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比較分析視角闡釋了全球化與國家主權之間的互動關系。內容包括:國家主權的基本范疇,國家主權的歷史考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理論,跨國公司研究中的國家主權,非政府組織研究中的國家主權,歐盟研究中的國家主權,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的國家主權等。作者從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跨學科角度,對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並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
本書適合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中的政治及法律學專業師生,以及法律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也適合於對全球化與國家主權感興趣的一般讀者。
目錄
「比較法學叢書」總序
我對全球化與主權的一點看法——代序言 朱景文
導論
一、國家與社會界說
二、國家與社會關系追問
三、全球化:國家與社會的雙向建構
四、全球化與國家主權:比較分析框架
第一章 國家主權的基本范圍
一、國家主權的內涵
二、國家主權的概念起源
三、國家主權的性質
四、國家主權的物質基礎
五、國家主權的社會基礎
六、國家主權的法律基礎
七、國家主權的分類
第二章 國家主權的歷史考察
一、西方國家主權思潮沿革
二、我國國家主權思潮沿革
三、馬克思主義主權理論
四、小結
第三章 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
一、全球化的內涵
二、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三、全球化與國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全球化與政府職能轉變
第四章 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理論
一、全球化對國家主權影響的總體分析
二、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關系的不同理論
三、關於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關系的理論反思
四、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關系的理論重構
第五章 跨國公司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主權關系分析
二、「私人政府」理論評析
三、多元主義法律秩序理論評析
四、跨國公司的法律地位
第六章 非政府組織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非政府組織的概念與特征
二、非政府組織在全球興起的原因
三、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系
四、非政府組織對國家主權的影響
第七章 歐洲聯盟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歐洲一體化進程
二、歐盟與各成員國主權轉移
三、歐洲聯盟的性質
第八章 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世界貿易組織概述
二、WTO運行機制對國家主權的影響
三、WTO與國家主權:我國立法權的實證分析
四、WTO與國家主權:我國行政權的實證分析
四、WTO與國家主權:我國司法權的實證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我對全球化與主權的一點看法——代序言 朱景文
導論
一、國家與社會界說
二、國家與社會關系追問
三、全球化:國家與社會的雙向建構
四、全球化與國家主權:比較分析框架
第一章 國家主權的基本范圍
一、國家主權的內涵
二、國家主權的概念起源
三、國家主權的性質
四、國家主權的物質基礎
五、國家主權的社會基礎
六、國家主權的法律基礎
七、國家主權的分類
第二章 國家主權的歷史考察
一、西方國家主權思潮沿革
二、我國國家主權思潮沿革
三、馬克思主義主權理論
四、小結
第三章 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
一、全球化的內涵
二、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三、全球化與國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全球化與政府職能轉變
第四章 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理論
一、全球化對國家主權影響的總體分析
二、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關系的不同理論
三、關於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關系的理論反思
四、全球化與國家主權關系的理論重構
第五章 跨國公司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主權關系分析
二、「私人政府」理論評析
三、多元主義法律秩序理論評析
四、跨國公司的法律地位
第六章 非政府組織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非政府組織的概念與特征
二、非政府組織在全球興起的原因
三、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系
四、非政府組織對國家主權的影響
第七章 歐洲聯盟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歐洲一體化進程
二、歐盟與各成員國主權轉移
三、歐洲聯盟的性質
第八章 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的國家主權
一、世界貿易組織概述
二、WTO運行機制對國家主權的影響
三、WTO與國家主權:我國立法權的實證分析
四、WTO與國家主權:我國行政權的實證分析
四、WTO與國家主權:我國司法權的實證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程琥是我的第一個博士生,他的博士論文現在要出版了,讓我作序。關於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西方學術界的一些人有一種說法,即全球化和國家主權的侵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想就這個問題談一點看法。
全球化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全球化是一種體現了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導致了洲際或區域內的活動、交往和權力的流動和網絡的形成。」我們大致可以把人類的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的發展分成三個歷史階段。
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占主導地位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要說國際上沒有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文化和政治,就是國內統一的市場和文化,以及建立在這種統一基礎上的政治國家也沒有產生。雖然在中世紀的波羅的海沿岸有著發達的海上貿易,形成了那個時代調整不同國家商人之間關系的商人法,但那畢竟不是占主流的東西。那個時代人們活動的空間基本沒有超出他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占主導地位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鬩組織完全是地方性的,是人們長期居住的村落、城鎮的手工作坊,封建制的國家對他們雖然也能起到某種作用,但「天高皇帝遠」,規治他們日常生活的完全是地方性的習慣。而這種地方性的東西,一個地方一個樣;即歐洲人所謂的「換一個驛站就換一套法律」。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到山西農村插隊時所看到的仍然是這樣一幕:那里的農民不要說沒有去過北京、太原,就是幾十里外的縣城也從來沒有去過。他們生產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糧食、蔬菜,身上穿的毛衣和皮襖來自自己飼養的羊,蓋房子所需要的木材來自生產隊所有的樹林,磚瓦來自自己打制的土坯或磚窯。農民擁有極少的貨幣,那里不生產大米,為了調劑胃口,他們用自己生產的土豆按一定的比例到平川地區換大米。那時雖然已經有了電燈和無線電廣播,使他們知道了外部的世界,但對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麽變化仍然一無所知。
這種封閉的狀況是由於人員的流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文化和統一的法律而被打破的。在歐洲這個時期大約發生在16世紀至18世紀,以形成有著統一的市場、統一的語言和統一的法律的民族國家為標志。這時人們活動的空間已經不限於自己生長的村落或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活動的領域擴展到其他地方,「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已經不再是封建領主、襯落的首領或行會組織,他們把原來屬子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凌駕於他們之上的共同體——國家。這就是我們在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有關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之類杜撰的理論中所看到的情況。霍布斯曾經把那個凌駕於各個分離的個人和群體之上的新的共同體——國家,描述為聖經中的龐大的怪物——利維坦,形容它的無上的全能與人們對它的恐懼。與此相適應,在國與國的關系方面,經過30年戰爭後,1648年歐洲列強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主權原則,承認國家對自己的國內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管轄權,包括發動戰爭的權力,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得干預。中國封閉狀態的打破經歷了更加漫長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們這一代也親身經歷了這一轉變。60年代以來,首先是由於城市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發生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城鄉大交流b幾千萬的知識青年到農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環境中,艱苦的體力勞動,微薄的生活待遇,前途的不確定,使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反差。但另一方面,又給當地的農民帶去了另類的生活,知識青年從城里帶去的不僅有農村很少見到的食品、時尚的服裝、西藥、收音機,而且包括知識、文化和農業技術,有本事的還為生產隊搞到了拖拉機、電機。8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打工潮,幾億的農民進入城市,從城市建設到家政服務,一方面他們為城市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前些年城里人還覺得他們「土」,但是當每年春節他們返鄉時,對城里人生活所造成的不便馬上就能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他們又把打工掙來的錢匯回家鄉,使家鄉的貧窮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直接沖擊了農村過去那種封閉、愚昧的狀態。一個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統一的秩序、統一的文化正在取代地方性知識的地位,成為在中國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實際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東西。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統一只是行政意義上的統一,各個地方只是中央政府下屬的一個行政區域,實際上除了向中央政府繳納稅費之外,它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由子相互之間缺乏交往很難形成統一的規則。人口的大流動,商晶經濟的大發展,使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家族或村長的權威越來越失去作用,這就為形成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文化和調整人們行為的統一的規則奠定了基礎。
┅┅
全球化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全球化是一種體現了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導致了洲際或區域內的活動、交往和權力的流動和網絡的形成。」我們大致可以把人類的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的發展分成三個歷史階段。
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占主導地位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要說國際上沒有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文化和政治,就是國內統一的市場和文化,以及建立在這種統一基礎上的政治國家也沒有產生。雖然在中世紀的波羅的海沿岸有著發達的海上貿易,形成了那個時代調整不同國家商人之間關系的商人法,但那畢竟不是占主流的東西。那個時代人們活動的空間基本沒有超出他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占主導地位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鬩組織完全是地方性的,是人們長期居住的村落、城鎮的手工作坊,封建制的國家對他們雖然也能起到某種作用,但「天高皇帝遠」,規治他們日常生活的完全是地方性的習慣。而這種地方性的東西,一個地方一個樣;即歐洲人所謂的「換一個驛站就換一套法律」。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到山西農村插隊時所看到的仍然是這樣一幕:那里的農民不要說沒有去過北京、太原,就是幾十里外的縣城也從來沒有去過。他們生產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糧食、蔬菜,身上穿的毛衣和皮襖來自自己飼養的羊,蓋房子所需要的木材來自生產隊所有的樹林,磚瓦來自自己打制的土坯或磚窯。農民擁有極少的貨幣,那里不生產大米,為了調劑胃口,他們用自己生產的土豆按一定的比例到平川地區換大米。那時雖然已經有了電燈和無線電廣播,使他們知道了外部的世界,但對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麽變化仍然一無所知。
這種封閉的狀況是由於人員的流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文化和統一的法律而被打破的。在歐洲這個時期大約發生在16世紀至18世紀,以形成有著統一的市場、統一的語言和統一的法律的民族國家為標志。這時人們活動的空間已經不限於自己生長的村落或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活動的領域擴展到其他地方,「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已經不再是封建領主、襯落的首領或行會組織,他們把原來屬子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凌駕於他們之上的共同體——國家。這就是我們在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有關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之類杜撰的理論中所看到的情況。霍布斯曾經把那個凌駕於各個分離的個人和群體之上的新的共同體——國家,描述為聖經中的龐大的怪物——利維坦,形容它的無上的全能與人們對它的恐懼。與此相適應,在國與國的關系方面,經過30年戰爭後,1648年歐洲列強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主權原則,承認國家對自己的國內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管轄權,包括發動戰爭的權力,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得干預。中國封閉狀態的打破經歷了更加漫長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們這一代也親身經歷了這一轉變。60年代以來,首先是由於城市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發生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城鄉大交流b幾千萬的知識青年到農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環境中,艱苦的體力勞動,微薄的生活待遇,前途的不確定,使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反差。但另一方面,又給當地的農民帶去了另類的生活,知識青年從城里帶去的不僅有農村很少見到的食品、時尚的服裝、西藥、收音機,而且包括知識、文化和農業技術,有本事的還為生產隊搞到了拖拉機、電機。8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打工潮,幾億的農民進入城市,從城市建設到家政服務,一方面他們為城市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前些年城里人還覺得他們「土」,但是當每年春節他們返鄉時,對城里人生活所造成的不便馬上就能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他們又把打工掙來的錢匯回家鄉,使家鄉的貧窮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直接沖擊了農村過去那種封閉、愚昧的狀態。一個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統一的秩序、統一的文化正在取代地方性知識的地位,成為在中國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實際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東西。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統一只是行政意義上的統一,各個地方只是中央政府下屬的一個行政區域,實際上除了向中央政府繳納稅費之外,它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由子相互之間缺乏交往很難形成統一的規則。人口的大流動,商晶經濟的大發展,使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家族或村長的權威越來越失去作用,這就為形成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文化和調整人們行為的統一的規則奠定了基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