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一起走 taskun mudaan》:在挫敗與斥責聲中與部落一起成長
李尚喬 《蜉蝣之島》編劇
面對陌生的語言、文化、人群、飲食、生活型態,進入部落其實跟入境異國的感受是一樣的。
第一次進入部落,是因外籍友人駐地部落、執行創作,我斷斷續續地從旁支援些許翻譯工作,才有機會接觸部落幽微又複雜的社群生態。身為「文化上的外國人」,我幾乎難以招架外籍友人對於部落事務的種種提問。即便居住在同一座島嶼上,礙於有限的原民知識,除非能透過與族人齊平的視線來理解眼前的事物,我想自己可能永遠都只能片面地認識部落。
或許是有這樣的經驗,讀到漫畫《一起走》當中描繪社造團隊在推動計畫時的掙扎,特別能感同身受。
生活在部落以外的民眾,可能很難想像每一年有多少活動在全台部落遍地開花。
舉凡學術科研計畫、社區營造、藝術駐村、跨國交流、影視拍攝⋯⋯等,族繁不及備載,而這還僅僅是一小部分而已。面對結案壓力,這些計畫執行者往往得在短時間內檢附足以核銷的成果,使得部落必須配合外來團隊的步伐推進工作內容(多數計畫甚至不是由部落發起)。在這個結構下,部落得不斷適應外界的介入,而執行團隊則必須面對經驗無法深耕的焦慮,連帶衍伸出「在討論部落議題的時候,卻無意識忽略了地方的聲音」、「進入部落的時間短暫,帶來的影響有限」等困境。
《一起走》以纖細柔美的筆觸將社造團隊的經驗與感受如實描繪,從主角阿多的視角可以看出團隊在推廣部落農耕與飲食文化的種種努力,以及面對現實的兩難。譬如:欲幫助部落解決問題,但介入本身是否就帶有外來者的凝視;年輕原民世代在都市被排擠、回到部落又因不夠認識傳統文化被耆老批評;官僚式的地方創生,是否終將淪為漂亮的宣傳口號⋯⋯所有的問題環環相扣,卻難以找到適切的解答。
部落必須面對的議題太多,善意或熱血卻不是取得答案的途徑。以外來者的身份,面對排山倒海無解的問題,無力感可想而知。《一起走》將這些龐雜的地方觀察細細整理成一百多頁的漫畫,一些段落甚至率直到讓人覺得「這樣真的沒問題嗎」的程度,但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率直,《一起走》很適合作為部落初心者的入門書。
筆者撰寫《蜉蝣之島》的腳本時,為研究南島文化輾轉接觸了夏威夷的原民文化。1960至1970年代,族群多元的夏威夷歷經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Hawaii Culrural
Renaissance),以夏威夷原住民文化為主體的多重文化認同自此便逐漸成為常態。在台灣面對原住民,過去我實在太習慣以「文化上的外國人」自居,因此得知夏威夷民眾不分族群都在積極實踐夏威夷原民文化時,著實大感震撼。
夏威夷經驗是否能在台灣複製,或許需要更深入的探討,但無疑的是建立屬於台灣的「想像共同體」路途依然漫長。但願我們能像漫畫尾聲描述的,在挫敗與耆老的斥責聲中與部落一起成長——或許,這是台灣眾多原住民議題的唯一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