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中國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佛教人物之一,他所開創的禪宗南宗淵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傳統思想文化之中。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其思想集中體現地《壇經》一書中。本書充分利用包括郭煌文獻和碑銘石刻等在內的大量禪宗史料,並借鑒國內外研究新成果,對惠能的生平事跡、《壇經》的形成流變、惠能六祖地位的確立、惠能禪學思想的理論淵源、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色,惠能對傳統佛教的變革與創新等都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研究,並對惠能思想的歷史地位與重要影響以及當代的“禪宗熱”等作了探討。全書提出了許多學術新觀點,對學術界爭論的一些問題表明了自己的見解。
洪修平,男,1954年蘇州人,哲學博士,曾赴美國作訪問學者一年。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並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副主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帖”獲得者,主要著作有《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和《肇論注譯》等。譯著有《禪學與玄學》和《如來禪》等,譯著有《禪宗與精神分析》。另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學術成果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的獎勵。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匡亞明
序 任繼愈
第一章 惠能禪出現時代與佛教文化背景
一、佛教的中國經與中國化的佛教
二、禪、禪宗與惠能南宗
第二章 惠能行歷
一、少年貧苦 初聞佛法
二、黃梅投師 作偈呈心
三、密受衣法 領受師訓
四、南下隱遁 臨終付囑
五、曹溪傳禪 臨終付囑
第三章 禪宗六祖
一、達摩來華傳禪
二、東土五祖傳承
三、禪宗的創立與分化
四、惠能六祖地位的確立
第四章 惠能禪學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禪法初傳︰惠能禪得以形成的前提
二、般若佛性︰惠能禪的兩大理論支柱
三、以心傳心︰東土五祖的禪法之沿革
第五章 惠能思想與《壇經》
一、《壇經》的形成與版本之流變
二、圍繞《壇經》的爭論
三、《壇經》與惠能南宗
附︰方廣先生關于郭煌本《壇經》致本書作者的一封信
第六章 惠能的唯心禪不新論
一、佛性思盧的經典依據
二、般若與佛性的會通
三、空、有相融與心性
四、三無論與當下之心
第七章 惠能的解脫論
一、解脫的理想與境界
二、即心即佛與自在解脫
三、自成佛道與小農思想
第八章 惠能的修行觀
一、識心見性
二、頓語佛
三、出沒即離兩邊
四、農禪並作
第九章 惠能的變革與創新
一、惠能對傳統佛教的革新
二、惠能對佛教中國化的繼承與發展
三、不立文字、不拘一說
四、關于祖師禪與如來禪
第十章 惠能思想的地位和影響
一、禪宗的分化與惠能南宗
二、惠能後學與南宗門下
三、惠能禪與中國傳統文化
四、惠能禪在海外的影響
五、惠能禪與當代“禪宗熱”
附錄
惠能年譜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文獻索引
後記
序 任繼愈
第一章 惠能禪出現時代與佛教文化背景
一、佛教的中國經與中國化的佛教
二、禪、禪宗與惠能南宗
第二章 惠能行歷
一、少年貧苦 初聞佛法
二、黃梅投師 作偈呈心
三、密受衣法 領受師訓
四、南下隱遁 臨終付囑
五、曹溪傳禪 臨終付囑
第三章 禪宗六祖
一、達摩來華傳禪
二、東土五祖傳承
三、禪宗的創立與分化
四、惠能六祖地位的確立
第四章 惠能禪學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禪法初傳︰惠能禪得以形成的前提
二、般若佛性︰惠能禪的兩大理論支柱
三、以心傳心︰東土五祖的禪法之沿革
第五章 惠能思想與《壇經》
一、《壇經》的形成與版本之流變
二、圍繞《壇經》的爭論
三、《壇經》與惠能南宗
附︰方廣先生關于郭煌本《壇經》致本書作者的一封信
第六章 惠能的唯心禪不新論
一、佛性思盧的經典依據
二、般若與佛性的會通
三、空、有相融與心性
四、三無論與當下之心
第七章 惠能的解脫論
一、解脫的理想與境界
二、即心即佛與自在解脫
三、自成佛道與小農思想
第八章 惠能的修行觀
一、識心見性
二、頓語佛
三、出沒即離兩邊
四、農禪並作
第九章 惠能的變革與創新
一、惠能對傳統佛教的革新
二、惠能對佛教中國化的繼承與發展
三、不立文字、不拘一說
四、關于祖師禪與如來禪
第十章 惠能思想的地位和影響
一、禪宗的分化與惠能南宗
二、惠能後學與南宗門下
三、惠能禪與中國傳統文化
四、惠能禪在海外的影響
五、惠能禪與當代“禪宗熱”
附錄
惠能年譜
索引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文獻索引
後記
序
去年洪修平同志來信說,他撰寫的《惠能評傳》即將出版,請我為此書寫一篇序,我答應了他的要求。我產想為這部書多說些什麼鼓勵和稱贊的話,相信讀者自有判斷,洪修平同志研究禪宗多年,是有能力寫好這部評傳的。新中國建立後,近二十年來,我國自己培養的青年學者,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人才相繼成長,卓然成家,這批新人又帶出一批更年輕的專業人才。我一生從事教育事業,親眼看到學術事業後繼有人,從內心感到高興。
禪宗在中國流傳的時間很久,傳播的地域最廣。唐末五代從中國內地傳到東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近百年來又遠播到歐美等地,與西方近代神秘主義、直覺主義思潮相表里,成為國際顯學,甚至連名稱原封不動地被譯為“禪”或“禪學”。遠在千余年前,達摩東來,向東方傳授禪法,禪宗稱為“大法東流”,看作一件大事。何期千余年之後,中國僧人又把它傳到更遠的歐美,我們無妨稱之為“大法西去”。這種文化流布現象,是當年惠能創立禪時所沒有料到的。
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佛教。中國佛教經過南北朝及隋唐,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孳生出許多學派和宗派。當隋唐國力昌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期,政府大力扶持,眾多宗派都得到發展壯大的機會。禪宗創建于唐朝盛世,與同時其它宗派並峙分流,它的特點和優點沒有充分顯示出來。惠能當時活動在嶺南地區,北方有它的同門神秀及另外的宗派同時傳播。惠能、神秀同出于黃梅東山門下。神秀與惠能一南一北,開門授徒,音問互通,互相尊重,互相涵容,兩派宗旨有所側重,但沒有出現後來勢不兩立的對抗形勢。荷澤神會開始挑起法統之爭,樹立門戶之見,這是惠能、神秀生前沒有想到的。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界線。安史亂後,唐中央政府統治力量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壯大。佛教所面臨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更嚴重的是唐武宗發起的廢佛運動,佛教勢力受到極大的打擊。各大宗派僧尼星散,寺院產業沒收,經典流失。只有惠能創立的禪宗,以耕作自養,照舊維持僧團的生活。他們不主張多讀經卷,不重章句之學,強調心傳,不立文字。其他經院式的各宗派衰落了,禪宗反倒發展起來。唐末五代中央失去控制能力,天下大亂,人們看不到前途,紛紛向宗教尋求安身立命之地。這時,除佛教禪宗有較大的發展外,道教也有較大的發展,如《無能子》、《化書》的出現,道教呂洞賓信仰的傳播,差不多與禪宗後期“五家”、“七宗”同時。士人無法應試選官,轉而向佛教“選佛”。這種大環境也促進了禪宗的變化,由早期的農民禪向文人禪轉化。禪宗本來不立文字,後來卻出現了大量的文字著作,文人加入禪宗行列,偈頌、語錄廣泛流傳,由農民禪轉化為文人禪。上層社會以及後來的宋明理學家都深受過文人禪的洗禮。後人說宋人治學多出于佛老,所謂“佛”,主要是指禪學。宋儒所批判的佛教,也是禪教。禪宗後期改變了當初不立文字的傳統,變成重視文字著作,典籍浩繁,有的語錄、偈頌動輒數十卷,有的上百卷,其繁瑣不下于天台、華嚴各宗的章句之學。
禪宗各流派雖各標懸解,但均不出佛教藩籬。禪宗旨在打脫言筌,直探心源,其精義遠非言筌所能盡。猶如以指指月,沿指可以尋月,而指非月。洪修平、孫亦平所著《惠能評傳》為認識禪宗提供了必要線索。若真正體會禪宗第一義諦,尚須求索于文句之外。余早年有詩雲︰
漫道磨磚堪作鏡,
可知蒸飯竟成沙。
拈花無言心會處,
坐看霽月照天涯。
禪宗在中國流傳的時間很久,傳播的地域最廣。唐末五代從中國內地傳到東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近百年來又遠播到歐美等地,與西方近代神秘主義、直覺主義思潮相表里,成為國際顯學,甚至連名稱原封不動地被譯為“禪”或“禪學”。遠在千余年前,達摩東來,向東方傳授禪法,禪宗稱為“大法東流”,看作一件大事。何期千余年之後,中國僧人又把它傳到更遠的歐美,我們無妨稱之為“大法西去”。這種文化流布現象,是當年惠能創立禪時所沒有料到的。
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佛教。中國佛教經過南北朝及隋唐,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孳生出許多學派和宗派。當隋唐國力昌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期,政府大力扶持,眾多宗派都得到發展壯大的機會。禪宗創建于唐朝盛世,與同時其它宗派並峙分流,它的特點和優點沒有充分顯示出來。惠能當時活動在嶺南地區,北方有它的同門神秀及另外的宗派同時傳播。惠能、神秀同出于黃梅東山門下。神秀與惠能一南一北,開門授徒,音問互通,互相尊重,互相涵容,兩派宗旨有所側重,但沒有出現後來勢不兩立的對抗形勢。荷澤神會開始挑起法統之爭,樹立門戶之見,這是惠能、神秀生前沒有想到的。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界線。安史亂後,唐中央政府統治力量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壯大。佛教所面臨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更嚴重的是唐武宗發起的廢佛運動,佛教勢力受到極大的打擊。各大宗派僧尼星散,寺院產業沒收,經典流失。只有惠能創立的禪宗,以耕作自養,照舊維持僧團的生活。他們不主張多讀經卷,不重章句之學,強調心傳,不立文字。其他經院式的各宗派衰落了,禪宗反倒發展起來。唐末五代中央失去控制能力,天下大亂,人們看不到前途,紛紛向宗教尋求安身立命之地。這時,除佛教禪宗有較大的發展外,道教也有較大的發展,如《無能子》、《化書》的出現,道教呂洞賓信仰的傳播,差不多與禪宗後期“五家”、“七宗”同時。士人無法應試選官,轉而向佛教“選佛”。這種大環境也促進了禪宗的變化,由早期的農民禪向文人禪轉化。禪宗本來不立文字,後來卻出現了大量的文字著作,文人加入禪宗行列,偈頌、語錄廣泛流傳,由農民禪轉化為文人禪。上層社會以及後來的宋明理學家都深受過文人禪的洗禮。後人說宋人治學多出于佛老,所謂“佛”,主要是指禪學。宋儒所批判的佛教,也是禪教。禪宗後期改變了當初不立文字的傳統,變成重視文字著作,典籍浩繁,有的語錄、偈頌動輒數十卷,有的上百卷,其繁瑣不下于天台、華嚴各宗的章句之學。
禪宗各流派雖各標懸解,但均不出佛教藩籬。禪宗旨在打脫言筌,直探心源,其精義遠非言筌所能盡。猶如以指指月,沿指可以尋月,而指非月。洪修平、孫亦平所著《惠能評傳》為認識禪宗提供了必要線索。若真正體會禪宗第一義諦,尚須求索于文句之外。余早年有詩雲︰
漫道磨磚堪作鏡,
可知蒸飯竟成沙。
拈花無言心會處,
坐看霽月照天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