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前雨章分別采取大致相同的方式,即在勾勒德國和法國漢學歷史和中國文化和文學流傳線索的基礎上,以代表性的學者和主要的研究成果為中心,論述兩國對中國文論研究。後三章著重對以美國為中心的英語世界的中國文論研究進行介紹、分析和對比。這幾章借用了拙著《中西詩學對話》的若干材料,在修改、增補的基礎上以修訂稿的方式呈現,其中在第三章第三節「成果縱覽」中增加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至2001年底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後的結語以線條式的方式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進行了梳理,從問題性出發,探討了國內學界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中國文學理論建構的方式。為了增加資料性,附錄中收錄了西方權威辭書中有關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以及文化研究的條目翻譯。另外由於漠學家情況各異,一些是海外華裔,一些是外國人,華裔多可外文名字,而外國人又多有自己的中文名字。若依據姓名工具書硬性翻譯,必然引起混亂。由於目前國內還沒有這方面較為權威的工具書,而且在這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筆者特將自己收集的學者姓名按字母順序列出,以方便國內學界。
書的數據性較強,筆者雖然經過各種渠道進行了收集,但推行這項工作的困難可想而知,難免掛一漏萬。對於一些國內學者已到的極個別數據,由於筆者未查到原文,故不能隨意歸類評價。這些只有留待今後補充了。由於本文在行文過程中常須引租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保證其資料性和閱讀便捷性,故采納當頁腳注的形式。鑒於海外數據查詢方式為主題(subject)、作者(author)、標題(title)和關鍵詞(key
words)四類,為了便於國內讀者核對和檢索,因此在諸多學者及其論著在國內鮮有譯介的情況下,對文中首次出現的西文作者及論著以括號形式列出原文,附錄中列出主要參考書目,以保證其數據價值性。文中譯文除注明外,均為筆者自譯。文中提及的漢學家若有其習用的漠名,即列其漢名;少數無漢名者或筆者尚不知者,仍按西文姓氏標准漢譯辭典譯出,對個別華裔作者采取了譯音方式,但首次出現者全部用括號標出原文,引用他人論述者例外,便於讀者查閱。
目錄
自然、文字與西方的中國詩研究(代序) 張隆溪
第一章 德國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德國漠學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他者文化與文學魅力
2.1 異邦與幻像
2.2 想象與實用
第三節 理論之思:德國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二章 法國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法國漠學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中國古典文學的流傳與影響
第三節 法國漠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
3.1 程抱一的文論思想
3.2 侯思孟及其漢魏文學研究
3.3 桀溺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及其文論思想
3.4 相關學者的研究及其文論思想
3.5 於連及其《迂回與進入》
第三章 中國文論在英語世界的研究概況
第一節 傳教士與漠學的奠基
第二節 經典譯介與文論研究
第三節 研究概況與成果縱覽
第四章 文化語境與文論研究┅
第一節 他者眼中的中國文論
第二節 不同文化語境中的理解與闡釋
2.1 「文」的困惑
2.2 詩歌與人格
2.3 文本的世界
2.4 闡釋之道
第五章 差異的認同與路徑的探尋
第一節 體系的建構
第二節 表述的差異
第三節 術語的界定
第四節 方法的切入與借鑒
結語:傾聽、理解與對話
——西方文學及文化理論與中國文論建設的思考
附錄一 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古代詩論
(美)斯蒂文·范佐倫
附錄二 文化研究(英)安束尼·伊索普等
附錄三 學者譯名表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章 德國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德國漠學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他者文化與文學魅力
2.1 異邦與幻像
2.2 想象與實用
第三節 理論之思:德國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二章 法國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法國漠學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中國古典文學的流傳與影響
第三節 法國漠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
3.1 程抱一的文論思想
3.2 侯思孟及其漢魏文學研究
3.3 桀溺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及其文論思想
3.4 相關學者的研究及其文論思想
3.5 於連及其《迂回與進入》
第三章 中國文論在英語世界的研究概況
第一節 傳教士與漠學的奠基
第二節 經典譯介與文論研究
第三節 研究概況與成果縱覽
第四章 文化語境與文論研究┅
第一節 他者眼中的中國文論
第二節 不同文化語境中的理解與闡釋
2.1 「文」的困惑
2.2 詩歌與人格
2.3 文本的世界
2.4 闡釋之道
第五章 差異的認同與路徑的探尋
第一節 體系的建構
第二節 表述的差異
第三節 術語的界定
第四節 方法的切入與借鑒
結語:傾聽、理解與對話
——西方文學及文化理論與中國文論建設的思考
附錄一 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古代詩論
(美)斯蒂文·范佐倫
附錄二 文化研究(英)安束尼·伊索普等
附錄三 學者譯名表
主要參考書目
序
內容提要 近代西方學術注重語言問題,在哲學和文化研究中亦有所謂語言學的轉向。西方漠學或中國研究也往往把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歸結到語言和思維的差異,影響其對中國語言、文三及文學的看法,而此類看法又反過來論證中西傳統之根本差別。作者簡略探討西方學者這種中西文化對立論之歷史淵源,討圭西方本身對語言文字的傳統觀念,並由此質疑文化相對主義以及將中西語言文化相對立的理論和觀念。
近代西方學術可以說特別注重語言問題。二十世紀從形式主義到結構主義再到后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符號學都起了重要作用,思想學術各個領域大多有所謂語言學轉向(1inguistic tum)。認為語言絕不僅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而是與人的思維活動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在不同文化和傳統的研究中,語言學都顯得十分重要,從人類學到社會政治理論,到處可以見到語言學轉向的影響,當然也影響到西方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研究。早在十七、十八世紀,西方教會和思想界有一場關於中國思想文化的所謂禮儀之爭,涉及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問題。正如南木(George Mi-namiki)所說,禮儀之爭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皈依基督教的中國人是否還能參加祭孔祭祖等儀式,另一個則牽涉到「西方人如何把神和其它精神現實的概念翻譯成中文的問題」,也就是語言或術語問題。由此可見,西方有關中國文化和中國語言的看法,在一開始就是緊密關聯的。
……
近代西方學術可以說特別注重語言問題。二十世紀從形式主義到結構主義再到后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符號學都起了重要作用,思想學術各個領域大多有所謂語言學轉向(1inguistic tum)。認為語言絕不僅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而是與人的思維活動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在不同文化和傳統的研究中,語言學都顯得十分重要,從人類學到社會政治理論,到處可以見到語言學轉向的影響,當然也影響到西方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研究。早在十七、十八世紀,西方教會和思想界有一場關於中國思想文化的所謂禮儀之爭,涉及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問題。正如南木(George Mi-namiki)所說,禮儀之爭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皈依基督教的中國人是否還能參加祭孔祭祖等儀式,另一個則牽涉到「西方人如何把神和其它精神現實的概念翻譯成中文的問題」,也就是語言或術語問題。由此可見,西方有關中國文化和中國語言的看法,在一開始就是緊密關聯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