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一場將中國共產黨政府、中央計划和自由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性實驗。這個實驗仍在不斷深入,最終結果如何現在尚未可知。任何社會都是一種經濟制度、一種政府政治模式和一種社會結構的不同混合。美國的自由企業某種程度上與德國和曰本的自由企業是不同的。俄羅斯、波蘭、捷克共和國和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每一個都正在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盡管有類似之處,但各不相同。中國的道路是前所未有的、獨特的。
在發達國家,馬克思當年描述的資本主義的面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面目全非。現在,在這些國家,大量的工人成為中產階級,他們通過養老金計划和個人賬戶持有股票,已經是生產資料的部分所有者。民主和投票權賦予了工人在19世紀和20世紀前30年所沒有的發言權。通過立法,抑制市場更貪婪的一面,保護消費者利益,承認工人的工作權,並且迫使大企業控制污染、減輕對環境損害。
隨著社會變得日益復雜,這個世界已經認識到中央計划給國家帶來的僅是如此而已(通過立法規范市場)。在處理消費者需求、人們願支付的價格、競爭性的資源配置、可獲得的工作等等信息方面,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要遠比任何政府都有效率。我們也知道,獲得大量信息對新創意的形成和新產品的開發至關重要。在信息時代,民主和相對自由的經濟相依相從,因為兩者都是利用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對復雜龐大的現代經濟,單一地實行中央控制不僅是無效的,而且會阻礙創新和創造性,創新和創造性都不是靠命令就能支配的。
企業倫理作為一個學術領域,於20世紀70年代發端於美國。當然,在企業誕生時就已存在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關注的是人們之間交易的平等性和某個人會不會被利用。不過,在工業化早期,是權力而不是倫理處於支配地位。雇員當然不應該偷雇主的東西,還有一些關於公平價格和公平工資的討論。教會宣揚道德,工會為改善工作條件和提高工資而抗爭。但只要企業提供就業以及以適當的價格提供適當品質的產品,人們就會認為,即使從商的人不應該偷竊、欺騙和撒謊,倫理其實並不適用於企業。適用於社會的一般道德准則也同樣適用於企業中的人。但是這些准則似乎不適用於企業自身。我把這種社會現象稱作企業非道德神話。本書的一個任務就是揭露這個神話,並闡明道德和倫理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企業的事實。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企業非道德神話的信念開始發生了變化。到60年代未,人們已經警覺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能對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和地球的未來造成巨大而有害的影響。此外,消費者開始組織起來主張他們的權利,就像一個世紀以前工人所做的那樣。結果在美國,企業發起了一場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反駁關於企業無視社會責任譴責的運動。在公眾壓力下,公司公布它們所做的慈善性捐獻,為防止環境污染而采取的行動,平等、無歧視對待所有員工(不論他們種族、性別、國籍和宗教信仰)的方式等等。
學術界采取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逐步闡明企業行為能夠從倫理視角得以客觀證件評價的總體框架。這就是所知的企業倫理學的興起。
雖然公司開始只是勉強承認這場運動,但隨著它們采用倫理規范來管理他們的行為時,人們也慢慢接受了它。各種形式的立法推進了該運動的進程。例如在1997年,美國頒布的一項法案規定任何美國公司賄賂世界上任何地區的政府高層官員都是非法的。在1998年,OECD國家頒布了相似的法律。
企業全球化帶來了把企業倫理的概念擴展到企業運營的任何地方的需要。倫理批判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美國的跨國公司。這些公司行為受到了追蹤,不符合倫理行為被人權組織、環境保護主義者和那些企業倫理學的學者所暴光。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美國公眾對進入南非的美國公司進行抗議,導致這些公司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和加入到反對種族隔離的行列。
盡管企業倫理學起始於美國,但在80年代它很快被傳播到西歐,從那時起又傳播到日本、中國、亞洲的其他地方、拉丁美洲和非洲。它在一些地方顯得比較弱,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已成為一次運動。大量關於公司倫理行為的國際准則和標准逐漸形成,聯合國自身也參與到制定公司國際准則的進程中來。因此,企業倫理學事實上已經成為全球所關注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