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學院派式的文學史專著,而是理論批評隨筆的結集。1980年出版之後,至今已再版25次,成為後現代批評經典著作。

作者通過對文學現代性的批判來剖解現性,分別探討“風景”、“內心”“自白”、“病態”、“兒童”及“敘述方法”等日本現代文學獨有特性的形成過程,挖掘文學現代性的起源提示現代文學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共生關系。

現代文學一旦確立了自身,其起源便被忘卻。忘卻的結果就使得人們相信這一文學的基本觀念具有歷史普遍性,這一普遍性也就獲得了不證自明的霸權地位,由此排斥任何“非現代性”的事物,對任何前現代的事物進行肆意的分割、顛倒和重組。


柄谷行人,1941年生,日本兵庫縣人。東京大學經濟學部本科畢業,後獲同大學英國文學專業碩士學位。文藝評論家。原為法政大學教授,現為近畿大學特任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客座教授。作為日本現代三大文藝批評家之一,柄谷行人代表著當前日本後現代批評的最高水準。《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一書1980年由日本講談社單行出版,1988年收入講談社文藝文庫系列,至今已再版25次。該書已有英、德、韓語譯本,法文本正在翻譯中。是柄谷代表作之一。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英文版作者序(1991年)
一 風景之發現
二 內面之發現
三 所謂自白制度
四 所謂病之意義
五 兒童之發現
六 關于結構力——兩個論爭
七 類型之死滅(1991年)
八 書寫語言與民族主義(1992年)
文庫版後記(1988年)
德文版後記(1995年)
韓國語版後記(1997年)
重疊的現代性鏡像
全書所涉日本文史名詞簡釋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
譯者後記
 

我寫作此書是在1970年代後期,後來才注意到那個時候日本的“現代文學”正在走向末路,換句話說,賦予文學以深刻意義的時代就要過去了。在目前的日本社會狀況之下,我大概不會來寫這樣一本書的。如今,已經沒有必要刻意批判這個“現代文學”了,因為人們幾乎不再對文學抱以特別的關切。這種情況並非日本所特有,我想中國也是一樣吧:文學似乎已經失去了昔日那種特權地位。不過,我們也不必為此而擔憂,我覺得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文學的存在根據將受到質疑,同時文學也會展示出其固有的力量。

我試圖從風景的視角來觀察“現代文學”。這里所謂的風景與以往被視為名勝古跡的風景不同,毋寧說這指的是從前人們沒有看到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沒有勇氣去看的風景。當然.在寫作的當時,我還沒有注意到這其實正是康德所論及的美與崇高的區別問題。根據康德的區分,被視為名勝的風景是一種美,而如原始森林、沙漠、冰河那樣的風景則為崇高。美是通過想像力在對象中發現合目的性而獲得的一種快感,崇高則相反,是在怎麼看都不愉快且超出了想像力之界限的對象中,通過主觀能動性來發現其合目的性所獲得的一種快感。康德認為,崇高不在對象之中而存在于超越感性有限性的理智之無限性中。“對于自然之美,我們必須在我們自身之外去尋求其存在的根據,對于崇高則要在我們自身的內部,即我們的心靈中去尋找,是我們的心靈把崇高性帶進了自然之表象中的”(《判斷力批判》)。這里康德闡釋了這樣一個問題:崇高來自不能引起快感的對象之中,而將此轉化為一種快感的是主觀能動性,然而,人們卻認為無限性仿佛存在于對象而非主觀性之中。

我在本書中寫到:風景是通過某種“顛倒”即對外界不抱關懷的“內面(內在)之人”而發現的。那時,我好像是在闡明這種內在性即是“顛倒”似的。實際上所謂“顛倒”並非意味著由內在性而產生風景之崇高,恰恰相反,是這個“顛倒”使人們感到風景之崇高存在于客觀對象之中,由此代替舊有的傳統名勝,新的現代名勝得以形成。而這個現代的風景不是美而是不愉快的對象這一點則被忘卻了。康德說當把關懷打上引號來觀察事物時,美之判斷才得以成立。人們習慣把他的這個觀念稱為主觀性美學而置之不理,其實這絕非古老陳腐的觀念。比如,杜尚(Marcel Duchamp)將普通的馬桶題為“泉”來參加美術展時,實際上是再一次提出了康德的那個問題。我們只關心馬桶的日常用途,如果把這個“關心”打上引號來觀賞馬桶的話,看上去就會很像“泉”。所謂藝術不僅存在于對象物之中,還存在于打破成見開啟新思想即除舊布新之中。

據說杜尚的馬桶失蹤了。假使沒有失蹤得以保存下來,那一定會華麗地裝飾在大美術館里的吧。這將是一種滑稽。然而,與此相似的滑稽卻發生在另外的領域。現代文學就是要在打破舊有思想的同時以新的觀念來觀察事物。而對習慣了固有文學的人來說這無疑與杜尚的拿馬桶來參加美術展相仿佛。可是,所謂馬桶那樣的東西不久則成了尊貴之物。往昔立志弄文學的人為數極少且命途多舛,不用說夏目漱石就曾是這樣的作家。但是,到了1970年代他則成了“國民文學”作家受到影像。我在那時試圖要否定的“現代文學”正是這樣的文學。這個現代文學已經喪失了其否定性的破壞力量,成了國家欽定教科書中選定的教材,這無疑已是文學的僵尸了。因此,如果說在這個時期里“現代文學”走到了末路,那也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因為這絕不意味著文學的消亡。如前所述,今後,文學的存在根據將受到真正的質疑,其固有的力量也將發揮出來。

以上對文學的闡述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用來說明國民(na-tion)。90年代初,《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出版英文本之際,我受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的刺激,決計從國民的形成這個視角來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安德森指出以小說為中心的資本化出版業對國民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我在本書中所考察的言文一致也好,風景的發現也好,其實正是國民的確立過程。不過,現在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簡言之,我不滿于把國民的問題單純作為表象的問題來思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