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寫這本書時,回想起這一生當中有幾個特別的時期、事件還有人物,讓我思想上的光譜獲得巨幅擴展。因為這些際遇,讓我調適得更好,才能夠迎接現在採用的全光譜思考力。
我決定採用有別於傳統方式來向各位介紹我個人,希望透過自我回顧,喚醒您在生命中幫您拓廣思考全譜域的經驗。對我而言,每一次經驗都有如暮鼓晨鐘般,讓我頓悟到採用新選擇的時候到了,新的譜域就在面前迎接我。
我開始在加州矽谷上班時,這裡還不叫矽谷,在這個適合醞釀創意的環境中,我逐漸成長茁壯。之後我就一直在未來學院工作,該學院是全球成立時間最久的未來智庫,同時期,我在其他地方也有多份職涯發展,但始終都以未來學院為全職工作的基礎。
我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鄉下的一個小鎮,那兒是全美籃球最狂熱的地區,我的青少年時期也幾乎都沉迷於籃球運動中,一直到離開家鄉日內瓦(Geneva),我才第一次面對挑戰,被迫擺脫從小習慣卻狹隘的類別思考。
因為我是州代表隊籃球員,很榮幸獲得伊利諾大學全額獎學金。其實,我只能勉強擠進大學男子籃球聯賽前十強,還達不到打職籃的水準。參加伊利諾大學校隊期間,有一晚我們對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隊,球賽在現場觀眾有兩萬人的芝加哥體育場中舉行,當時我們的對手加大校隊中,有未來籃球巨星卡里姆.阿布都-賈霸(當時還叫路.奧辛多,Lew
Alcindor)。那場比賽我自認打得很出色,賈霸卻毫不費力一場投出四十五分,我抬頭看場上的他,心中響起一個聲音:「我得換別條路發展。」當時,我所有的努力和專注都在籃球上,那是我的身分認同,但從此以後,這一切都結束了。
一九六七年九月的一個大熱天,我從伊大畢業,開著老舊的白色福特,載著全部家當,在賓州高速公路上一路朝東開,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大學畢業了,但是所學的一切,沒有一樣是吸引我想要走下去的。正好那時賓州柴斯特(Chester)的柯羅澤神學院提供一個研究獎學金,所以我就接受了,這間神學院是當年馬丁.路德.金恩也念過的。沒想到的是,一九六○年代的柯羅澤神學院是全光譜思維的培育溫床,雖然他們並不這麼稱呼這種思考模式。
我完全不像是會去念神學院的人,因為我只是拿獎學金的學生,雖然對宗教和靈修有興趣,卻無意投入神職。我修滿成為神父應拿的學分,但卻沒有準備要走上神職一途,儘管我對性靈方面一直有興趣,卻沒有對任何派門的宗教有特別主張。
在神學院期間,我剛好擔任一場名為「宗教與未來」的全球性會議的研究助理,這份工作要求我幫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頂尖未來學家提包包,並招待他們。就是這樣的機緣,讓我的世界意外獲得大幅擴展。我還記得當未來學家赫曼.康恩(Herman
Kahn)乘著直升機抵達時的生動畫面,我衝進還在旋轉的直升機葉片下,去為他提公事包。我也記得,看著會議上那些未來學家,我心裡浮起一個念頭:「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沒想到,五年後,我真的獲邀加入未來學院,從那之後,我就一直以未來學家為職。柯羅澤神學院是一座專為養成神職人員和宗教方面教授的學府,但是卻把我引進未來思考的世界裡。
日後我在西北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當我抵達艾文斯騰(Evanston)時,我一度以為自己以後會成為教授宗教相關的社會學教授。當時,西北大學的嘉瑞神學院(Garrett Theological Seminary)是座宗教研究所,在滿是歌德式怪物雕像、高聳的嘉瑞學院旁,有一道圍牆,圍牆另一邊則是低矮而現代感的建築,那就是西北大學的沃格貝克電算中心(Vogelback
Computing Center),這裡有著當時全世界最大型的電腦。我每天都會穿過這道圍牆,而牆另一邊則是充滿神奇的世界:它為我打開一道屬於網路運算的新譜域,正好就在網際網路孕育的年代。那道圍牆就像是電影《夢幻成真》中出現的玉米田場景一樣。
我在一九七○年代後期進入未來學院,在這裡的第一個重大計畫,就是要與紐約大學的替代媒體中心(Alternate Media
Center)合作,一同為像是有腦性痲痺等發展障礙的患者研究新式的遠距通訊媒體。在這個計畫中,我遇到一位患有腦性痲痺的青年,因為他,讓我原本的類別型思考受到衝擊而改變。這位青年不管說話或是使用手臂的能力都不是很完整,他卻可以靠著一塊上面印有字母和數字的小板子和人溝通,他坐在地板上,用他的腳拼出那些字,用這樣的方法和我溝通。沒想到,我們竟然能夠很快的以這種方式聊這個新計畫的細節,談他在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經驗打開我對身心障礙者出現新譜域的思考,也讓我對正常的無知假設受到衝擊。但和當年相比,現在為殘疾人士設計的數位化輔助器材要進步多了,而我們對於發展障礙患者的關注度也高上許多。
每一次我生命中的思考譜域被打開,都要感謝像上述這位青年一樣形形色色的人生過客。我剛到未來學院時,有機會與賈克.瓦雷合作,他是法國電腦科學家兼天文學家,電影《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中那個科學家的角色就是以他為範本寫成的。賈克和我以前認識的人都不一樣,他的思考譜域之廣,更是我無法想像。賈克的車是一輛老舊的吉普車,因為這樣他才能在有人打電話來報告說有外星人綁架、或是和外星人有「近距離接觸」時,隨時跳上車前往事發現場。有一天,賈克帶我們研究小組去舊金山看一個名為「影片藝廊」(Videola)的藝展,這個展覽將電視改造成可以改變意識的多媒體,而不只是原本的內容傳送媒體。「影片藝廊」讓我們看到的是對未來多媒體世界發展可能的想像。更重要的是,賈克藉此讓我們團隊可以透過新的體驗,挑戰我們原本的類別式思考。像他這樣的人,我一生中只遇到非常少數幾位,他們非常深刻的讓我的譜域思考更為拓展。
一九九六年到二○○四年,我在危機中成為未來學院院長。我學過領導學,也帶領過一些小組,但卻還沒有帶領過這麼大的學院。這時,另一個譜域的思維,隨著許多問題的浮現又一一被打開:要怎麼為長遠未來的預測找到資金?什麼樣的組織架構最適合當下運作?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什麼樣的辦公室?做為未來智庫,什麼樣的行為最合宜?種種問題都不容易找到答案,我們好不容易才撐過來,而且還蒸蒸日上。
帶領未來學院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前往中國,希望能夠與當地的未來思想家合作。第一次前往中國時,我剛好讀到一篇文章,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時我腦海中浮現一個想法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有你沒我的對立選項」「不可能成為共存在同一個譜域上的可能發展」。但是我錯了。
本書第八章我談到,就在九一一恐攻事件發生前一週我人在賓州卡利索的陸軍戰爭學院,那次經驗讓我從此以後都會帶著企業法人和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前往該學院,進行三天的沉浸式領導統御學習體驗。對我們這些人來說,卡利索和蓋茨堡的經驗可以改變我們的一生。在我的成長經驗中一直對軍隊抱持懷疑,可是如今我卻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過去的我,非常不公平的把他們放進錯誤的歸類,在卡利索的那次經驗澈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的職涯中去過許多地方,克服這種大量旅行的方法,就是做最壞的打算,並對身邊環境隨時保持警覺。我在軍隊的朋友管這種態度叫情境認知(situation
awareness)。二○一○年時,我在倫敦針對VUCA(多變、混沌、複雜、曖昧)的世界和雲端運算做了主要方針的簡報。當天下午,整個歐洲大部份的飛機都因為冰島火山爆炸的火山灰飄散而停飛,所以從四月十五日到四月二十三日,我只能滯留在倫敦,哪裡都去不了,每天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班機,還要忙著安排其他講者代替我到原本已經排定的城市去演講。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旅行有太多無法預料的事會出錯,這樣突然多出來的空閒,本該好好加以利用(當時我正在寫一本書),可是我卻開始焦慮起來,不斷想著接下來該怎麼辦,然後一直盯著BBC電視台的最新消息。最新的即時新聞也只能預測到這麼多,而且我又不是擅於運用電視新聞來預測自己生活的人。
二○一四年,我遇到了一件事,讓我對於獲利動機想法的譜域得以再次拓寬。當時我和寶僑實業的卡爾.隆恩合著《回饋優勢》(The Reciprocity Advantage)一書,隆恩發明像是Febreze汽車芳香劑、Swiffer乾濕兩用除塵拖把、Mr. Clean Magic
Eraser神奇擦布等許許多多的產品。他告訴我,做生意不是贏家通吃、輸家全無的零合世界。「有捨才有得」這個想法可以鼓勵創新,同時讓許多人都成為贏家,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寫這本書,也讓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更幫助您獲得同樣的效果。我更希望,本書可以讓您更敞開胸襟,當您被導向全光譜思考力時,能澈底與下一個時刻互動。
回顧一下您的人生。有哪些時刻讓您澈底覺悟,因此看到更寬闊的機會和危機呢?
推薦序
作者是當代極重要的未來學家與思考家,他希望透過本書喚醒老舊世代,並且培養未來新世代全光譜的思考能力,共同拋棄簡化的標籤、類別、框架、刻板印象和成見,以改善人們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方式。
全光譜思考力不只是思考邏輯的展現,在數位化普及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工具分析,以更細膩的角度來理解外在世界,包含數位媒體、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透過科學的操作來增加視野的宏觀性。本書透過三層架構,循序漸進的從思考方式到數位工具協助人們進行全面思考。
人類從類比世界走向數位世界,但是0和1的分類讓我們只剩二元化的選擇,習慣性的先將人事物分類,忽略以人為本與異質化需求。破壞式創新管理大師克里汀生,辭世前在他的辦公室外面掛了一個牌子“Anomalies Wanted
”(徵求異常),時時提醒把任何異常現象當成是機會。近年來,各行各業興起關於個人化、客製化、用戶體驗、情境脈絡等議題討論,都是在強調人本與場域的故事性,未來是沒有大量標準的時代,每個組織與人都可依照自身信仰的價值理念寫出最特別的劇本。如何故事化場域體驗、劇本化組織例規,成為重要的課題。
本書帶給讀者看待事物的新思維,藉由不同角度看見不同事物之間存在多重層次的相互關聯;在教育上,應該尊重自主多元,依個人天賦潛力適性發展;在政治上,摒棄只問顏色不問是非,回到理性討論政策的氛圍;在商業上,除了追求獲利,企業更要善盡社會責任維持環境永續,兼顧股東與整體關係人的利益。透過全光譜思考力,減少直覺性的分門別類所帶來的偏見,不只適用於教育、政治、企業或領導管理,也包含個人、團體,甚至是整個社會。
站在企業現場的角度來看,台灣正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疫情衝擊、企業老化、經營傳承等多重挑戰。供應鏈重組是複雜的政治經濟與國際商業議題,很難靠個人或單一專業領域來解決,也沒有單一解方,除了回應客戶在供貨方面的需求,還要從企業的國際化布局、股東權益、員工發展機會等不同角度思考解決方案,進行決策時也應跳脫二元選擇,才能看到更多元的選項。面對疫情衝擊帶來的行業新常態,企業應該領導重於管理,發展新的績效衡量指標,才能鼓勵團隊突破改變,探索新商機。在老化與升級轉型方面,企業需要整合設計、科技、商業的全方位經營模式,將開發前端到產品上市後視為廣域頻譜,創造完整的服務體驗。
政府與業界正積極推動運用設計思考驅動產業創新,設計思考應結合全光譜思考力,放大創新能量,提升產品服務的整體競爭力。以推出許多極具革命性家電產品的Dyson為例,其設計都是先想像未來的應用場景,再設計出產品,追本溯源,也是運用全光譜思維從未來的視角發想,從同理心與解決痛點出發,進而持續創造出許多改變生活的商品。
在經營傳承上,企業面臨交棒接班的議題,未來的經營人才需要跨領域能力與全方位思維,跨領域才能激盪創意火花,全方位才能整合創新,衍生各種潛力與可能性,加上異質文化、多元背景、信任溝通,具備T型特質通常擁有較大的影響力,這些都是全方位人才的成功關鍵。轉型創新是台灣企業全球化不得不做、否則就會被淘汰的不歸路,台灣具有旺盛的創新能量,但我們必須從十年後反向思考,才能擺脫產業結構失衡、偏食經營的心態。
書中提出許多觀念與作法,例如:在策略和創新過程中放進「現在、未來、下一步」步驟;招募真正數位原生代並提拔他們擔任領導角色;為員工開設跨世代薪傳課程;進行新業務開發計畫,以了解如何將產品變為服務、訂閱、體驗、以及個人或組織的改造;藉由大量小規模的實驗來探索未來業務的可能性商機等,都值得台灣企業經營管理者參考之用。
這是一本改變思維的書,提供前瞻性的觀點,我們無法再用既有思維來處理問題,應將全光譜思考力視為改變的力量,協助我們辨識處理棘手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挑戰。特別是面對混雜的未來,危機已成為新常態,應該運用全光譜思考力結合創意以制定更好的決策,打造更健康、更永續與更繁榮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