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致力於詩歌的內部研究,圍繞意象、意象的組合規律、意象的原型化象徵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以達到對詩人的抒情個性,文本的深層底蘊的考察。
作為一種獨特文體,詩歌的抽象性使我們對它的構成較難具體把握,駱老師卻能緊抓意象、意象的組合規律、意象的原型化象征這三個方面,形成自己內部研究的格局,所以,無論對一代詩歌、一位詩人或一個詩歌文本,他都能從意象的結構體系或原型象征系統入手,作詩人的抒情個性,文本的深層意蘊的考察,如《論艾青詩的意象世界及其結構系統》《論(春江花月夜)的原型象征世界》等。他還從意象、原型及原型象征提升到詩歌審美的最高境界——生命的超驗追求,如長達三萬六千字的《論(離騷)的生命價值追求系統》,就通過意象原型象征系統的全面分析,使自己從歷來認為這首詩是抒唱忠君愛國者憂憤之情的見解中超越出來,把抒情主人公定位在生命價值追求上。且不管這樣做是否有點偏頗,單就他以新的視角和方法作文體內部構成這一研究而言,也是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其次引起我深刻印象的是:他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這三大詩潮的研究,不從一般的社會學思考出發,而能以文學是入學表現作為邏輯起點來進行,從而對這三股創作潮流作出了新的界說。在考察新詩中的現實主義時,他對自然主義的本來含義以及和寫實主義之間被顛倒了的說法,重新理順了關系,就相當得體且頗具價值;在考察新詩中的現代主義時,他把現代主義思潮分作超現實型、新浪漫型以及超現實同新浪漫雙向交流型三類,也能避免把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詩潮和西方現代主義詩派那種很勉強以致糾纏不清的對接關系,也頗具新意。再次引起我深刻印象的是:這部論文集中一組論新詩草創期格局的論文和另一組總結20世紀新詩經驗教訓的世紀回眸之作,既能作宏觀的理論把握,又能作微觀的文體內部分析;既能顯示出史與論結合的特色,又能顯示出在占有大量資料基礎上有根有據論析、不作泛泛之淡的扎實文風,自有相當可取之處,如《論五四時期的「詩體大解放」》一文,在《文學評論》上發表后,就有相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