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

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曾軍
  • 編者: 曾軍/著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46287
  • ISBN13:9787563346288
  • 裝訂:平裝 / 25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部接受史,也就是一部思想的復活史。在留給人們的最後的遺言中,巴赫金表達了對于這種思想復活的堅定信念——“不存在任何絕對死去的東西︰每一含義都有自己復活的節日。”�巴赫金思想的復活則得力于巴赫金獨創性思想的魅力,有賴于接受者一代代的傳承,有待于新的視野對它的發現。本文所欲論及的,是近20年來中國的巴赫金接受情況�,也就是巴赫金思想在中國的復活史。不過,在正式進入中國的巴赫金接受史研究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下面幾個問題作一個簡要的交代︰為什麼要研究巴赫金接受史?巴赫金接受史研究是否可能以及這種研究如何可能?

近20年來,在我國,巴赫金可以說是最受關注的外國文學理論家、美學家之一。

對巴赫金的接受,在我國極為廣泛。據說我國學者撰寫的有關他的文學、美學思想的論文,已有120多篇,有關他的專著,也有5~6部之多,它們大多是博士論文。

本書對於蘇聯文學理論家、美學家巴赫金,從學術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對其思想接受的過程,並深入探討其對中國當代文論轉型等的意義。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西學新潮中的巴赫金接受史:寫作的緣起及其目標
1.為什麼要研究巴赫金接受史?
2.研究巴赫金接受史是否可能?
3.撰寫“巴赫金接受史論”如何可能?
第二節 接受的復調:接受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預設
1.接受史研究的幾種模式
2.復調的接受史:嘗試建立一種多元的歷史描述框架
3.接受史研究方法的預設及其相關概念
第三節 中國的巴赫金接受背景
1.第一層背景:巴赫金難題及其可能的陷阱
2.第二層背景:巴赫金在世界的接受狀況
3.第三層背景:巴赫金在中國的接受前史
第一章 巴赫金與中國當代的現實主義詩學
第一節 意外的收獲: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專家的巴赫金
1.意外的收獲:巴赫金首先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專家的引入
2.第一個聲部:復調與中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3.轉變的痛苦:中國對巴赫金復調小說理論的“延續性接受”
第二節 對話的先聲:錢中文和關于“作者與主人公關系”的爭論
1.接受的自覺:對巴赫金理論的正面“介紹—研究”
2.贊成和反對:關于“作者與主人公關系”問題的對話
3.對話的先聲:爭論中的接受自覺
第三節 必要的誤差:復調與中國現實主義詩學重建
1.必要的誤差:修復“復調/獨白”斷裂帶的努力
2.走出“別車杜”:巴赫金之于中國現實主義文論話語的潛在性影響
3.暗中的論辯:巴赫金的對話思想與中國的文學主體性問題
第二章 巴赫金與中國當代的形式美學
第一節 立場的選擇:巴赫金與中國的形式主義批判
1.第二個聲部:接受視野西方化的開始
2.形式的展開:對以“時空體”為代表的小說理論的接受
3.批判的立場:中國—巴赫金—形式主義
第二節 理論的創新:以“對話性”為中心建構敘述理論的可能性
1.再登巴比倫塔:董小英建構新的理論體系的努力
2.“對話”與“敘述”:以“對話性”為中心建構敘述理論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3.理論創新:作為接受史問題的意義
第三節 重譯與沉默:同斯對巴赫金關于弗洛伊德主義批判的接受
1.重譯的奇觀:一連三個譯本
2.沉默的尷尬:中國—弗洛伊德—巴赫金
3.可接受性:關于《弗洛伊德主義批判綱要》的考辨
第三章 巴赫金與中國當代的後現代文化詩學
第一節 理解的螺旋:走向後現代文化詩學的巴赫金
1.“接受的多聲部性”:第三個聲部與前兩個聲部之關系
2.接受的同軌:“世界眼光”與“難以定位的巴赫金”
3.理解的螺旋:接受者的主體間對話
第二節 形象的建構:劉康及其對巴赫金理論的整體接受
1.“海外中國”:劉康的復調接受視野
2.形象與思想:對巴赫金生平與學術歷程的接受
3.對話意識:文化轉型與巴赫金語言雜多的文化理念
第三節 命名的意義:巴赫金與後現代文化詩學
1.命名的意義:巴赫金接受中的同化與歸化
2.話語的糾纏:言語體裁理論/話語體裁理論?言談理論?社會符號學?話語理論?超語言學/元語言學/轉換語言學?
3.視角的轉換:程正民、夏忠憲等人的狂歡化研究
第四章 巴赫金與中國當代的文學研究
第一節 應和與超越:中國對巴赫金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反思
1.思維的點金術:接受史另一個聲部的展開
2.整體性比較:中國對巴赫金文學研究方法論反思
3.“改寫”現象:張杰及其對巴赫金批評理論體系的探討
第二節 還原與叛逆:巴赫金文論在中國的文學史研究中的運用
1.還原與叛逆:接受史中的“運用”問題
2.平移或斜移:巴赫金與中國的文學文化研究
3.反駁和辯證:巴赫金與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
第三節 走向交往對話:巴赫金與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重建
1.接受的接受:中國—托多羅夫—巴赫金
2.對話批評: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
3.文論重建:錢中文等人及其對“對話的文藝理論”的倡導
結論
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資料目錄(1980~2001)及其他參考文獻
附錄1 巴赫金文論中的“技術”思想
附錄2 方方小說中的“潛對話”現象
附錄3 葷笑話的表演性與中國民間詼諧文化的狂歡化問題
後記
 

近20年來,在我國,巴赫金可以說是最受關注的外國文學理論家、美學家之一。

對巴赫金的接受,在我國極為廣泛。據說我國學者撰寫的有關他的文學、美學思想的論文,已有120多篇,有關他的專著,也已有5—6部之多,它們大多是博士論文。

我到一些大學講學,不斷有碩士、博士研究生找我商量,他們要做有關巴赫金的學位論文,並且和我講到,巴赫金的文學理論、美學思想,使他們在理論知識、方法論上受益匪淺。特別有意思的是,有的大學的文學理論博士點,指定了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為文學理論必修課的精讀文本,並讓博士生逐章討論,探討巴赫金是如何把其思想貫徹于作家文本研究,得出獨特的理論觀念的,以及巴赫金在自己的著作里所得出的結論與他所研究的文本之間的真正的關系所在、差異和問題。這種經典性的學術著作的解剖式個案探討,無疑會大大提高年輕學者的科研能力。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前,巴赫金的理論和西方各種文學、哲學思想曾長期被拒于國門之外,使得我們對外國的文化、文學、哲學思想的現狀和進展一無所知。甚至到了80年代初,那時巴赫金的文學理論、美學思想早已在西方得到廣泛傳播,但我們對此仍然所知甚少。1982年,復旦大學夏仲翼教授譯出了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下稱《詩學》)第1章,並在《世界文學》上刊出,隨後巴赫金的著作的譯本不斷出版,有時一本著作竟出現了幾個轉譯的譯本。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6卷本的《巴赫金全集》,成為我國巴赫金研究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事件。該社不久即將出版《巴赫金全集》的第7卷。 巴赫金著作的7卷本出版,將會完整地反映巴赫金著作的全貌。20多年來,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在我國,眾人爭說巴赫金,成了文學研究中一道好看的風景線。人們從各種社會思潮、文學流派思想、不同的學養積累探討巴赫金,在撰寫有關巴赫金學術思想的作者中間,既有文學理論家、美學家、俄羅斯文學研究家,也有其他外國文學研究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家和一般愛好者。“對話”、“狂歡”這類巴赫金的話語,被不少學人廣泛運用,幾乎成了日常口頭語,看來這種話語的“狂歡”和巴赫金研究的“狂歡”情況,還會繼續下去。

巴赫金被我國學界如此廣泛地接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是他的文學理論思想具有理論的深刻的獨創性,理論深度的專門性,以及理論廣泛的開放性、當代性特征。

深刻的獨創性,表現在自稱是哲學家的巴赫金將其深刻的哲學思想融合進作家文本的細讀與研究,賦予“對話”、“狂歡”以活生生的人的現實生存的含義,但又是徹頭徹尾的文學文本意義,從而使得這一理論研究獲得了深層的哲理性。他的理論的深度的專門性,表現在超語言學、話語思想、文本思想、話語體裁、小說理論等方面都有理論上的開掘和創新,一反原有文學理論的程式與規範,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理論的廣泛的開放性,在于既深刻獨創,又不自我設限,可與各種學派進行對話,在對話中各自受益,而被廣泛接受。 巴赫金的文學理論著作,主要部分雖寫作于四五十年以前,但至今讀來仍感新鮮,它們有如針對當今文學理論中的問題在進行探討,保持著理論的強烈的當代性特征。

人們看到,巴赫金的文學理論思想,明顯地不同于同時期的蘇聯傳統的文學理論思想,沒有教條主義、庸俗社會學氣味,也沒有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封閉煩瑣特征。它們探討文學問題,視角新穎,觀點獨特,追根究底,深刻獨創,具有寬闊的文化含義。特別是他的對話主義思想,他的關于文學理論研究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科學的方法論意義,擴大了我們的視野三充實了文學理論研究的領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