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全真教論稿

明清全真教論稿
定價:60
NT $ 52
  • 作者:王志忠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0-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591060
  • ISBN13:9787806591062
  • 裝訂:147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對道教的最重要教派全真教進行了深入的斷代研究。全書以明清時代的經濟、文化、政治為大的歷史背景,探討了全真教在明清的中興,以及明清時期全真教的傳播和宗派的繁衍。最後,對明清全真教思想的發展特點進行了全面總結。

王志忠,男,1963年5月生,吉林省永吉縣人。先後就讀於四川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及宗教研究所宗教學專業,199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杭州師范學院政經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道教史,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明朝的道教政策與全真教的沉寂
一 全真教與元室的密切關系及明初諸帝對全真教的態度
二 明朝的道教政策、法令及其對全真教的影響
三 武當道教的興盛與全真道士在武當道教中的地位
第二章 明清之際的社會危機與全真教的中興
一 明中葉以后社會危機的加劇對全真教的影響
二 明清之際的遺民與全真教的中興
三 清初的道教政策對全真教的影響
第三章 明清之際全真教的傳播與宗派的繁衍
一「龍門正宗」的中興
二 龍門支派的繁衍和傳播
三 其他全真教派的流傳
第四章 明清之際全真教思想的發展及其特點
一 教派融合
二 性命雙修 見性立命
三 戒行精嚴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要目
 

道教在中國大地上產生和發展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可是研究道教這一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歷史卻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尤其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對道教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不過是近二、三十年間的事情,這看起來多少與道教在中國歷史上,在哲學、政治、宗教、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不甚相稱。

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宗教,在道教發展、演變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道教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滋養並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乃至未來,都將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

道教文化主張寬廣能容,虛懷若谷,尊重他人,善於向不同的文化學習,認為應該像海納百川一樣的融攝百家之長以不斷地豐富自己,故能經常自我更新,充滿勃勃生機,可以經久不衰。正如司馬談所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在新的世紀到來之際,一定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融攝西方文化的精華,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道教認為,天地間的一切財物,都是「天地和氣」所生,不應為少數人所獨占,為少數人所私有,更不能以此為資本去敲詐和掠奪別人,它主張每個人都要有濟世度人的社會責任感,強調在社會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應遵守社會的公共准則,要友善地對待他人,在人與人之間要實行互助互愛,要「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認為「天道助弱」,「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所帶來的社會弊端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主觀願望,「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人間正道」。這對於解決現代社會關於經濟發展與社會效益,競爭與公平,競爭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都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在個人生活准則上,道教強調要尊道貴德,惟道是求。為了求道,必須保持恬淡無欲,清靜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養性」,不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這對糾正當今社會泛濫的拜金主義、享受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消極影響,也具有釜底抽薪的意義。

在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問題上,道教從「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認為「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元氣有三,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這天地人三氣應當相互協調,「相愛相通,無復有害者」(《太平經》),方能「並力同心,共生萬物」。道教的這種思想,首先是承認宇宙間萬物都有其合理性與平等的存在地位,主張讓宇宙萬物任性自在,自由發展,自足其性,「存亡任天」。人應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不應當以征服者姿態高高凌駕於自然之上,進行無休止的掠奪,因為人與自然是「同體一氣」的,對大自然無限掠奪和破壞的最終結果,也必然導致人類自己無家可歸。這些關於提高環保意識,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證可持續性發展等目前已浮出水面的諸多嚴峻問題的思考是非常深刻並超前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