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將當代最新學習理論應用於學習環境設計的一個嘗試。該書試圖向教學設計人員、課程專家、數學和科學教育者、學習心理學家以及其他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設計人員、課程專家、數學和科學教育者、學習心理學家以及其他所有對此感興趣的人介紹這些新的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學習環境是不同於傳統的傳授式教學的一種有關教學的新的隱喻。學習環境不是傳統教學中的學生設計的,而是為善於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學習者創設的。它所依據的是不同於傳播學、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當代學習情境概念、社會文化概念和建構主義概念。本書各章分別從社會共享認知、情境學習、日常認知和日常推理、活動推理、生態心理學、分布式認知以及基於案例的推理等有關學習與意義制定的理論出發,描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設計的理論基礎,並由此強調學習是包括互動的意圖-行動-反思活動的實踐,因此,學習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圖的、積極的、自覺的、建構的實踐。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中譯本序

第一章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蘭德(Susan M.Land),漢納芬(Michael J.Hannafin)
第二章 從實習場到實踐共同體
巴拉布(Sasha A.Barab),達菲(Thomas M.Duffy)
第三章 理論與實踐境脈中的情境認知
威爾遜(Brent G.Wilson),邁爾斯(Karen Madsen Myers)
第四章 重溫活動理論:作為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框架
戴維·H·喬納森(David H.Jonassen)
第五章 分布式認知:特征與設計
貝爾(Philip Bell),溫(William Winn)
第六章 行動者作為探測者:從感知——行動系統看學習的生態心理觀
揚(Michael F.young),巴拉布(Sasha A.Barab),加勒特(Steve Garrett)
第七章 數學教育中日常推理的應用:實在論對意義論
卡拉爾(David W.Carraher),施利曼(Analuecia D.Schliemann)
第八章 社會共享認知:系統設計和合作研究的組織
布朗(Katherin Brown),科爾(Michael Cole)
第九章 基於案例的學習助手:理論與實踐
克洛德納(Janet L.Kolodner),古茲迪爾(Mark Guzdial)
作老家索引
主題索引
 

教學理論與教育改革:兩個世界的故事

在過去十年間,學習領域的理論發生經歷了一次科學的革命。學習的客觀主義觀自從成為科學以來主導着心理學和教育學,這種觀點將學習作為知識的獲得,知識是由教師傳輸給學生的。這種觀念認為,知識是可以由一個人交給另一個人的客體。所傳輸的知識的量是根據作為個體的學習者在頭腦中有多少知識來確定的,這種知識的質則取決於它與所傳輸的東西的相似程度。學習是一個復制所傳輸給學習者的知識的內部心理過程。

這種舊的學習理論正被更為建構性的學習過程觀所取代。本書中所呈現的學習理論對學習過程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假設。根據這些理論,學習既是個體性的建構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社會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識合作建構過程。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意圖的、復雜的,是處於它所發生的情境脈絡之中的。

哪些理論是正確的?這取決於你的認識論。如果你認為有絕對的真理,那麼你我可能傾向於客觀主義觀點。如果你認為有多重的經驗、意圖和信念,它們產生了多重的現實,那麼你可能傾向於建構主義理論。

我們認為不存在能夠描述世界如何運作的統一真理。本書中呈現的理論和其他書中的學習理論都只是理論。理論是述說出來的信念系統,試圖描述世界如何運作。在社會科學系統中,如學習理論中,沒有一致接受的有關世界如何運行的理論。不幸的是,理論過於經常地被其支持者視作「真理」(「the truth」)。但是理論不是真理,而是論點或者解釋。使本書所述諸理論具有重要性的是其一致性、共同性和連貫性。它們都作出了根本上相同的假高,分享着有關學習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一問題的相似信念。這不是學習理論第一次如此地一致。在二十世紀初,行為主義就被普遍地接受。現在,本書中所陳述的理論主導了學習理論。

理論和實踐:二者之間存在摩擦

因而,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學習理論的理論家對學習意味着什麼有了一致的觀點。接下來做什麼呢?在西方社會,理論轉化為實踐一直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傾向於進行演繹思維,去發展理論,然后派生出實踐。但是,如本書的理論所主張的,日常實踐是基於需要和意圖的,而不是基於理論的。這些理論有什麼實踐上的涵義嗎/我們能在課堂上實現建構主義信念嗎?我們相信我們能夠。我和斯拉諾、喬伊(Jonassen,Hernandez-Serrano,& Choi,2000)陳述了許多教育實踐,這些實踐應用了本書中的理論,包括計算機支持下的合作學習、電子作業支持系統、虛擬現實、微型世界、有目的的信念搜尋、錄像制作、多媒體和超媒體制作、知識建構共同體、認知工具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對這些教育實踐的實證研究證實了建構主義信念的有效性。它們確實讓學習者參與到更有意義的、更能夠遷移的學習之中。

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課堂都運用這些技術呢?難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讓學習者變得更有成就、更有能力嗎?如果我們采用一個不同的視角——如活動理論(本書對此作了探討)——對正規教育系統的教與學的實踐進行審視,我們就會意識到,在理論、實踐、目標、技能和意圖之間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只有家長、教師和學校系統都:(1)真正相信學習者應當成為有意圖的、自律的思考者,學習者關注的中心應當在於問題解決(而不是記住不相關的事實);(2)願意放棄他們在智力上、社會上和政治上的一些權威;(3)能夠提供支持,本書所陳述的理論和這些理論支持的教育才能夠在實踐中施行。中國,教育往往很正規、很客觀主義,要變化非常困難。如果我們的理論發展剝奪了理論應用的能力,那麼這也許證明這些理論沒有什麼用途。但是,如果相信它們是有用的,那麼,我們認為,采用本書中任何一種理論的關鍵之處,都與放棄權威最為相關,這在中國非常困難。為什麼你應當嘗試呢?因為日常生活和專業生活都充滿了復雜的、結構不良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人們成為合作的、有意圖的、自律的人。當問題的發展超越了民眾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時,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衰退就開始出現。對全世界的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而言,民眾受到良好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本書中的理論提供了使民眾受到更好教育的設想。這些信念取決於你。

——戴維·H·喬納森
2002年7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