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雖然受到篇幅的嚴重限制,它卻富有探索精神,極有創郵,較之一般采用平鋪直敘寫作方法的文論史,更富邏輯色彩,更具理論深度。
本書作者在態度上是嚴肅的,在方法上是謹嚴的。他廣泛收集,鑽研材料,凡幾十年。不僅是古代詩學著作,就是其它文史典籍,只要涉及詩歌,那怕片言只語,也不放過。同時他還主編了《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對紛繁復雜的詩論材料進行了精選。正是在這一堅實的基礎上,他才有感悟、才有判別,在比較中建立了具有他個人特色的詩學范疇系統與批評史構架,在橫向深入、縱向發展的交叉網絡中,展示詩學的整體發展趨勢。陳良運,男,1940年生於江西萍鄉,
1964年畢業於江西師范學院中文系。1986年以前曾任萍鄉市(地級)人大常委、萍鄉市文聯副主度。1986年調回母校,任江西師范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1994年評為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並任江西省學位委員會委員。1993年後曾被聘為四川大學、山東師大、廣西師大兼職教授。2000年6月調入福建師大,任特聘教授,並於2000年12月經福建師大學位評定委員會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團體與社會兼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編委; 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江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從1959年到文革前,主要從事新詩創作,《人民文學》等刊。曾發表《歷史的瞳人》、《安源工人的懷念》、《黃洋界放歌》等作品。文革後轉向新詩評論與文學理論研究,在《文藝報》、《文學評論》、《詩探索》、《詩刊》等刊發表《試論艾青的藝術風格》、《論自由體詩》、《說愛情詩》等論文400余篇,現結集出版的有《新詩藝術論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新詩的哲學與美學》(花城出版社1989年)、《詩學、詩觀、詩美》(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論詩與品詩》(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自80年代中期始,研究重點轉向中國古典美學、詩學領域,在指導研究生的同時,參與兩項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完成並出版專著《文與質、藝與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8年作為「精品圖書」選入《社科學術文庫》,並再版);獨立承擔三項國家社會科學課題,完成並出版專著《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1年修訂再版)、《周易與中國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焦氏易林詩學闡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等。與此同時,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之約,主編主撰大型《中國歷代文學論著叢書》,已出版《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中國歷代文章學論著選》四部約400萬字;又主編大學文科教材《古代名論名著選讀》(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0年再版)和《少兒背誦精品30000萬言》(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等。現在,正與他人共同主編《中國美學范圍叢書》(共30本,於2003年出齊),本人撰著《文質彬彬》和
《中國之「美」》兩部。 科研成果曾七次榮獲江西省社科優秀論著獎,專著《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詩學批評史》、《周易與中國文學》分別於1994年、1996年、2000年三次獲一等獎(另1981年至1993年獲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論文《論周易的符號象征》 獲江西省高等學校第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中國詩學批評史》還榮獲江西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特等獎、第十屆中國圖書獎等。
由於科研和教學方面的成績,1987年獲江西省委組織部等頒發的「江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江西省高等學校「先進科研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江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8年獲國家人事部、教育部「全國教育戰線勞動模范」和「全國模范教師」之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