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存在的勇氣》成書于1952年,是一本專論勇氣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選擇“勇氣”來作他的論題,是因為他認為這一概念能夠突出地揭示出人類的處境;通過對“勇氣”的深入開掘,可以把“存在—本身”(being-itself)的結構加以敞開,但這樣一種勇氣,正如作者所說,已經超出了倫理學的範疇而進入了本體論的領域。

什麼是勇氣?概言之,就是不顧非存在的威脅而對存在進行自我肯定。這一界定主要是受斯賓諾莎關于勇氣看法的影響。何謂“自我肯定”?何以它與“存在”和“非存在”有關?所謂“自我肯定”(self-affirmmation),就是使每一存在物(包括人)成為其所是的那種努力。如果此努力消失,存在物便不能保其所是而趨于瓦解。這一努力是從“存在”那里獲得支持的,因為“存在”就是使一切存在物存在起來的那種力量。所以,自我肯定也就是對“存在”本身的肯定。
 

目錄

中譯者序
第一章 存在和勇氣
第一節 勇氣和堅毅︰從柏拉圖到阿奎那
第二節 勇氣和智慧︰斯多亞學派
第三節 勇氣和自我肯定︰斯賓諾莎
第四節 勇氣和生命︰尼采

第二章 存在、非存在和焦慮
第一節 焦慮的本體論
第二節 焦慮的類型
第三節 焦慮的歷史分期

第三章 病理性焦慮、生命力和勇氣
第一節 病理性焦慮的性質
第二節 焦慮、宗教和醫學
第三節 生命力和勇氣

第四章 勇氣和參與
(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
第一節 存在、個性化和參與
第二節 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的集體主義和半集體主義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的新集體主義表現形式
第四節 民主順從主義中的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

第五章 勇氣和個性化
(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
第一節 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和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
第二節 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的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的存在主義諸形式
第四節 當代存在主義和絕望的勇氣

第六章 勇氣和超越
(接受“被接受”這一事實的勇氣)
第一節 作為存在的勇氣的源泉的存在之力
第二節 作為理解存在一本身的鑰匙的存在的勇氣
索引
附記
又記
 

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美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原籍德國。191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德軍隨軍牧師。戰後在柏林、馬堡、萊比錫、德累斯頓、法蘭克福等大學講授神學和哲學。1933年因受法西斯迫害移居美國,曾先後在紐約聯合神學院、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1965年病逝。

蒂利希著述甚豐。除主要著作《系統神學》之外,還有《存在的勇氣》、《聖經宗教和對最終實在的探索》、《愛、權力和正義》、《新的存在》、《信仰的動力》、《文化神學》、《永恆的現在》等。

蒂利希的哲學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不同哲學的混雜物。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歷史上各種不同思想的影響︰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亞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神學、斯賓諾莎關于自我肯定的思想、謝林的神秘主義、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以及尼采的權力意志、薩特關于自由選擇的思想,特別是海德格爾關于此在的生存論分析等,但總的看來,蒂利希哲學思想的基調是基督教新教與存在主義的結合。

《存在的勇氣》成書于1952年,是一本專論勇氣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選擇“勇氣”來作他的論題,是因為他認為這一概念能夠突出地揭示出人類的處境;通過對“勇氣”的深入開掘,可以把“存在一本身”(being-itself)的結構加以敞開,但這樣一種勇氣,正如作者所說,已經超出了倫理學的範疇而進入了本體論的領域。

什麼是勇氣?概言之,就是不顧非存在的威脅而對存在進行自我肯定。這一界定主要是受斯賓諾莎關于勇氣看法的影響。何謂“自我肯定”?何以它與“存在”與“非存在”有關?所謂“自我肯定”(self-affiatjon),就是使每一存在物(包括人)成為其所是的那種努力。如果此努力消失,存在物便不再能保其所是而趨于瓦解。這一努力是從“存在”那里獲得支持的,因為“存在”就是使一切存在物存在起來的那種力量。所以,自我肯定也就是對“存在”本身的肯定‘但這樣的自我肯定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是一種克服威脅的奮斗追求。威脅來自何處?來自“非存在”(non-being)。“非存在”不是虛無,而是對“存在”的否定,對生命的瓦解。“非存在”不在別處,它就包含在“存在”本身之內並通過“存在”而顯露出來。“存在”是生命,是綿延,是創造;而“非存在”就是包含在生命中的死亡,包含在綿延中的停頓,包含在創造中的毀滅。“存在”不是僵死抽象的同一,而是肯定自身的不斷追求,是克服“非存在”的永恆斗爭;對“存在”的肯定也是對“非存在”的肯定,對生命的肯定也是對屬于生命的死亡的肯定。這樣的肯定是一種具有“不顧”(in spite of)性質的肯定。所以說勇氣是一種不顧“非存在”威脅的自我肯定。這種肯定亦是對“存在”本身的肯定。

由于“非存在”對“存在”的威脅而造成的人的心理狀態,叫做“焦慮”(anxiety)。所謂勇氣,也就是承擔焦慮的能力。“焦慮”有兩種︰病理性的和存在性的。病理性焦慮(如神經癥性質的焦慮)只是存在性焦慮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狀態,即自我未能把焦慮勇敢地承擔起來的結果。“焦慮”不同于“恐懼”(feltr),後者總有一個確定的對象,這對象由干能與人相遭遇,故人總可對乏作出某種反應;前者則無具體對象,因為發出威脅的正是威脅本身即“非存在”。“焦慮”總是力圖轉化為“恐懼”,但由于“焦慮”根植于存在之中,這種想通過轉化來克服它的努力最終是徒勞的。根據“非存在”威脅“存在”的三種方式,“焦慮”也可分為三類︰如果威脅實體上的(ontic)自我肯定,則產生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如果威脅道德上的(moral)自我肯定,則產生對罪過和譴責的焦慮;如果威脅精神上的(spiritual)自我肯定,則產生對空虛和無意義的焦慮。這三種焦慮雖有所不同,但又不可割裂。其表現常常是以一種為主而兼有其余兩種。三者共同造成的一種極端境遇就叫做“絕望”(despair)。這三種形式的焦慮恰好對應于歷史上的三個時期︰以實體上的焦慮為主的古代末期;以道德上的焦慮為主的中世紀末期,以及以精神上的焦慮為主的近代末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