在那里?
——1919年的新募英國巡捕
上海的美國人社團(1937—1959)
上海的法國人(1849—1949)
1945—1946年上海的肅奸:薩爾禮案與法租界的終結
上海的日本人居留民
上海的「小日本」: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社團(1975—1945)
一個另類的日本人社團
——戰時上海日本左翼的活動
葡萄牙人在上海(1845—1949)
上海的邊緣西方人:巴格達猶太人社團(1845—1931)
尋求認同:上海的德國人社群(1933—1945)
上海的散居俄僑社團
上海猶太難民社區面面觀
中國的印度人社團(1842—1949)

后記
 

近代上海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居住過數量可觀的外國僑民。

外國人來到上海,可以追溯到明代。1608年(萬歷三十六年),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受徐光啟邀請來過上海,並建立教堂,發展信徒,拓展傳教事業。1832年(道光十二年),英國商人林德賽和德國傳教土郭實臘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到中國沿海考察,也到過上海。這些人或旋來旋去,或小居即走,沒有在上海長留。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以后,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相繼辟設,隨后英美租界合並(1863),外國人來滬漸多,居留的時間也長了起來。1843年上海登記在案的外國人為26人,1844年為50人,1846年超過一百人,1850年超過兩百人。1853年以前,上海比較嚴格地實行華洋分居,租界發展不快,外僑增長緩慢。1853年至1855年,上海發生小刀會起義,縣城被小刀會占領,大量華人涌入租界。1854年租界修改章程,華洋分居變成華洋混處,租界城市化速度加快,外國人數量也逐漸增多。1860年,上海外僑超過六百人,1865年超過兩千,1895年超過五千。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其后上海外國人數增加迅速,差不多每十年增加一萬,1905年超過一萬,1915年超過兩萬,1925年超過三萬。1920年代后期增加特快,1931年超過六萬人,此后幾年保持在六、七萬之間。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后,大批日本人涌來,上海外僑總數迅速膨脹,1942年達到高峰,為150931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僑、西方僑民大批回國,上海外僑數量銳減,到1949年底還有不到三萬人。

上海外僑國籍,最多的時候達58個,包括英、美、法、德、日、俄、印度、葡萄牙、意大利、奧地利、丹麥、瑞典、挪威、瑞士、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希臘、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等。1910年以前,一直是英國人最多,其次是美、法、德、日、葡萄牙等。1915年以后,日本人躍居第一。1942年,在滬日本人達94768人,超過所有其他外僑的總和。

各國在上海僑民的最高數,除了日本,依次為:無國籍俄國人,14845(1936年);美國,9775(1946年);英國,9234(1935年);②法國,3872(1946年);奧地利,3453(1946年);德國,2538(1942年);印度,2389(1935年);葡萄牙,2281(1946年);朝鮮,2381(1946年);越南,2350(1946年);蒽大利,1048(1945年);波蘭,l042(1942年);希臘,627(1946年);捷克,581(1946年);西班牙,493(1946年);丹麥,468(1942年);瑞士,407(1946年);挪威,387(1942年);荷蘭,201(1946年);瑞典,198(1946年);烏拉圭,104(1915年)。

外僑在上海主要分布在公共租界,其次是法租界。1900年公共租界有6774人,法租界有622人;1935年公共租界有38915人(其中包括越界築路地區11615人),法租界有18899人。其中英、美、德、日、葡人主要居住在公共租界,法國人、無國籍俄國人主要居住在法租界,其他外國僑民在兩租界都有居住。以1910年為例,英國人在公共租界為4465人,在法租界為314人;美國人在公共租界為940人,在法租界為44人;日本人在公共租界為3361人,在法租界為105人;葡萄牙人在公共租界為1495人,在法租界為15人;德國人在公共租界為811人,在法租界為148人。所以,可以說英、美、日、葡人90%以上居住在公共租界,德國人主要在公共租界。同年,法國人在公共租界330人,在法租界有436人。1935年,無國籍俄國人在公共租界有3017人,在法租界為10044人。在公共租界里,由於蘇州河以南先開發,以北后開發,日本人是稍后才大批涌來的,所以,英美人在蘇州河以南為多,日本人則主要集中在蘇州河以北,即虹口一帶。吳淞路、昆山路一代因日本人很多,房屋、商店、社會風俗中洋溢着濃重的東洋氣息,故有「小東京」之稱。

不同時期、不同國籍的人,在上海職業分布很不相同,比如印度、越南人主要充當公共租界、法租界巡捕,但是,無論什麼時期,均以商人為多。1850年上海外僑共220人(210個英國人,10個法國人),其中洋行老板及其代理人大班最多,有111人,占總人數一半。其次是傳教士13人,領事館人員7人,新聞記者、醫藥師、建築師、木工、面包廚師等11人,家屬、小孩68人。1870年,上海外僑1 666人(英國894,美國255,德國138,葡萄牙104,西班牙46,法國16,其他213人),除了從事航運業和水手(412人)、婦女兒童(358)之外,商人仍然最多(226人),其余依次是領事館人員(90)、工程師(60)、佣工小販(57)、工人(45)、警察(40)、自由職業(38)、服務業(34)、手工業(25)、絲茶檢驗人員(21)、銀行家(19)、傳教士(15)。1935年、1946年的統計都表明,外僑中從事商業活動的占40%以上。

上海外僑中,猶太人和無國籍俄國人是比較特殊的群體。

上海開埠以后,猶太人即已絡繹來滬,但人數不多。1933年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以后,開始大規模排斥、殺害猶太人。1938、1939年以后,納粹在歐洲排猶愈演愈烈,迫使幸存的猶太人背井離鄉。上海由於特殊的政治格局,成了猶太難民的庇護所。從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納了3萬多名來自德國及德占地區的猶太難民。其中除了約5000人經上海去了別處以外,其余2.5萬歐洲猶太人一直在上海生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是相當不小的數字,超過當時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新西蘭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這些猶太難民有4000人住在法租界,1500。人住在公共租界,其余住在日本人控制的虹口一帶。他們建有自己的教堂、學校、醫院,出版自己的報紙、雜志,開有自己的商店、咖啡館,使那里儼然成為風格別致的猶太人居住區。當然,這些猶太人並沒有在上海生根,沒有融入上海社會,在大戰結束之后迅即離去。但是,他們在上海歷史上留下了特別的一頁。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大批俄羅斯貴族流亡上海。由於俄、法歷史文化淵源甚深,加上當時法國政府堅決反對布爾什維克,法租界當局對俄僑多有照顧,俄僑遂相對集中於法租界。這些俄僑多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有些人來滬以前本是彼得堡歌劇院的指揮、樂手、歌唱家、芭蕾舞演員、舞美人員和合唱演員,有些甚至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藝術家。俄僑散處在上海市民中問,帶來了歐洲生活方式,也為上海社會普及了西方的文學、詩歌、繪畫、戲劇、歌劇、芭蕾、音樂和通俗歌舞等文化藝術。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