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帛佚籍的發現,對考古學、古代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我以為其影響最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傳統的觀點以為考古學發現的僅是物質的文化,而我以為最[物質]的考古學同最[精神]的學術史是相溝通的。
本書分為通論、楚帛書研究、秦簡研究、江陵張家山簡、長沙馬王堆帛書、其他簡牘六篇,主要內容包括新出簡帛與學術史、簡帛和楚文化、楚帛書中的天象、再論帛書十二神、秦律與《周禮》、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等等。
目錄
編輯人語
自序
第一篇 通論
一、新出簡帛與學術史
二、簡帛和楚文化
三、對古書的反思
第二篇 楚帛書研究
一、楚帛書中的天象
二、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
三、再論帛書十二神
四、論楚帛書殘片
五、楚帛書和道家思想
六、《 冠子》與兩種帛書
第三篇 秦簡研究
一、去蘿睡虎地簡概述
二、秦�T搿噸芾瘛
三、秦簡與《墨子》城守各篇
四、《日書》和楚、秦社會
五、《日書》中的《艮山圖》
六、《日書》盜者章研究
七、時分與《吳越春秋》
八、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
第四篇 江陵張家山簡
一、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
二、論張愛山247號墓漢律竹簡
三、《秦讞書》初論
四、《秦讞書》續論
五、《引書》與《導引圖》
六、《算數書》介紹
第五篇 長沙驪王堆帛書
一、帛書《周易》的卦序卦位
二、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
三、論帛書《易傳》及《系辭》的年代
……
第六篇 其他簡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自序
第一篇 通論
一、新出簡帛與學術史
二、簡帛和楚文化
三、對古書的反思
第二篇 楚帛書研究
一、楚帛書中的天象
二、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
三、再論帛書十二神
四、論楚帛書殘片
五、楚帛書和道家思想
六、《 冠子》與兩種帛書
第三篇 秦簡研究
一、去蘿睡虎地簡概述
二、秦�T搿噸芾瘛
三、秦簡與《墨子》城守各篇
四、《日書》和楚、秦社會
五、《日書》中的《艮山圖》
六、《日書》盜者章研究
七、時分與《吳越春秋》
八、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
第四篇 江陵張家山簡
一、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
二、論張愛山247號墓漢律竹簡
三、《秦讞書》初論
四、《秦讞書》續論
五、《引書》與《導引圖》
六、《算數書》介紹
第五篇 長沙驪王堆帛書
一、帛書《周易》的卦序卦位
二、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
三、論帛書《易傳》及《系辭》的年代
……
第六篇 其他簡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中國考古學的進展,正受到舉世學者的矚目和關切。近二十余年來,各地新發現的簡牘帛書,是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收獲之一。其價值之珍貴、影響之深遠,實在難以估量。
在近代,清末已有簡牘出土,蜚聲于世界,嗣後發現不絕。但當時實物均得自漢晉邊陲,性質有關屯戍,其間雖有零散書籍,未涉典要,不能與前漢孔壁、西晉汲冢的發現比擬。至近代新出簡帛,數量既大,且有甚多珍異佚籍,對研究古代文化極有意義。我們生在這一新發現的時代,是應該慶幸的。
我是在1974.年開始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的。尤其是在1975年到1978年,以全部時間做這方面工作,對于我來說是非常值得懷念的一段生涯。工作地點主要是在老北大紅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曾暫時遷至紫禁城內城隍廟。工作的條件不能算好,但研究帶來的愉悅卻是令人難忘的。
伴隨整理研究的過程,我寫了若干篇論文。這些簡帛佚籍是太吸引人了。論文的題目真是信手拈來。我常想,我們的機遇勝過孔安國和束皙、荀勖,而自己的能力常感不足,每種佚籍每個題目,都要有廣泛的準備才能著手探究。比如為了研究馬王堆帛書《周易》,我寫了一本《周易經傳溯源》,仍然沒有把設想的研究準備好。無論如何,這些年我寫的論文大致將已發表的簡帛佚籍談到了,幸能得到讀者注意,不過有不少散見于各種報刊或論文集,檢索不便。現在這本《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是在一系列小文的基礎上,補充修改而成,敬望讀者多予指教。
簡帛佚籍的發現,對考古學、古文字學、古代史等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我以為其影響最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傳統的觀點以為考古學發現的僅是物質的文化,這個看法我是不贊成的,因為考古發現的物質遺存總是要體現精神的文化。至于出土佚籍,更顯然屬于精神的內涵。如今通過出土簡帛的整理研究,竟使被認為最“物質”的考古學同最“精神”的學術史相溝通,這或許是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學術史的考察研究,是探討中國文化本質的核心課題。歷史上每逢文化演變的關鍵時期,人們便感覺到對過去學術作回顧總結的必要。近世更是如此,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撰《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所起的承先啟後作用,是眾所習知的。最近在學界的文化研究熱中,很多人致力研索中國文化的起源與形成,更使古代學術史的探究具有特殊意義。簡帛佚籍的發現和研究,正好在這方面提供了大量新的線索。海內外很多學者,已經于此做出了不少貢獻。
曾經直接參加新出土簡帛整理研究的唐蘭、商承祚、顧鐵符、羅福頤、朱德熙、于豪亮、韓仲民等先生,已先後謝世。謹以這本小書獻給他們,以志憶念。
在近代,清末已有簡牘出土,蜚聲于世界,嗣後發現不絕。但當時實物均得自漢晉邊陲,性質有關屯戍,其間雖有零散書籍,未涉典要,不能與前漢孔壁、西晉汲冢的發現比擬。至近代新出簡帛,數量既大,且有甚多珍異佚籍,對研究古代文化極有意義。我們生在這一新發現的時代,是應該慶幸的。
我是在1974.年開始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的。尤其是在1975年到1978年,以全部時間做這方面工作,對于我來說是非常值得懷念的一段生涯。工作地點主要是在老北大紅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曾暫時遷至紫禁城內城隍廟。工作的條件不能算好,但研究帶來的愉悅卻是令人難忘的。
伴隨整理研究的過程,我寫了若干篇論文。這些簡帛佚籍是太吸引人了。論文的題目真是信手拈來。我常想,我們的機遇勝過孔安國和束皙、荀勖,而自己的能力常感不足,每種佚籍每個題目,都要有廣泛的準備才能著手探究。比如為了研究馬王堆帛書《周易》,我寫了一本《周易經傳溯源》,仍然沒有把設想的研究準備好。無論如何,這些年我寫的論文大致將已發表的簡帛佚籍談到了,幸能得到讀者注意,不過有不少散見于各種報刊或論文集,檢索不便。現在這本《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是在一系列小文的基礎上,補充修改而成,敬望讀者多予指教。
簡帛佚籍的發現,對考古學、古文字學、古代史等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我以為其影響最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傳統的觀點以為考古學發現的僅是物質的文化,這個看法我是不贊成的,因為考古發現的物質遺存總是要體現精神的文化。至于出土佚籍,更顯然屬于精神的內涵。如今通過出土簡帛的整理研究,竟使被認為最“物質”的考古學同最“精神”的學術史相溝通,這或許是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學術史的考察研究,是探討中國文化本質的核心課題。歷史上每逢文化演變的關鍵時期,人們便感覺到對過去學術作回顧總結的必要。近世更是如此,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撰《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所起的承先啟後作用,是眾所習知的。最近在學界的文化研究熱中,很多人致力研索中國文化的起源與形成,更使古代學術史的探究具有特殊意義。簡帛佚籍的發現和研究,正好在這方面提供了大量新的線索。海內外很多學者,已經于此做出了不少貢獻。
曾經直接參加新出土簡帛整理研究的唐蘭、商承祚、顧鐵符、羅福頤、朱德熙、于豪亮、韓仲民等先生,已先後謝世。謹以這本小書獻給他們,以志憶念。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