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結構升級研究

台灣產業結構升級研究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嚴正/主/編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149378
  • ISBN13:9787801149374
  • 裝訂:679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台灣產業升級是成功的,但產業迅速更替和發展的結果,也留下諸多結構性矛盾難以克服。加入WTO後,在對外開放的競爭壓力下,在大陸市場強磁力吸引和兩岸產業分工重新洗牌的形勢下,在當前國際經濟周期性衰退、IT產業面臨蕭條的打擊下,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又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向何在?產業結構應當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升級與兩岸經貿合作的關系如何?已經成為困擾台灣的難題。島內現在爭論不絕,下一步台灣經濟的發展方向值得人們關注。
 

目錄


第一章 台灣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轉變
第一節 台灣經濟轉型發展的回顧
第二節 現階段經濟結構特點、問題與挑戰
第三節 台灣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的啟示
第四節 台灣加工出口區轉型及啟示
第二章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現代化
第一節 工業化的演進與農業結構升級
第二節 農業的國際化與農產品外貿結構的演變
第三節 農業科技進步與增長方式的轉變
第四節 農業的市場化與經營方式的變革
第五節農業合作組織與產銷班
第三章 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淡出剖析
第一節產業轉移理論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規律概述
第二節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及特點
第三節80年代中期后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淡出趨勢和特點分析
第四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退出歷史背景分析
第五節 加入wT0后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前景
第四章 台灣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第一節 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萌芽期(1949—1972年)
第二節 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期(1973—1984年)
第三節 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成熟期(1985年至今)
第四節 台灣鋼鐵與石化業的發展歷程及其現狀
第五章 台灣資訊產業的崛起、升級與未來發展分析
第一節 資訊產業的定義與結構
第二節 台灣資訊產業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 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四節 台灣資訊產業存在的問題
第五節 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趨勢
第六節 台灣資訊產業未來的發展對策
第六章台灣金融服務業探析
……
 

福建師范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聚合了一群研究海峽兩岸經濟和兩岸經貿關系的學者,其中包括5位年輕的經濟學博士、2位博士生和2位碩士,多年來發表了一批研究兩岸經濟問題的論文,出版了專著《閩台經濟合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深感到對台灣島內部經濟研究尚嫌薄弱,對台灣經濟的發展進程、台灣產業結構升級過程的剖析有待深化。報刊上雖見到不少論文,但從事台灣研究工作和實際工作的同志需要有系統評介和深入剖析的專著作為台灣經濟的入門書和案頭參考書。為此,我們設立了《台灣產業結構升級研究》課題,分頭搜集資料,進行剖析,課題組5位成員8人次赴台灣,就上述課題與台灣學術界做了交流,還帶着一些問題深入台灣企業和農村做了調研。我們希望奉獻給讀者的這本專著,有助於讀者了解台灣經濟的發展進程,有助於讀者了解產業升級過程中一些有普遍規律意義的東西,也有助於從台灣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尋找一些我們發展區域經濟的有益借鑒。

20世紀60年代前台灣經濟的取向是進口替代。台灣經濟起飛於上世紀60年代,生活消費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台灣獲得迅速發展,以出口加工為導向,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初期以紡織、電器、塑膠、膠合板、木制品為主,繼而發展了鞋業、雨傘、自行車、體育器材、縫紉機等,這類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拉動了台灣經濟,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接着,台灣又逐步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的生產資料的進口替代,逐步發展起鋼鐵、石化、機械、電子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生產出部分機器設備和原材料裝備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取得一定成效,開始出現發達國家后工業化社會的一些發展特征,人均GDP也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繼而,台灣開始出現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島外轉移,眾所周知,80年代末至90年代這類產業主要轉移到祖國大陸。與此同時,台灣以半導體和計算機外圍設備、通訊設備為主的電子產業成長起來,高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工業成長起來,並發展為台灣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他工業部門也把越來越多的資金投人研究與開發。

台灣產業升級是成功的,但產業迅速更替和發展的結果,也留下諸多結構性矛盾難以克服。加入WTO后,在對外開放的競爭壓力下,在大陸市場強磁力吸引和兩岸產業分工重新洗牌的形勢下,在當前國際經濟周期性衰退、IT產業面臨蕭條的打擊下,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又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向何在?產業結構應當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升級與兩岸經貿合作的關系如何?已經成為困擾台灣的難題。島內現在爭論不絕,下一步台灣經濟的發展方向值得人們關注。

60—70年代是台灣經濟的高速增長期,1965—1980年間年均增長率高達10%。如今,台灣經濟已經風光不再,90年代中期經濟增長明顯減緩,1996年經濟增長率降為5.7%,1998年更降為4.6%,2000年為5.98%,2001年更跌到一2.18%,2002年為3.27%,2003年各方面估計達不到3%。民進黨上台以來經濟狀況的惡化與陳水扁口口聲聲「拼經濟」形成了顯著反差。

歷史有時候也真會開玩笑。在台北,一位台灣知名的教授對我說:「六七十年代我們在忙着發展出口加工業,你們在搞文化大革命,在人斗人;現在你們在埋頭抓經濟建設,我們整天在斗政治,拼選舉,相互抹黑。」我曾身臨台北的選舉造勢會,大旗揮舞,口號聲震耳,有如自己年輕時見過的「造反派」集會。真是此一時、彼一時。這種寫照使我們經濟學人更感到應當珍惜當前的戰略機遇期,更應當把我們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

珍惜機遇,時不我待,彼此共勉,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