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獨特的中國佛教,這至少經歷了三四百年。東晉廬山慧遠以前的中國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國人如何回應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兩種不同文化的歷史。作者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重現了這段激盪人心的歷史畫卷,敘述了公元4世紀、5世紀初中國南部和中部地區佛教的特點,剖析了佛教在當時中國傳播的社會背景,尤其是當時的夷夏關系、政教關系和佛道關系,並以豐富的資料反映了當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讀者藉此可以較為全面的了解佛教不斷本土化的壯闊歷程。
目錄
序
第二版序
第一章 緒論
一、「中國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養的僧人
四、早期資料
史傳著作
早期護教及傳教文獻
第二章 歷史概觀(公元1-4世紀)
一、漢代佛教
世俗史籍中的佛教
佛教傳入諸傳說
從西北輸入
漢地外國人的佛教
中亞的漢人:景盧和班勇
楚王英:公元65年彭城的佛教
公元193—194年間彭城地區的佛教
濫觴時期的洛陽佛教
《四十二章經》
公元2世紀下半葉洛陽的僧人階層及其史料
安世高
安玄與嚴佛調
┅┅
二、三國時期
三、西晉
第三章 建康及東南佛教
一、導論
二、第一階段
三、第二階段
四、最後階段:桓玄篡權與劉裕的崛起
五、結論
附錄一:公元340年論爭的有關文獻
附錄二:郗超《奉法要》
附錄三:支遁《釋迦文佛像贊並序》
第四章 襄陽、江陵和廬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響
第五章 「信仰的辯護」:公元4世紀及5世紀初的反對僧權和護持佛教
第六章 「蠻族的皈依」:佛道沖突的早期歷史
參考書目
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非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譯後記
第二版序
第一章 緒論
一、「中國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養的僧人
四、早期資料
史傳著作
早期護教及傳教文獻
第二章 歷史概觀(公元1-4世紀)
一、漢代佛教
世俗史籍中的佛教
佛教傳入諸傳說
從西北輸入
漢地外國人的佛教
中亞的漢人:景盧和班勇
楚王英:公元65年彭城的佛教
公元193—194年間彭城地區的佛教
濫觴時期的洛陽佛教
《四十二章經》
公元2世紀下半葉洛陽的僧人階層及其史料
安世高
安玄與嚴佛調
┅┅
二、三國時期
三、西晉
第三章 建康及東南佛教
一、導論
二、第一階段
三、第二階段
四、最後階段:桓玄篡權與劉裕的崛起
五、結論
附錄一:公元340年論爭的有關文獻
附錄二:郗超《奉法要》
附錄三:支遁《釋迦文佛像贊並序》
第四章 襄陽、江陵和廬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響
第五章 「信仰的辯護」:公元4世紀及5世紀初的反對僧權和護持佛教
第六章 「蠻族的皈依」:佛道沖突的早期歷史
參考書目
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非漢語人名和術語索引
譯後記
序
如果要撰寫一部研究中國佛教形成時期的專著,究竟應該由受過佛學訓練的漢學家,還是由了解中國的印度佛教學者來撰寫,這是難以斷言的。這兩種方式都有明顯的缺陷,如若試圖選擇其中某一種方式撰稿,就必須准備經受可能同時來自這雙方的嚴厲批評。然而,構成這項研究中心議題的那些部分,即士大夫佛教的形成以及佛教與中國(medieval)主流思想的融合,基本上屬於中國研究的領域。鑒於我有意要把自己及讀者的注意力,定位於成長中的僧人階層(the
growingBuddhist church)在中古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因此本書主要面向漢學界,希望能對漢學界有一定的益處。另一方面,如果本書能在某些方面激起專治印度佛教、歷史或社會科學的學者的興趣,我將備感欣慰。
此項課題宏大而又復雜。而且,以西方語言敘述中國佛教的成長和適應過程,時間跨度較大,這種嘗試不言而喻不能稱為全面的或結論性的。當前的研究只是對正在展開的工作提供一個初步的報告。這個領域的研究者越來越多,正在出現新的研究方法。未來的研究成果無疑將會淘汰本書的許多內容。
此項課題宏大而又復雜。而且,以西方語言敘述中國佛教的成長和適應過程,時間跨度較大,這種嘗試不言而喻不能稱為全面的或結論性的。當前的研究只是對正在展開的工作提供一個初步的報告。這個領域的研究者越來越多,正在出現新的研究方法。未來的研究成果無疑將會淘汰本書的許多內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