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斷想

藝術斷想
定價:113
NT $ 98
 

內容簡介

《藝術斷想》是三島由紀夫關于藝術的隨筆記錄,約分三部分︰海外藝譚、藝術斷想、美學浮思(第一、三部分標題為譯者所加)。三島自由暢談了對藝術國度、古典文化的感悟、戲劇中的期待與體驗,及在古今藝術之美中徜徉縈繞的情結,抒發了對美的探索的甘苦,對藝術進行了理性的思考。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本名平岡公威,生于東京一官僚家庭。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日本傳統文學的驕子”。他受日本古典文學影響,在其作品中追求藝術至上的古典美,後期的作品有濃厚的唯美主義和民族主義色彩。在文學創作的風格上將日本與希臘古典主義融為一體,將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發揮到盡美之境,以生活為題材向藝術挑戰,以肉體為本向精神挑戰,從隱微的頹唐中探求人性的真實。代表作有《虛假的告白》(1949)、《潮騷》(1954)、《志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等。
 

目錄

一縷縷香語(代總序) 葉渭渠
海外藝譚
紐約
巴黎
羅馬
雅典
德爾斐
安提諾烏斯
壯麗與幸福
藝術斷想
舞台二三事
猿翁諸事
詩情的《蜜味兒》
群眾戲劇的宿命
期待與失望
三流的知性
不朽的演技
英雄的病理學
憤怒的詩心
劇場里的“自然”
眼楮——藝術斷想後記
美學浮思
古今的季節
違背美的東西
文學上的硬派——日本文學的男性原理
室町的美學——金閣寺
藝術需要性愛嗎
相聞歌的源流
青春的倦怠
日本的古典與我
殘酷之美
男性的美學
反時代的藝術家
戲劇的誘惑
我迷戀的東西
听小澤征爾的音樂會
歌舞伎與我
電影的肉體論——其部分及整體
我喜歡的作品和人物——從希臘到現代
天才拉迪蓋的文學與電影
裸體與衣裳——日記(選譯)
 

自古以來,日本有散文之國的美稱。多年來,我主編了不少日本作家文集,其中不乏收入散文隨筆卷,但總希望有機會系統地編一套散文文學集,以饗讀者,否則將是我終生的憾事。

初秋時分,國嵐同志受王亞民同志之托前來寒舍,面約我為河北教育出版社主編一套日本散文隨筆集。我們不謀而合,終于實現了我多年的願望。于是為了主編這套書,促使怠惰的我再一次遨游日本散文隨筆的藝術世界,相聞一縷縷從書卷中散發出來的香語。這是一般所說命運的邂逅,也就是我的幸福夙願得嘗吧。

這時候,我腦海里首先浮現出來的,是可稱得上日本隨筆鼻祖的《枕草子》的影子。重讀它,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上千年前女作家清少納言筆下四季自然瞬間微妙變化之美,以及體味那個斑駁的風俗世相、那個復雜的人情世界、那個春夏秋冬的四時情趣、山川草木的自然風情和花鳥蟲魚的千姿百態,還有作者開心的事、苦惱的事、喜歡的事、討厭的事,偶感而發的中日文化異同之事……。正如作者戲言,凡事必錄,“筆也與禿了”。

談到古代散文隨筆自然聯想到與《枕草子》相隔二三百年後問世的《方丈記》和《徒然草》,兩書是近古文學的雙璧。前書的作者鴨長明和後書的作者吉田兼好曾仕于朝廷,後來失意而出家,在山中閑居草庵或隱于古剎,在他們的作品里自然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佛家的厭世、無常和虛空的思想,所以也有“隱者文學”之稱。他們又都有和歌和漢學的修養,可以自由使用和文與漢文,其文字表現簡潔,內涵深邃,頗具東方哲I里性的詩情。盡管如此,他們倆的人生體驗不同,他們寫作出發點和構思自然不可能一致,《方丈記》以“露落花殘”展開人生無常的主題,通過當時五大災難的經歷,細細地咀嚼著人生的苦澀,不時或多或少坦露出激越的情懷。《徒然草》則涉足廣而深的世界,從自然、人事、戀愛、青春、衰老、出世、求道,到對無常的“哀”和對美與傳統的憧憬,可謂如作者所言,“竟日無聊,對硯枯坐,心鏡之中,瑣事紛現,漫然書之,有不甚可理解者,亦可怪也”。

這三部隨筆集堪稱日本古代隨筆的最高峰,在日本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作者們都是興之所至,漫然寫就,筆致卻精確簡潔,朦朧、幽玄而閑寂地展現事物的瞬間美,確確實實是一篇篇異彩紛呈的藝術隨筆,將會給人豐富的藝術享受。這當然是我首選的,我對此沒有遲疑過。

日本散文形式之豐富,體裁之多樣,可以說是世界之最,隨筆、雜文、小品、日記,漫記、游記、隨想錄、講演詞,凡此種種,盡列其中。平安時代的女性日記文學,就是古代散文隨筆文學的瑰寶,自不容忽視。其中當然首推最早的藤原道綱母的《蜻蛉日記》,以及《紫式部日記》、《和泉式部日記》,還有稍後菅原孝標女的《更級日記》等。這些日記都是筆錄了自己的身邊小事,但它們紀錄的,既有愛也有恨和怨,既有歡樂也有苦惱與悲哀,既有對現實的抗爭也有面向虛幻的現實,尋求靈魂的寧靜。不管怎樣,她們流露出來的都是人間的真情,沒有半點的虛假與偽善,瀆來仿佛耳邊可聞作者的輕輕絮語,她們砰然跳動的心也不時地撞擊著你的心房。作者與讀者心靈相通,達到靈魂的交流,此乃讀這類隨筆文學的一大樂趣也。所以編這套書系時,我必選其代表之作。古代女性日記文學的傳承,加上後世自然主義的影響、產生了純日本式的“私小說”模式,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繼日記文學之發達,恐怕要算是紀行文。其中以俳聖芭蕉為最具代表性。芭蕉一生幾乎是在旅行中度過,他的紀行文與俳句是齊名于世的,同樣也都傳達了閑寂的風雅情趣。我之至愛者,他的俳句是《古池》,隨筆則是《奧州小道》。芭蕉在旅次“順隨造化,以四時為友”,通過自然觀照,自覺四季自然之無常流轉,“山川草木悉無常”,進而感受到“諸行無常”。因此他竭力擺脫身邊一切物質的誘惑,“以腦中無一物為貴”,“以旅為道”,以及以大自然作為自己的“精神修練場”,培植“不易流行”的文藝思想和宗教哲學思想。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他旅行奧州小道,來到山形藩領地的立石寺,置身于景色佳麗而沉寂的意境,頓覺心神清淨,于是作句“寺院一片寂/蟬聲透岩石”,以慰藉他的悲涼的旅心。他在《奧州小道》中就慨嘆︰“早已拋卻紅塵,懷道人生無常的觀念,在偏僻之地旅行,若死于路上,也是天命。”他在旅次病倒,于是寫下辭世句︰“旅中罹病忽入夢/孤寂飄零荒野行。”可以看出芭蕉在旅行中感到寂寞與悲淒,不時吐露出無常之心,極力超越世俗,將自己寄托于自然,與自然合為一體,在藝術上達到了“風雅之誠”。編人書系的《奧州小道》,以及《野曝紀行》、《更科紀行》等,文、句兼書,相益得彰,且無論是文或句,都集中反映了芭蕉所創造的這種閑寂風雅之美。

近古散文體的著作更為盛行,一些有漢文學素養的作者在自己的書名中使用了“隨筆”這兩個漢字,比如一條兼良著《東齋隨筆》、黑川道右著《遠碧隨筆》等,從此,將散文體的著作作為文學的一種重要形態,正式稱作“隨筆文學”。它們一方面繼承傳統的文學性的隨筆,一方面又拓展其內涵,發展為學問式、考證式、見聞錄式等的隨筆,幾成雜說類。所以編選這一時代的作品帶來一定的難度,迄今還是塊未開墾的處女地。我編選了以游記文學而著稱的江戶時代隨筆家鈴木牧之的《北越雪譜》。我開始關注鈴木牧之的隨筆,是始于七十年代研究川端康成文學之初。當時研究川端的《雪國》,了解到川端寫《雪國》,初稿前後“呼應不好”,他便多次到越後湯澤旅行采訪,收集資料,還閱讀了鈴木牧之的《北越雪譜》一書,得益于《北越雪譜》的啟迪,從中獲得更多創作素材,進一步將北國的“雪中繅絲”場面加了進去,最後使《雪國》前後連貫,藝術結構趨于完整。我為了考證這個問題,讀了《北越雪譜》,進而又讀了寫實的紀行文《秋山紀行》、《西游紀行》等,並為它們那細致描繪的風物人情所傾倒。

我想,選取以上各名家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文章,大概從中也可以了解古代日本散文文學發展的一斑了吧。近代以來,日本散文隨筆文學發揚了古代隨筆文學對自然風物觀察細微、心理分析犀利、表現精細準確的傳統,同時又注意吸取西方散文文學的人文精神和知性思索,與現實社會更緊密聯系,加強了批判力,而且內容更加多姿,形式更加多樣,為我們編選提供更大的余地。然而,要編選精當,有如大海里撈針,實非易事。于是我從把握自然的靈魂與人生的靈魂人手,在寬廣的宇宙空間里選了島崎藤村的《千曲川速寫》、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井上靖的《穗高的月亮》、永井荷風的《斷腸亭記》,有的再現大自然之美,有的盡展人生的情懷;選了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川端康成的《我在美麗的日本》、三島由紀夫的《藝術斷想》,從不同視角自由地暢談了古今藝術之美,抒發了各自對美的探索的甘苦,或對藝術進行理性的思考;還選了加藤周一的《世界漫游記》、大江健三郎的《廣島?沖繩札記》,暢談海內外的所見所聞,在抒情中帶上更多的理性思考,達到情與理的渾然統一;還有的隨筆與其他文學形態交叉和交融,比如芥川龍之介的《侏儒的話》是寫所思所言,形式雖是隨筆,但它又以侏儒代言,似帶上幾分小說的性格,故也有的編者將它歸作小說類。凡此種種,構建起一個斑駁的散文藝術世界。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話︰散文是要“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如果這套叢書能夠達此于一二,並得到讀者的認同,乃是主編者之大幸也。

叢書編選完畢,那一篇篇美文、那一縷縷的香語,仿佛已經深深地、深深地涌人我的心田,讓人心曠神怡。撰寫此文時,雖已是深秋,寒士齋里已有幾分寒意,但心里是暖融融的,因為我從中發現了美,擁抱了美,享受了美。人世間恐怕沒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吧。

1999年深秋寫于北京團結湖寒士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