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這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古往今來,不知感動過多少讀者,也不知消耗過多少學者的畢生精力。不過,讀者們被感動,往往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情深意切、難以抉擇的愛情,或者是大觀園里所有那些聰明美麗的女子們的不幸命運,也許還有賈府烈火亨油盛極而衰的凄涼結局。而學者們所關注的,則常常是有關這部名著的一些至今還不能完全破解的謎:《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脂硯齋評本是真是假?作品內容是否有所影射?作品人物是否真有原型?大觀園遺址是否存在?以及作品的思想主題、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等。正是讀者們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學者們喋喋不休的爭論,使《紅樓夢》成為了一部最為迷人的小說,也使「紅學」成為了20世紀名副其實的顯學。
然而,《紅樓夢》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絕不僅僅限於上面提到的內容。作者對於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節令慶典、文化娛樂、禮儀風俗等等,都十分關注,都有細致而生動的描繪。而這些描繪,不僅能夠使我們真真切切地了解那個已經逝去的雖然不算遙遠卻頗覺隔膜的社會,而且能夠讓我們實實在在地與作品的主人公們共同感受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共同呼吸那個時代的社會空氣。正是因為作品提供了如此細致生動、真實感人的社會生活圖景,刻畫了如此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們才會對,紅樓夢》如此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我們才能和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會。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不了解《紅樓夢》所描寫的生活細節,不懂得《紅樓夢》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同情和了解《紅樓夢》中的人物,真正讀懂《紅樓夢》。
也許有人會說:《紅樓夢》不就是一部小說嗎?小說嘛,能夠看懂故事就行。這話一般說來並無大錯。然而,不了解《紅樓夢》所描繪的社會文化背景,不理解與作品人物和情節相關的民俗文化知識,我們就真能夠讀懂作品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例如,賈寶玉究竟蓄著哪個時代的發式?穿著哪個時代的衣服?佩著哪個時代的飾物?作者為何要這樣描寫?如果你沒有服飾文化知識,就不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那麽你對作者塑造賈寶玉形象的用意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即使你能夠從別的方面獲得認識這一人物的相關信息,但那畢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再如,如果不了解荷包對於清代滿洲貴族的各種用途及其文化意義,我們就無法理解傻大姐拾到的一個綉春囊,為何引起賈府主子那樣大的震恐,進而演變成為抄檢大觀園的激烈行動?而抄檢大觀園是賈府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這一轉折點到底有哪些社會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
有鑒於此,本書選擇了從民俗文化入手來解讀《紅樓夢》,也就是通過探討《紅樓夢》里所擬定的人們衣食住行、節令慶典、文化娛樂、禮儀風俗,以便讓普通讀者更深入了解《紅樓夢》人物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及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家庭文化氛圍。這些主要是知識性的,而且可能是瑣碎的,因為這些知識必須與《紅樓夢》相關,由《紅樓夢》而引發。這雖然限制了我們論述的完整性,但也使我們的論述更清晰,更有針對性。我們希望讀者能有興趣讀下去,因為這些民俗文化知識也許能對你讀懂《紅樓夢》進而深入理解《紅樓夢》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