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數學這樣教更有效:一位數學教育家的92個教學反思,備課前、課堂中、下課後,從激勵學習、培養思考力、善用範例、刻意練習到評量診斷,讓老師與學生共享數學的樂趣

原來數學這樣教更有效:一位數學教育家的92個教學反思,備課前、課堂中、下課後,從激勵學習、培養思考力、善用範例、刻意練習到評量診斷,讓老師與學生共享數學的樂趣
定價:650
NT $ 514 ~ 585
  • 作者:葛雷格・巴頓
  • 原文作者:Craig Barton
  • 譯者:廖婉如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1-08-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6263150041
  • ISBN13:9786263150041
  • 裝訂:平裝 / 512頁 / 21 x 14.8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數學老師的教學反思/實戰指南,將以認知科學、教育心理學等研究,重新建立你對有效課堂的既定印象,幫助學生學得愈來愈好!

身為數學老師都會想嘗試新的教學法,盡力達成所謂的「好課堂指標」,也透過這些指標漸漸歸納出教學信念及經驗,但是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時仍不理想,甚至造成「教」與「學」兩方的挫敗。對於許多老師依循的好指標、法則及信念,知名數學教育家葛雷格・巴頓提出不同見解:

X教數學時要盡量與生活連結比較容易讓同學理解。
有些生活實例其實並不實際,甚至還可能導致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時遭遇困難。

X因材施教就是給學生不同的任務和作業。
有效的因材施教應該是讓學生做相同題目,但讓作題的時間長度有別,以免學生的程度差距日益加大。

X最理想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少說話,而讓學生多多發言。
剛進入新單元時,由老師直接主導,會比同學自己摸索更有成效,也能避免學生日後形成難以改正的錯誤觀念。

X學生在學習「怎麼做」之前,應該先知道「為什麼」要那樣做。
學生是透過多次練習體會某個方法的用途與建立學習脈絡,因此先知道「怎麼做」比先知道「為什麼」更容易學習。

X給學生的回饋應該要愈多愈好。
只有促使學生思考的回饋才是好回饋,過多的回饋反而可能讓學生無法吸收。

X要學好數學,必須先具備學習動機。
並非動機帶來成就,而是先前的成就引導後續的內在動機。

X多多提醒能避免學生粗心犯錯。
被普遍認為是「粗心」的小錯(例如單位沒寫、計算錯誤),事實上都是學生認知負荷超載的警訊。

X考試主要是用來評量學生程度的工具。
低風險的小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更完整的觀念,甚至找出學習盲點,是強力的學習利器。……

本書作者葛雷格・巴頓是英國知名且屢獲卓越教師殊榮的數學教育家,他透過本書,以自己十五年來的教學經驗,結合大量學術文獻心得,帶你重新了解學生,包括他們如何思考、大腦如何學習,再談到動機與課業成就的關聯,如何引發動機,以及什麼教法在進入新單元時最有成效。

此外,書中也將提及如何設計習題、挑選範例,如何建立正向的教室風氣,如何向學生提問等教學現場勢必面臨的問題。不論你教的是哪個年齡層的學生,本書將能幫助你重新釐清並掌握有效的課堂原則,讓你的學生學得愈來愈好,愈來愈喜愛數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葛雷格・巴頓Craig Barton
英國知名中學數學老師與數學教育家。二○○四年開始教數學,主要任教於英格蘭西北部的
綜合中學。自二○○九年開始,葛雷格一直是《泰晤士報教育副刊》(TES)的中學數學顧問
,該副刊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師專業網站,由數十萬名教師共同審閱、創建和共享。
他也是mrbartonmaths.com網站和部落格的創立者,該網站和部落格為世界各地的教師和學生
提供免費資源,其初衷是希望讓每個人都能體驗到數學的趣味和學習的興奮感。
葛雷格是巴頓數學podcast(Mr Barton Maths Podcast)的主持人,他採訪了來自教育界的

名人,也將在本書分享他在這些訪談中的思考與收穫。
同時,葛雷格也是診斷性題庫Diagnostic Questions的共同創辦人,這個網站收錄全世界上
最多的數學診斷性題目,旨在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教師辨識、理解和解決關鍵的錯誤
,目前有超過兩千萬條答案和詳解。
近來,他創立了網站variationtheory.com,ssddproblems.com和mathsvenns.com,全球有數
以百萬計的教師受惠。
葛雷格也時常舉辦研討會並與世界各地的師生合作。這本書蒐集了他從研究中汲取的教訓,
與專家的對話以及十二年來犯過的的錯誤。他也是三本小說的作者。

譯者簡介

廖婉如
專事翻譯,近年譯作有:《匠人》、《敲醒生命自癒力》、《法國餐桌上的10堂食育課》等書。

 

目錄

序 

獻詞

引言 

1. 學生如何思考與學習?

1.1. 思考與學習的簡單模式

1.2. 老手與新手

1.3. 他們在思考什麼?

1.4. 擴充工作記憶容量

1.5. 持久的方法

1.6. 數學焦慮

1.7.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2. 動機 

2.1. 動機模式

2.2. 學生會做出好的決定嗎?

2.3. 真實生活中的數學

2.4. 老師的影響力

2.5. 提供學習目的

2.6. 獎勵與懲罰

2.7. 為什麼痛苦和失敗不見得是好事?Part 1

2.8. 成就和動機

2.9.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3. 精確教學法

3.1.  什麼造就優質教學? 

3.2. 有些學生天生是數學好手嗎?

3.3. 引導性低的教學何時失效?為什麼失效?

3.4. 引導性發現式學習的問題

3.5. 教導低成就的學生

3.6. 故事結構

3.7. 比喻 

3.8. 認知衝突 

3.9. 怎麼做在先,為什麼在後

3.10. 以最難的題目收尾 

3.11.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4. 聚焦於思考

4.1. 認知負荷理論和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

4.2. 當糊塗犯錯沒那麼糊塗

4.3. 感官效應

4.4. 學習型態

4.5. 開放效應

4.6. 分散注意力效應

4.7. 冗餘效應

4.8. 沉默教師

4.9. 增生負荷

4.10.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5.解釋給自己聽

5.1. 解釋給自己聽效應

5.2. 善用解釋給自己聽

5.3.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6.善用範例

6.1. 範例效應

6.2. 例題-習題配對

6.3. 標註

6.4. 高效範例

6.5. 範例中的錯誤

6.6. 遞減效應

6.7. 專家反轉效應

6.8.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7. 範例和習題的挑選

7.1.  範例對上定義

7.2. 範例對上規則

7.3. 邊緣例子

7.4. 表面相似,深層問題不同

7.5. 含糊的答案

7.6. 含糊的問題

7.7. 延伸問題

7.8. 差別最小的例題和聰明練習

7.9.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8. 刻意練習

8.1. 拆解

8.2. 刻意練習的五階段

8.3. 練習對上最終表現

8.4. 永遠要公布答案的三個理由

8.5.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9. 解決問題與獨立

9.1. 什麼是問題?

9.2. 為什麼有些學生不擅長問題解決⋯⋯

9.3. …...我們該怎麼做?

9.4. 為什麼苦思和失敗不見得是好事?Part 2

9.5. 獨立的學習者

9.6.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10. 有目標的練習

10.1. 教書最困難的地方

10.2. 什麼是有目標的練習?

10.3.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11. 形成性評量和診斷性問題

11.1. 什麼是形成性量表?為什麼它很重要?

11.2. 班級文化

11.3. 什麼是診斷性問題?

11.4. 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

11.5. 如何提問與回答?

11.6. 問診斷題的時機

11.7. 關於選擇題的七個常見的批評

11.8. 預料失誤和錯誤觀念

11.9. 老師設計題目的好處

11.10.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12. 長期記憶與有益的困難

12.1. 長期記憶如何運作?

12.2. 表現的問題

12.3. 間隔效應

12.4. 交錯效應

12.5. 變異效應

12.6. 測驗效應

12.7. 考試的無數好處

12.8. 低風險小考

12.9. 預試效應

12.10. 延遲回饋和減少回饋

12.11. 但願我記得三件事⋯⋯

結語 

致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514
  2. 新書
    9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