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二○二一年,全球再次面臨了疫情挑戰。突然之間,日常生活危機四伏、充滿變動。不再離身的口罩與精準計算的社交距離,使得人們相互隔絕,難以接觸;然而,文學世界卻在此時張開了雙手,透過文字,我們得以緊緊擁抱世上所有疲憊、孤獨的心靈。
臺大不僅相信文學動人的力量,更擁有創作優良的傳統。一九六○年代開始,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等諸位老師,在學生時期便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這份刊物,不僅帶動臺大文學的風氣,亦深遠影響臺灣文學的發展。此後,臺大名家輩出,在求學階段吸收了厚實的文學養分,隨後跨出學院的高牆,以優秀的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基於文學所蘊含的人文價值,臺大文學獎因此既設有不限制主題的多種文類徵文,讓同學們發揮所思所想;亦以「臺大及周邊之日常」作為主題徵文題目,讓同學們書寫所見所聞。
自民國六十八年開辦至今,「臺大文學獎」走走停停、曲曲折折,今年終於迎來第二十三屆。文學,既安靜低調又強壯堅實,乘載著細膩幽微的人心情思,以及龐大沉重的歷史文明。而「文學獎」的設置,則可激發臺大同學文學創作的熱情,累積同學對校園生活、臺灣社會,乃至於世界諸多面向的觀察和記述。臺大相信,無論再艱困的日子,終有撥雲見日的時候,於是特別感謝每一位參與本屆臺大文學獎的書寫者們,在今年的危機時刻中,與臺大一起相信文學,並以生命投注文字。
感謝教務處、學務處、文學院和中文系同仁的通力合作,也感謝辛苦的評審老師。更要恭喜本屆獲獎的同學們,但願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文學寫作永遠是各位可靠的人生船舵。
後記
張素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臺大文學獎」自民國六十八年創辦以來,始則或斷或續,直至民國七十四年由文學院學生代表會與中國文學系學生代表會合辦「臺大文學創作獎」,乃日趨穩定。此後,或由本校藝文中心主辦,或由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承辦,「臺大學生文學獎」成為各學院、各年級同學展現創作才藝的平臺,大家藉此觀摩、切磋,使得這場活動逐漸成為臺大重要的校園盛會。放眼當今臺台灣文壇,不少作家都曾參與過這項盛會,在此初試啼聲。
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受校方之託正式承辦臺大文學獎至今五年,我們藉由各種宣傳活動,不斷擴大同學的參與層面;並透過實質獎勵,鼓勵校園中的的年輕學子踴躍創作,引發學生的書寫熱情。第十九屆至第二十二屆,參賽件數分別為二百九十七件、二百七十一件、三百一十九件及三百四十五件,足見其盛況。
本屆文學獎從去年十一月啟動宣傳,舉辦了兩場演講,透過舉辦專家講座以及臉書抽獎的方式進行宣傳。在新時代當中,我們期待能以更多元、更富有彈性的方式傳播文學理念。今年二月一日至三月二十二日為收件期,徵稿項目包括「小說」、「散文」、「新詩」、「劇本」及「主題徵文」,雖有疫情等諸多因素干擾,仍徵得稿件三百零一篇,競爭堪稱激烈。最後,共有四十九件作品脫穎而出,分別是「小說」六件、「散文」六件、「新詩」六件、「劇本」七件及「主題徵文」二十四件。本屆來稿同學涵蓋本校各學院,有國際生投入徵選,也有不少過去獲獎的同學再次參賽,熱絡程度令人欣喜。
此外,中文系非常榮幸能夠再次與學務處合作,第二年舉辦「臺大及周邊之日常」主題徵文,其下細分為「動物與植物」、「建物與地點」、「人與物」以及「活動與事件」四項,亦獲可觀之回響。在得獎作品中,可清晰見出同學們對於校園生活的觀察與發想,而部分得獎作品更收錄於下一學年的《校園魔法書》當中,發放給全校新生。希望文學的種籽藉此播散於校園,芬芳滿地,綠蔭成林。
臺大文學獎開辦至今,已有四十年歷史,歷年獲獎者累計超過四百人。今年的得獎作品循例集結成冊,命名為《海底隧道》,借小說組首獎王德媃的作品命名。生命的旅程猶如處於浩瀚海洋,既有美麗悠游的色彩,也時時潛藏未知的危險;而透過文學的表達與分享,心靈即使處於黝冥之深海,亦可鋪陳出屬於自我的悠悠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