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洪修平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43271X
  • ISBN13:9787806432716
  • 裝訂:平裝 / 43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部禪宗研究專著繁征博引,對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作了條分縷析的深刻闡述,論證充分、可靠。它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視野開闊、視角新穎。作者堅持歷史的與邏輯的辯證統一,從外來佛教與傳統哲學文化的相互關系中探討了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並從佛教中國化這個大背景下來考察禪宗的形成與分化發展。


洪修平,1954年生,江蘇蘇州人。1977—1984年就讀于南京大學哲學系,先後獲學士和碩士學校。1988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94—1995,赴美國作訪問學者一年。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副主編等。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著有《中國禪學思想史綱》、《中國佛教文化歷程》、《肇論注譯》;合著有《十大名僧》、《禪學與玄學》、《如來禪》和《惠能評傳》,並參著《中國宗教史》等;譯著有《禪宗與精神分析》。此外,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八十余篇。即將出版的有《江蘇佛教史》。
 

目錄

序 任繼愈
序 嚴北溟
緒論
第一章 人心與止觀︰禪宗思想溯源
第一節 早期禪學概觀
第二節 般若與禪觀
第三節 人心、佛性與解脫
第二章 心境與心性︰達摩禪之展開
第一節 藉教悟宗與安心符道
第二節 身佛不二與息妄顯真、任性逍遙
第三節 隨心自在、無礙縱橫
第四節 東山法門與禪宗初創
第三章 無心與觀心︰南能北秀之分化
第一節 心境本寂、絕觀忘守
第二節 南北禪宗對立之形成
第三節 觀心看淨、方便通經
第四章 佛性與實相︰曹溪的頓悟禪(上)
第一節 惠能與《壇經》
第二節 以空融有、空有相攝
第五章 識心與見性︰曹溪的頓悟禪(下)
第一節 即心即佛、自在解脫
第二節 識心見性、頓悟成佛
第六章 超佛與越祖︰南宗禪的繁盛
第一節 超佛任運與無心自然
第二節 越祖分燈與五家宗風
第三節 楊岐黃龍與宋代禪學
第七章 禪宗與中國哲學
第一節 三教合一與農禪並作
第二節 傳統哲學發展的環節
附錄
一 主要閱讀書目
二 主要參考書目
三 人名索引
四 詞語索引
後記
修訂後記
 

佛教從兩漢之際經西域傳人內地,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環境.逐漸與中國傳統封建宗法文化融合,從而得到發展。南北朝以後的佛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釋迦氏也被中土群眾接受並奉為聖人,與中土孔子、老子並稱“三聖”,佛教與儒、道兩教並稱“三教”。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史的組成部分。

南北朝時,中國有了大量漢譯佛經,隨著對佛經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形成了許多學派。到了隋唐時期,不少學派發展成為宗派,禪宗屬諸多宗派之一。各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唐中期以後,宗派爭鳴.禪宗以其獨特的傳教方式及其僧團組織方式得以發揮其特殊優勢,成為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宗派,影響不但遍及全國,還遠播海外。

宋代理學(我稱之為儒教)興起,佛道兩教的宗教哲學部分已被儒教消化、吸收,隋唐三教鼎立的形勢不復存在,表面上佛教好像衰落了,事實上佛教的心性論及其宗教修養方法都被儒教移植過去,成為儒教的核心。儒教學者自稱遠紹洙泗,並得堯舜禹的心傳。我們不能說儒教不受孔孟影響,但是更應指出儒教是經過佛教、特別是禪宗洗禮的孔孟之學,不是漢唐以前的孔孟之學。儒教是接著隋唐佛教、道教的心性之學發展起來的,儒教與佛、道兩教不是唱的對台戲,而是連台戲。

禪宗的開創者.早期的如菩提達摩,後來的如弘忍、惠能,在當時都不算聲光顯赫的大人物,他們與政府上層集團來往甚少,沒有得到政府的特別照顧,都是白手起家。只有北派禪宗神秀、普寂、義福曾受到皇帝的禮遇,奇怪的是受到禮遇的北派後來發展不大,倒是那些遠離政治中心,活動在社會下層的一些支派,卻風靡全國,成為顯學。宋以後的學術界常用禪學指佛學,稱某人思想近禪,即指其人學術有佛教思想傾向。

禪宗在中國宗教界、思想界影響深遠,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兩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理論上講明心見性。禪宗的宗教哲學,抓住了當時時代思潮的中心問題。中華民族的認識史,從魏晉開始即開展本體論的探討。此時的佛教般若學的六家七宗與玄學本體論相呼應,由本體論進人心性論,是邏輯發展必然的趨勢。佛教涅�學繼般若學而興起,佛性問題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佛教界關心的熱門話題,從般若學到涅�學,恰恰與中國哲學史的邏輯發展同步進行,都是由本體論向心性論轉移。禪宗大發展時期各宗各派無不涉及心性問題,把心性論的研究提到新的高度,不但充實了禪宗的理論,也加深了中國哲學史思維的深度。

第二,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秦漢開始,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政權,直接統治著千千萬萬小生產者——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這些個體農民構成了社會基層細胞。除禪宗外,佛教各宗派都靠收租過活,不斷引起與政府爭勞力、爭租稅的矛盾。只有禪宗保持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他們的原則是自己勞動,自己消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而在經濟上立于不敗之地。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