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路家河∶長江三峽考古發掘報告

宜昌路家河∶長江三峽考古發掘報告
定價:480
NT $ 418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湖北宜昌路家河遺址的發掘成果,包括地理環境、文化堆積、遺址中所包涵的七大時期出土物,以及發掘者對這一批全新資料的認識和理解。路家河遺存可分為七期八段:距今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與中原二里頭文化年代相當的朝天嘴類型文化;商時期路家河文化;殷墟末期至春秋前期的周梁玉橋類型文化;戰國時期楚文化;西漢前期遺存;東漢時期遺存;六朝至宋明遺存。其中以商時期路家河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為路家河文化的命名地。

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可詠文物考古界、歷史界、環境保護部門和三峽工程建設者們閱讀。
 

目錄

文化的遐思(代序)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發掘經過
一、長江三峽的地理環境
二、廟南寬骨古文化遺址的分布特點
三、路家河遺址的地理環境
四、發現與發掘經過
第二章 層位關系與文化分期
一、地層堆積
二、文化分期
第三章 第一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物
第四章 第二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跡
三、遺物
第五章 第三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跡
三、遺物
第六章 第四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跡
三、遺物
第七章 第五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物
第八章 第六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物
第九章 第七期文化遺存
一、概述
二、遺物
第十章 結語
一、第一期遺存——城背溪文化
二、第二期前段遺存——朝天嘴類型文化
三、第二期后段遺存——路家河文化
四、第三期遺存——周梁玉橋類型文化
五、第四期遺存——楚文化
六、第五期遺存——西漢前期遺存
七、第六期遺存——東漢時期遺存
八、第七期遺存——六朝至宋明遺存
附錄一 路家河文化泥片拼接制陶法考察報告
附錄二 路家河遺址出土動物遺骸鑒定報告
附錄三 路家河遺址花粉分析報告
編后記
Abstract
 

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文物考古隊發掘整理並編寫的、長江三峽地區的第一本考古發掘報告《宜昌路家河——長江三峽考古發掘報告》送到我的案頭,它的編寫者囑我為之作序。為此我躊躕良久,我這輩子是不可能成為文物考古學家了,為這類純專業的著作寫序搞不好就是班門弄斧。然而,書中那些對我來說如同天書般的符號以及它所隱合的深邃的文化內涵、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為這一報告所作的斬釘截鐵式的鑒定書和偶爾聽到的有關編寫這本書的傳聞卻使我欲罷不能。這一切就像一個磁場吸引着我,又像一個漩渦要把我帶到某個我尚不完全明了的地方。於是我就讓這個磁場領着我,順着這個漩渦去尋找感覺,下面就是我對這種感覺的體驗:

首先,作為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的規划設計者,對於三峽地區古文化遺產應該有一個更高的角度,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本書告訴我們,在路家河這樣一塊彈丸之地。對於三峽地區古文化遺產應該有一個就存在着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另有夏商時期、戰國時期直至漢六朝唐宋明時期的文化遺存。我們是在這具有8000年歷史的土地上建設三峽工程的!讓我們設想一下,再過8000年,我們今天為之奮斗的三峽工程不也將成為一項古代文明嗎?——三峽工程只不過是三峽地區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閃亮的環節而已。從這個角度去審視,這項工程的建設者、尤其是它的規划設計者對於這份豐厚而沉重的古代文明所應擔負的歷史責任是不言而喻的。

根據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的基本思想,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人的利益為代價,文物是人類文化演進的載體,屬於可持續發展中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應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切不可由於我們的短視,致使三峽地區的古代文明斷送在我們的手中。當然,保護古代文明並不意味着放棄現代化建設,人類社會畢競是向前發展的,世界經濟還遠未發達到為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上的需要而放棄物質文化建設的地步,生存與發展依然是全世界人民面臨的頭等大事。我們應該在現代化建設中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證當代和未來文明的協調發展,尋求二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在保護三峽古代文物的問題上,應該在法律法規的規定下尋找符合當今時代潮流的新的思維方式,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惟有如此才能保護好三峽文物。我們願與文物部門和全社會一道,在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和庫區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為三峽文物保護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其次,繼承和發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加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文化含量和品牌意識。

經濟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經濟和文化比翼雙飛的結果。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巨變,與當時諸子百家活躍的思想學術活動密切相關;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奏響了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領主制登上歷史舞台的奏嗚曲。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思想解放運動,把中國推上了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中國人民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下,迅速地擺脫貧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着文化的繁榮,而文化也越來越成為促進或者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按照傳統的觀點,經濟與文化是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經濟主要由農業和重工業所代表的第一產業所創造,文化則是與經濟建設無關的文化人無足輕重的行為。文化是被動的,不過是經濟發展的點綴而已。然而我們應該明白,一切財富都具備物質的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在短缺經濟時代人們關注的是財富的物質屬性,在衣食住行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追求的是越來越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的顯形和隱形價值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商品的文化含量與商品的附加值成正比。從美食店、時裝店到家具城,人們為商品所包含的文化價值付費。一瓶名貴香水的成本不過幾十元,但在精品店中卻售價數千元,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化妝品公司出售的並不是香水,而是某種文化、某種期待、某種聯想和某種榮譽」。大連市政府把荒坡野地植上草坪出售,那塊土地加上「草坪文化」后身價倍增,可購買者卻趨之若鶩。一艘2.3億美元成本的《泰坦尼克》帶走了人們的滾滾熱淚和15億美元。可以說,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能獲得商品的高額附加值,誰就擁有未來!

文化的發展日益成為世界發展潮流中引人關注的熱點,1986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文化發展規划《世界文化發展十年》,明確指出:「要對構成21世紀的重大挑戰作出應答,就必須在發展中更加強調兩個主要目標——發展中的文化尺度和人的文化生活」。1998年3月,聯合國召開了「文化政策促進發展政府間會議」,把文化發展列入未來10年全球發展的首要任務,會議指出:「單憑經濟標准不可能同時滿足人們對人類尊嚴和物質消費的需求」,「文化不僅是發展的手段,同時也是發展的目的」。

最能體現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現象,莫過於社會日益關注的品牌意識。世界知名企業無形資產的形成和資產額的不斷提高,一方面與該企業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管理水平和市場占有份額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它又與企業的理念、價值觀、社會聲譽、形象力量和企業品牌的推廣等不可分割。世界著名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高於企業的有形資產和年銷售額並且還在不斷上揚。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