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 SEATTLE
搖滾樂博物館/弗蘭克·蓋里
蓋里能勇於率先脫離鋼與玻璃有如金箍圈般長久以來對技術與美學的限制,使現代建築得以從幾乎已經令人動彈不得的某種當代美學限制里豁然脫身,讓建築美學思考的可能開了一扇大窗,的確是功德無量令人敬佩。至於營造技術在形成建築美學時顯現出來的笨拙、不合理與昂貴,究竟是不是建築師應當思考的問題與責任?或足本就是屬於營造方法與新材料、技術發明者趕不上時代腳步的錯,根本就是與設計者無關的呢?
貝利夫美術館/斯蒂文·霍爾
霍爾可能是現代建築史上最善利用自然光線的幾位建築師之一,他稱陽光的豐富性有如交響樂般層次豐饒,我們實應善用並借着它來顯現空間的優美品質。但是和另一位也同樣善用陽光的建築師路易斯·康所不同的是,康多半是以陽光深重的強烈明暗對比,來顯露空間中崇高得近乎宗教的個性,霍爾則慣常在接以陽光在空間里的直射、折射與反射亮面的效果(而非陰影),來陳述他對空間模糊暖昧詩意的捕捉,也往往能同時顯示出一種相較之下更有人性的仿宗教性性格來。
紐約 NEW YORK
「Comme des Garcons」/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很清楚她並不是在為所有的人設計服裝,她是為那些敢與她同樣走在時代最前端的人設計衣服的,而如何維持住自己永遠是浪潮中最前端的水波,是她工作中動力的來源與挑戰。這種挑戰(也是近了叛逆的自毀)精神,在她的作品中屢屢可見,例如70年代時她大膽選用當時的禁色「黑」為主色,當時在一場名為「Red is
Black」的發布會中,她以《聖經》中對「懼怕」的感覺為構想主軸,以7種不同的黑色來展現她對服裝美的看法,並同時來挑戰禁忌所能達到的極致。
萊赫曼·墨水畫廊/雷姆·庫哈斯
庫哈斯基本上是20世紀現代建築長期以來少見的能以誠實無懼態度面對社會真實現狀的嘹亮新聲音;在他之前的現代主義諸大將面對現實社會時顯得有些清高離世,似乎有紅塵不染的潔癖姿態,而隨后的后現代主義群雄,雖然決定躍身與現實對舞相呼應,卻選擇了以歷史糖衣包裝商品的不痛不癢的手法,令人對其究竟是在賣笑或是賣身混淆難分,也自然難於給予任何誠懇的敬意了。
庫哈斯對於現實環境的不拒不離,甚至勇於投身去改造的態度,使他有着迥異於前人的身姿;以他對資本主義架構下的商業形態為例,他雖未必贊同這樣的價值系統,卻也一樣保持着勇於投身嘗試的態度……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屈米
屈米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的這個設計案,從一開始就備受期待與矚目,一方面是因為基地所在是作為美國教育重鎮的哥倫比亞大學,另外則是建築界也以好奇的目光,等待屈米推出另一代表性建築作品,他在這樣的壓力下,似乎就顯得有些進退失據,甚至顯現出有些過度理性與感性飄逸迷人魅力的不足了。
芝加哥CHICAGO
羅比住宅/賴特
賴特的建築形式與風格,雖然是他最為人所討論並引為稱譽之所在,但事實上他的建築手法在整個20世紀對后繼者的影響力,是遠遠比不上其他歐陸的現代主義大師的。賴特真正的價值,可能反而是他的建築具有一種本分性格,他真實地顯現出一個建築師如何以自身所熟悉並具真實生命力的材料,在依循機能的需求下、反映出當下環境的現實性與這樣現實性中的美感可能,並在其中尋求生命個體與宇宙自然和諧關系的堅持態度。
……
在賴特的理念中,早要使每一個人都有充分的土地、空氣和陽光,使人的價值能在其與自然的互動中重新建立,不至於使人成為都市中一個失去價值意義的符碼。
阮慶岳,1957年生於屏東潮汕,現為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台灣建築》雜志與《室內》雜志專欄作家,其著作有《以建築為名》、《新人文建築》等
李治輝,1965年生於台北,現但任《家飾》雜志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