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史書,清人編集《四庫全書》時列為史部雜史類之首。它收有《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一共二十一卷。所謂「語」,是言語、言論的意思。《楚語》里講怎樣輔導太子時有一種和《春秋》、《詩》、《禮》等並列的《語》。
《國語》的作者久已無從查考。《漢憶·藝文志》說它和《左傳》的作者都是左丘明。而據《論語》,左丘明至少和孔子是同時人,則《左傳》和《國語》都將成為春秋末年的作品。這顯然是不對的。據專家們研究,《左傳》應該是根據春秋時惡、楚等國史官的記述整理編纂而成。在戰國前期寫定的《國語》則更復雜。《周語》、《魯語》、《晉語》、《鄭語》、《楚語》寫成的時代比較早,從它們和《左傳》同記一事之處的文字內容判斷,往往《左傳》顯得比它們晚,而且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參考利用過這幾個《語》,《齊語》和《吳語》、《越語》則不僅未曾被司馬遷利用,其本身出現的時代也要晚得多。其中《齊語》抄襲《管子》的《小匡》篇,而《小匡》已肯定是戰國時人的著作。《吳語》和《越語上》、《越語下》的作者更非一人,《吳語》所記還有些近乎史官記載,兩篇《越語》更多采用有關越事的傳說,總體來講要晚於根據正式史官記載編寫的《左傳》。我們今天閱讀利用時必須區別對待。
今天見到的《國語》都是三國時吳人韋昭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