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大家小書 第一輯中的其中一本。
本書是周汝昌先生面向普通讀者講論紅學的一本著作,共分四十講,包括「《石頭記》與《紅樓夢》」、「石頭下凡」、「薄命女——香菱」等。
周汝昌,字玉言,別署「解味道人」,1918年生,天津人。曾評注校訂過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1953年出版《紅樓門新證》一書,其後又有《曹雪芹小傳》、《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等十幾部紅學專著及《楊萬里選集》、《范成大詩選》、《書法藝術答問》等著作,隨筆集及自傳文集有:《歲華晴影》、《脂雪軒筆語》和近日出版的《北斗京華》、《天·地·人·我》。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字芹圃,別號雪芹;芹溪。生於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卒於乾隆二十八年除夕(癸未,1764。2。1)c
曹雪芹的家世既輝煌又奇特。他家上古始祖是周武王之弟名振鐸,先秦時祖上名曹恤,身列孔子門下為大弟子之一;至漢代始祖是開國元勛丞相、平陽侯曹參;以后世代誕生精通詩、禮和建築「石倉」藏書的鴻儒學士和傑出的武將。至宋代開國功臣武惠濟陽王曹彬(河北靈壽人)的第三子名叫曹瑋,任彰武軍節度使,衛國名將——就是雪芹的中古始祖。宋代曹氏宗譜的名家序言里已點明這一氏族的特色是「詩禮簪纓」,文武全材。而在《紅樓夢》開卷不久也敘明了「石頭」投胎之處是一家「詩禮簪纓之族」。此為點睛之筆,意味深長。
曹瑋的后代因做官落戶隆興府(今江西南昌),至明代永樂年間,一支北遷到河北豐潤,是為雪芹家明代的關內祖籍。其后一支出山海關落戶遼東鐵嶺,為守邊武職,事在明英宗正統初年(丙辰,1436)。及至明末,女真(滿族)的努爾哈赤人邊侵掠時,擊破鐵嶺南郊的十幾個堡(p0,戍守點),世居腰堡(亦作腰鋪)的曹世選被俘,成為滿兵編制「八旗」中正白旗的一名「包衣」(奴仆)(事在亡明)萬歷四十六年,后金正清)天命三年,1618)。這就是雪芹的清代始祖,而努爾哈赤人關建立清朝之后,他家成為皇家奴仆,隸屬「內務府」的正白旗籍。從此,世代為奴,身為「下賤」。
努爾哈赤之孫成為人關后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年號順治。順治帝少亡,其第三子玄燁繼位,是康熙大帝。康熙幼居宮外,全賴一位保姆(宮廷的「教引嬤嬤」)孫夫人帶領撫養成長(康熙生母佟太后早逝),是以孫夫人即是這位三皇子的真慈母,終身感恩難忘這孫夫人就是雪芹的曾祖母,她的勞績,是康熙日后始終百般照顧曹家的關鍵因由。
由於孫夫人的特殊恩情關系,康熙二年即派遣孫夫人的丈夫曹璽(雪芹曾祖父)到江南江寧府(今南京)去做織造監督,織造官雖是內務府一名派員,卻具有「欽差」的高級身份。織造官執掌江南為宮中所需的一切衣服、緞匹、封誥等等諸般特級珍貴織品,本是一年輪換職,而曹璽卻榮膺終身職的特典——並且他的子、孫也特例繼任,先后共達三代四人,歷時幾近60年之久。
此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本書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確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石頭記》與《紅樓門》
第二講 《紅樓夢》不好讀
第三講 女媧補天
第四講 石頭下凡
第五講 寶玉隆生
第六講 兩大主角
第七講 正邪兩賦
第八講 甄英蓮——真應憐
第九講 薄命女——香菱
第十講 秦可卿
第十一講 第五回
第十二講 千紅一窟 萬艷同杯
第十三講 象征手法
第十四講 落紅成陣
第十五講 精密的章法
┅┅
第一講 《石頭記》與《紅樓門》
第二講 《紅樓夢》不好讀
第三講 女媧補天
第四講 石頭下凡
第五講 寶玉隆生
第六講 兩大主角
第七講 正邪兩賦
第八講 甄英蓮——真應憐
第九講 薄命女——香菱
第十講 秦可卿
第十一講 第五回
第十二講 千紅一窟 萬艷同杯
第十三講 象征手法
第十四講 落紅成陣
第十五講 精密的章法
┅┅
序
有一年,《天津日報》的資深記者編輯張先生找我,說:《紅樓夢》是國寶,是人類智慧的珍奇遺產——可是不大容易讀。世上講《紅》的其說不一,,人各有異,而且差異驚人。你身居京城多年, 已是首都市民,但原籍天津,家鄉都熟聞你研究紅學, 自成一家,可是還不太知道你是怎麼看這部書的?你何不講一講自家的觀點和心得?也可為鄉親們打開一面新眼界。
這一席話觸動了我的思緒。我當即答雲:說得真好。既然「其說不一」,則我是這「不一」中的一個「一」嘛,眾「一」皆發其聲、暢其言,則我這「一」自然也不妨「一」講。但「一」講也有大有小。 「大講」麻煩就太大了,怕報上登不了;咱們就先以「小講」試試。不知高見若何?
就這樣,《小講》誕生,而且「問世」了。一連登載了30講。
記得60年代之初,《光明日報》的黎丁先生約我寫《曹雪芹家世生平叢話》,開始大受歡迎。老輩如葉恭綽、楊霽雲(魯迅先生之學友)、梁仲華(成都華西大學歷史系老教授)諸位先生,紛紛致函贊許鼓舞。同輩如名散文家黃裳(南開中學老同窗),最賞那一組史話文章, 多次復讀而多次致賞,說這樣的文字以前沒有,以后也再未見過。而且他們都深以未完中斷為可惜之事(因當時某「批判家」說了話,報紙不敢續載......)。
《光明日報》,全國文化教育界讀者多;《天津日報》就沒法比了。《小講》獲得的反響如何?我無從得知。(也只記得天津師范學院李行健先生對我說過:《小講》的反響不錯。廣大市民方面的意見就更無從獲悉了。)
時至今日,研《紅》的學術性評論性專著,層出不窮,無計其數;而為一般「非專家」普通讀者講解的通俗體裁的書,似乎仍甚稀逢。這一現象不知應該如何解說?前人曾言,章回小說本來就是「通於大眾,的著作,而《紅樓夢》之名望盡管「女王孺俱曉」,卻未能做到一個「通」字。 「通」才是普及於最多的讀者的意思。
從這一意義來觀照,則見得《小講》雖小,其意義並不瑣末細微,而且也有「伐山開路」的一點。兒資力了。
因此,將它印成小冊,也許還是不為多事,不為無益之舉。
......
這一席話觸動了我的思緒。我當即答雲:說得真好。既然「其說不一」,則我是這「不一」中的一個「一」嘛,眾「一」皆發其聲、暢其言,則我這「一」自然也不妨「一」講。但「一」講也有大有小。 「大講」麻煩就太大了,怕報上登不了;咱們就先以「小講」試試。不知高見若何?
就這樣,《小講》誕生,而且「問世」了。一連登載了30講。
記得60年代之初,《光明日報》的黎丁先生約我寫《曹雪芹家世生平叢話》,開始大受歡迎。老輩如葉恭綽、楊霽雲(魯迅先生之學友)、梁仲華(成都華西大學歷史系老教授)諸位先生,紛紛致函贊許鼓舞。同輩如名散文家黃裳(南開中學老同窗),最賞那一組史話文章, 多次復讀而多次致賞,說這樣的文字以前沒有,以后也再未見過。而且他們都深以未完中斷為可惜之事(因當時某「批判家」說了話,報紙不敢續載......)。
《光明日報》,全國文化教育界讀者多;《天津日報》就沒法比了。《小講》獲得的反響如何?我無從得知。(也只記得天津師范學院李行健先生對我說過:《小講》的反響不錯。廣大市民方面的意見就更無從獲悉了。)
時至今日,研《紅》的學術性評論性專著,層出不窮,無計其數;而為一般「非專家」普通讀者講解的通俗體裁的書,似乎仍甚稀逢。這一現象不知應該如何解說?前人曾言,章回小說本來就是「通於大眾,的著作,而《紅樓夢》之名望盡管「女王孺俱曉」,卻未能做到一個「通」字。 「通」才是普及於最多的讀者的意思。
從這一意義來觀照,則見得《小講》雖小,其意義並不瑣末細微,而且也有「伐山開路」的一點。兒資力了。
因此,將它印成小冊,也許還是不為多事,不為無益之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