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獻研究叢書》是中國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重點科研項目之一。這個項目旨在反映我國當代部分學者研究我國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本書是《中國古文南研究叢書》之一,是一部系統研究漢樂府的專著。內容包括漢樂府考源、漢樂府的音樂性、漢樂府的分類和編集、漢樂府的特質等四大部分。適合於文學愛好者、研究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張永鑫,男,1937年4月生,江蘇省無錫市人。現為無錫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專攻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鄭州大學、蘇州大學、無錫教育學院從事高等師范教育與科研30余年,具有豐富的高等師范教育與科研的經驗,為本地區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為此享受國務院對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並榮獲1994、1997年曾憲梓教師獎3等獎、2等獎及無錫市勞動模范、無錫市教育局、無錫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已發表《漢魏六朝小賦選》、《漢樂府研究》、《古典詩文論叢》、《水滸傳校注》、《歷代賦選注》(後二書台灣里仁書局出版)等專著,並有《騷藝論微》、《賀雙卿及其著作》等重要論文數十篇,並分獲1等獎、圖書獎、「優賞獎」;學術界已公認為「辭賦研究之一家」。事跡與傳記已收入美國ABI《世界五百名人傳》、《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人物辭海》、《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權威辭書中。
目錄
第一編 樂府考源
第一章 樂府的起源
第二章 傳說中的三代樂舞
第一節 原始樂舞
第二節 夏代樂舞
第三節 殷商樂舞
第四節 周代樂舞
一、周代的禮樂建設
二、周代樂舞與外族樂舞的交流
三、周代的「詩」——《詩三百》
(一)《詩三百》與「采詩」制
(二)(詩三百)的詩、樂、舞性
第三章 秦代樂府
第一節 秦設置樂府的社會原因
一、泰前後的經濟文化狀況
二、秦前後雅樂的衰落與俗樂的發展
第二節 秦代最先設置樂府
第三節 秦代樂府活動一瞥
第四章 兩漢樂府
第一節 樂府非始立於武帝
一、漢初樂府的設置因襲秦代
二、高祖時代的樂府
三、文景時代的樂府
四、武帝「定郊祀」與」立樂府」
五、武帝「定郊祀」與「立樂府」的原因
第二節 西漢樂府的民間性質甄辨
一、西漢樂府「采歌謠」與古之采詩制有別
二、西漢樂府制禮作樂大多與民歌無關
三、《漢書·藝文志》所錄歌詩的民歌性質應予甄別
四、西漢樂府中的民間藝人問題
五、《漢書·藝文志》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別解
第三節 武帝時代的樂府活動
一、武帝時樂府大模的樂舞活動
二、衷帝罷廢樂府
第四節 東漢時代樂府的活動
一、東漢的「大予樂」
二、東漢的「舉謠言」
第五章 樂府的界說
第二編 漢樂府的音樂性
第六章 歌舞結合的樂府
第七章 漢樂府的歌辭協律
第八章 漢樂府的「秦聲」與「楚聲」
第三編 漢樂府的分類和編集
第九章 班固《漢書》所見漢樂府與《鐃歌》
第十章 蔡邕《禮樂志》所見漢樂府
第十一章 徐陵《玉台新詠》所見漢樂府
第十二章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所見漢樂府
第十三章 《通志》和《樂府詩集》所見漢樂府
第四編 漢樂府的特質
第十四章 漢樂府的思想特質
第十五章 漢樂府的藝術特質
第十六章 漢樂府的歷史地位
第一章 樂府的起源
第二章 傳說中的三代樂舞
第一節 原始樂舞
第二節 夏代樂舞
第三節 殷商樂舞
第四節 周代樂舞
一、周代的禮樂建設
二、周代樂舞與外族樂舞的交流
三、周代的「詩」——《詩三百》
(一)《詩三百》與「采詩」制
(二)(詩三百)的詩、樂、舞性
第三章 秦代樂府
第一節 秦設置樂府的社會原因
一、泰前後的經濟文化狀況
二、秦前後雅樂的衰落與俗樂的發展
第二節 秦代最先設置樂府
第三節 秦代樂府活動一瞥
第四章 兩漢樂府
第一節 樂府非始立於武帝
一、漢初樂府的設置因襲秦代
二、高祖時代的樂府
三、文景時代的樂府
四、武帝「定郊祀」與」立樂府」
五、武帝「定郊祀」與「立樂府」的原因
第二節 西漢樂府的民間性質甄辨
一、西漢樂府「采歌謠」與古之采詩制有別
二、西漢樂府制禮作樂大多與民歌無關
三、《漢書·藝文志》所錄歌詩的民歌性質應予甄別
四、西漢樂府中的民間藝人問題
五、《漢書·藝文志》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別解
第三節 武帝時代的樂府活動
一、武帝時樂府大模的樂舞活動
二、衷帝罷廢樂府
第四節 東漢時代樂府的活動
一、東漢的「大予樂」
二、東漢的「舉謠言」
第五章 樂府的界說
第二編 漢樂府的音樂性
第六章 歌舞結合的樂府
第七章 漢樂府的歌辭協律
第八章 漢樂府的「秦聲」與「楚聲」
第三編 漢樂府的分類和編集
第九章 班固《漢書》所見漢樂府與《鐃歌》
第十章 蔡邕《禮樂志》所見漢樂府
第十一章 徐陵《玉台新詠》所見漢樂府
第十二章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所見漢樂府
第十三章 《通志》和《樂府詩集》所見漢樂府
第四編 漢樂府的特質
第十四章 漢樂府的思想特質
第十五章 漢樂府的藝術特質
第十六章 漢樂府的歷史地位
序
《古文獻研究叢書》是國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重點科砑項目之一。這個項目旨在反映我國當代部分學者研究我國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國的古文獻浩如煙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遠流長,歷代都有貢獻。尤其是對一些比較重要的古籍,由於在各個時代反復進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積累了非常豐碩的成果。但由於這些古籍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構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個時代的學者又各自立足於他們的時代,帶着各具特征的學術視野、觀點與方法來進行再認識;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課題雖然一再重復,但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重復的工作在整體上卻具有推陳出新、步步深入的特點,是傳統文化和傳統學術得到創造性傳承的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進步。這樣的進程顯然在將來也要繼續下去。
前些時候,圍繞着如何對待民族傳統文化,曾有過激烈的思想論爭,通過論爭也取得越來越明確的共識。那就是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越是對外開放便越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熏陶能夠加深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的養成,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無疑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工程中,對於重要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這些重要古籍事實上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它們不但傳承悠久,而且從古至今都有深刻的社會影響。因此,我們站在自己的偉大時代,完全應該本着實事求是、去偽存真、去蕪存精的原則,進一步認清這些古籍的本來面目,並更為科學地評估它們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古文獻研究叢書》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幾代中青年學者。這些學者都受過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為深廣的認識,並在各自的教學與科研實踐中提高了關於中國古文獻學的造詣;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也對各種外來的學說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或吸收,因此具有在學術上反映時代特色並繼往開來的潛力。但由於本叢書是屬於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研究項目,因此各書的內容仍以對古文獻的考證為主而兼及其它論述。各書的研究形式並不一致,除多數為專書研究外,也有專題研究與論文集。但在學術質量方面則有統一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學術觀點上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廣泛掌握實際材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供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由於各書都以考證為主,因此所有作者不管在研究中吸取什麼新的方法,都必須繼承和發揚傳統「朴學」的謹嚴作風,以實學為前提,對所有結論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力戒浮言臆說,絕不故弄玄虛。至於這些要求在實踐中究竟做得怎樣,則敬祈學術界人士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教。
由於組稿有先后,交稿有遲速,所以本叢書采取分批出版的方式。現在,學術書刊出版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江蘇古籍出版社卻本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多做實事的原則,對本叢書的編輯出版優先安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證出版工作高質量地完成。對江蘇古籍出版社所作的一切努力,本叢書編委會謹表謝意。
《古文獻研究叢書》編委會
一九九一年六月
我國的古文獻浩如煙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遠流長,歷代都有貢獻。尤其是對一些比較重要的古籍,由於在各個時代反復進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積累了非常豐碩的成果。但由於這些古籍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構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個時代的學者又各自立足於他們的時代,帶着各具特征的學術視野、觀點與方法來進行再認識;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課題雖然一再重復,但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重復的工作在整體上卻具有推陳出新、步步深入的特點,是傳統文化和傳統學術得到創造性傳承的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進步。這樣的進程顯然在將來也要繼續下去。
前些時候,圍繞着如何對待民族傳統文化,曾有過激烈的思想論爭,通過論爭也取得越來越明確的共識。那就是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越是對外開放便越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熏陶能夠加深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的養成,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無疑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工程中,對於重要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這些重要古籍事實上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它們不但傳承悠久,而且從古至今都有深刻的社會影響。因此,我們站在自己的偉大時代,完全應該本着實事求是、去偽存真、去蕪存精的原則,進一步認清這些古籍的本來面目,並更為科學地評估它們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古文獻研究叢書》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幾代中青年學者。這些學者都受過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為深廣的認識,並在各自的教學與科研實踐中提高了關於中國古文獻學的造詣;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也對各種外來的學說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或吸收,因此具有在學術上反映時代特色並繼往開來的潛力。但由於本叢書是屬於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研究項目,因此各書的內容仍以對古文獻的考證為主而兼及其它論述。各書的研究形式並不一致,除多數為專書研究外,也有專題研究與論文集。但在學術質量方面則有統一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學術觀點上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廣泛掌握實際材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供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由於各書都以考證為主,因此所有作者不管在研究中吸取什麼新的方法,都必須繼承和發揚傳統「朴學」的謹嚴作風,以實學為前提,對所有結論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力戒浮言臆說,絕不故弄玄虛。至於這些要求在實踐中究竟做得怎樣,則敬祈學術界人士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教。
由於組稿有先后,交稿有遲速,所以本叢書采取分批出版的方式。現在,學術書刊出版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江蘇古籍出版社卻本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多做實事的原則,對本叢書的編輯出版優先安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證出版工作高質量地完成。對江蘇古籍出版社所作的一切努力,本叢書編委會謹表謝意。
《古文獻研究叢書》編委會
一九九一年六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