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年生於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聞目睹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尖銳的沖突。與絕大多數英國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傾向悲慘的印度人民一邊。少年時代,奧威爾受教育於著名的伊頓中學。後來被派到緬甸任警察,他卻站在了苦役犯的一邊。30年代,他參加西班牙內戰,因屬托派而遭排擠,回國後卻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國。二戰中,他在英國廣播公司從事反法西斯宣傳工作。1950年,死於纏綿數年的肺病,年僅47歲。奧威爾短暫的一生,顛沛流離,疾病纏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視為危險的異端。
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動物庄園》與《一九八四》影響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筆調勾畫出人類陰暗的未來,令讀者心涼肉跳。他將悲喜劇融為一體,使作品具有極大的張力。英國人生性拘謹,但英國的諷刺文學卻一枝獨秀,自喬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亞丁,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奧威爾的卓異之處就在於,並非僅僅用小說來影射個別的人與事,而是直接揭露語言的墮落。在奧威爾眼里,語言是掩蓋真實的幕布,粉飾現實的工具,蠱惑民心的藝術。他堅信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的意義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