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唐人的這兩句話,對於做學問的人都有用。然而,做學問,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也有限,故所謂「處則充棟宇」,這里面的意思,還包含着:大凡著書立說,不能不借重前人或同時代人的某些學術成果。如果學術研究,一切都要自己從頭找起,這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梁啟超說「治史宜自重而重人」,梁公還具體地說:「學人必重工具書。」
南京藝術學院周積寅教授,三十多年來,教學之余,把不少精力放在美術史研究的築基工作上,他的這一工作,既有利於個人的攻讀,也有益於他人的研究。
今年12月,周積寅教授陪同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近藤秀實教授到杭州等地考察。相見之時,周君出示其《中國歷代畫目大典》(以下簡稱《畫目大典》;戰國至宋代卷)的二校樣,我讀后深感其治學精勤,鍥而不舍。倘非晝夜耕作,扎扎實實地花下功夫,絕不可能有此巨編之成。
關於「畫目」之編,歷代有之。六朝時有《太清目》;唐宋時有《貞觀公私畫錄》、《畫史》及《宣和畫譜》;至元明清則更多,有如《書畫目錄》、《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平生壯觀》、《大觀錄》、《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近現代則有30年代金陵大學出版的《歷代著錄畫目》,之后台灣出版有《故宮書畫錄》以及徐邦達編的《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等等。在我數十年的畫史研究中,這些「畫目」對我的幫助都很大。在同等專業的學術研究上,往往他人花了時間,對我就節省了精力。人生苦短,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如「畫目」之編,就是一件很有意義,又是很有價值的工作。何況周積寅教授現在所編的這部《畫目大典》,無論在內容排比以至匯編方法上,都比前人進了一大步。
周編《畫目大典》,分四卷,始自戰國,下迄清代。編入畫家五千余名,包括各類畫跡七萬余幅,而典中的這些畫目資料匯白海內外六百多家博物館(院)、美術館、美術教育單位、美術研究單位及私人收藏的古代墨跡,也還包括近一個世紀來出版影印的有關畫冊、圖片等。盡其所能,廣征博引,實非易事。匯編方法,不只列其目,標出年代與尺寸,還對畫題、幅式、材質、題款、印記、藏家,以至前人或近人的著錄、鑒賞等等,都綴集一起,成為一條詞目有多種內容相互聯系的輯錄;更為重要的,作者在有些詞目下,還加上必要的「按語」。該典對畫家及其作品,雖不在品評,但所起檢目的作用,不僅查閱方便,而且較過去周詳。一言以蔽之,這是一部當代對中國歷代畫目研究極為重要的工具書,在書林中「嶄然見頭角」,必將為國內外學人及美術史論研究者所歡迎。
我作為一個美術史研究工作者,對於該典的編成與出版額手稱慶。先賢雲:「學問無大小,當以能者尊。」吾今即於此而尊周君,是故贊之並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