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研究專輯」前言
楊牧是台灣抒情傳統的重要擘造者之一,他在詩行之間營造出來的律動,使白話文傳統衍生更多的意象與想像。他的讀者一直都非常年輕化,幾乎每一個世代都可以找到他的讀者。只要在華文的讀書圈,從台灣到中國,從東方到西方,一直都有他的追隨者或研究者。在當代詩創作者的星群裡,楊牧作品受到最多的矚目。楊牧在2020
年三月的雨天離去,已成為台灣文學的重大事件。無論在讀書場域或藝術領域,彷彿出現一個重大缺口,再也無法彌補。
楊牧投入文學創作,是在早年的十六歲從花蓮出發,直到進入東海大學外文系之後,開始與台北詩壇建立密切關係。曾經受到浪漫主義影響的少年楊牧,在《葉珊散文集》寫了一系列「給濟慈的十二封信」。進入中年之後,又受到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影響。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專攻比較文學,師事陳世驤先生與中國古典的《詩經》作為博士論文。在中西文學傳統的薰陶下,開啟他日後的博大詩學。無論從抒情傳統來看,或是從台灣當代詩學的發展來看,楊牧其實就是一個重鎮。他對後來年輕詩人的影響,尤其是一九五○年代出生的世代,可謂至深且鉅。書中的十八封信,以反覆討論方式侃侃而談他個人的詩觀。
如果要形容他在台灣詩壇的影響力,似乎可以使用「楊牧流域」一詞來界定。他對詩的信仰,以及對詩的營造,都在他的每冊詩集展現出來。他所反覆求索的是詩的純粹性與音樂性,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佐證。《台灣文學學報》特地推出「楊牧研究專輯」,是要向這位詩人致以最高敬意。在台灣現代詩傳統建立的過程中,楊牧確實佔據了承先啟後的位置。他的詩藝與詩學,豐富了台灣戰後文學的內容。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地推出這個專輯,為的是向他致敬,也是要彰顯他對台灣詩壇的貢獻。
陳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