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幸福的傳家寶
有什麼比品嘗美食更能勾起兒時的甜蜜回憶呢?春節的年糕、清明的潤餅、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這些美味的傳統年節糕點,在分享中交流親情,充滿著團圓氣息。
作者因懷念阿嬤的粽子,並感觸流失在現代社會的家庭生活味,而創作了一個溫馨、簡單,卻發人深省的故事。端午年節到處飄散著粽香,故事中的小女孩看到粽子,引發對阿嬤的思念。然而,作者想要傳達的不僅止於此,更延伸到傳家的飲食文化、家庭情感及知福感恩的心。
讓包粽子、吃粽子變得別具意義,產生家的味道,關鍵就在於想念的心和感恩的心。享用美食,對人們來說是種口福的「享福」,其實真正的享福,應該是「分享幸福」;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以感恩心「知福惜福」。
不妨回想食物所帶來的種種記憶,在歲月長流裡,如何一涓一滴地滲進了我們的全身感官與細胞,喚起深深的悸動,成為溫暖的幸福味道。忘不了的古早味、家鄉味與媽媽味,充滿著親切回憶,陪伴我們一路成長。
現代的科技社會造就飲食生活的巨大變化,不但有任君選擇的美食餐廳、網路餐點外送,甚至本是年節特有的食物,也都能隨時購買,滿足人們的味蕾。只是,這些即時可吃的美食,卻獨少了「阿嬤的味道」,以及為家人動手做的濃厚情意。享用美食讓人快樂,但是透過食物交流出的知福、惜福與感恩,讓人更能感到幸福滋味。
如果小女孩一家沒有合力包粽子來重溫美好的回憶,而是直接訂購粽子來過節,少了家人間的互動和感恩,將不會有濃厚的情意連結。而隨著阿嬤的去世,年節的味道勢必變淡,過去包粽子的各種繁複過程,亦成為消失的家庭記憶。孩子所想念的,不全是齒頰留香的美好滋味,更多的是那圍繞其中的濃郁親情,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感念。
想要凝聚全家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動手做家事,或是一起做飯。雖然,本書中的孩子們學習包粽子,即使包得七歪八扭,但是在做中學,在做中玩,歡樂的過程可以滋養他們的感念之心,可說是最潛移默化的家教方式了。
曾在某一山中寺院門邊看到一首勸世偈語:「且將世事花花看,莫把心田草草耕;莫入寶山空手回,留給子孫傳家寶。」讓我深有感觸,也聯想到本故事中的阿嬤,她的智慧做了最好的示範,以身作則帶著孩子參與寺院富含意義的活動,體驗愛的分享,廣種「福田」,真是最好的傳家寶。
本書繪者以類漫畫的手法敘述這個溫馨的故事,其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傳達了故事人物的情感變化。造形設計相當拙趣可愛,色彩配置深具巧思,時而簡明,時而繽紛,並留意運用遠近色彩的對比,以凸顯場景中的人物,例如在淡淡的背景中,烘托回憶阿嬤在街上拉菜籃的畫面,別具風味。繪者在構圖取景與版面設計上的呈現,亦十分活潑,結合俯瞰、平視與多重視點,並巧妙地將部分人物角度做些旋轉,添加了許多趣味性。
此外,繪者不拘泥於寫實故事的描述,而能在情節場景中,添加想像的空間和可愛的趣味點,如探出頭來窺視的狗兒、人物大小懸殊的比例混雜、粽子造形的山景等,都顯現出繪者的赤子之心,令人會心一笑。
而故事結尾的那幅畫面,小女孩想像著家中粽香冉冉上飄到天際,全家划著龍舟朝向手拿粽子的佛菩薩,一起開心過端午節。繪者透過這幅畫將作者對阿嬤的思念之心,做了最貼切的詮釋。由此可見,在此本圖畫書的創作裡,作者與繪者之間無礙的溝通與心領神會的交融,讓本書散發出無比的暖意與幸福感。
傳統食物的生活記憶與情感連結可傳承到久久遠遠,我們得好好珍惜,有空也全家一起創造這種充滿愛語與香氣的幸福畫面吧!
徐素霞(藝術系退休教授、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