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書名所示, 本書是為有心鑽研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的朋友而寫的一本導讀書。這意味著, 雖然本書的寫法使得讀它的時候可以不同時讀《邏輯哲學論》, 但從本意上說, 它是為原著讀者而寫的, 目的是讓讀者能在研讀《邏輯哲學論》時予以參考, 也能反過來參考。
《邏輯哲學論》是一部難讀的文本, 因此關於其正確解讀就有了相當多的爭議, 而爭議不但涉及特定段落的具體注疏, 甚至關乎整本書所論述的主題。凡是討論《邏輯哲學論》的著作, 無不會在這點或那點上激起異議。我不可避免地在這本導讀中發展出一套特定的講法, 給出我個人對《邏輯哲學論》整體結構的描繪, 給出我對其中關鍵段落的解讀, 同時在有人提出其他解讀的各處予以提示。有鑑於此,
無論哪位作者的著作, 凡是論及《邏輯哲學論》之處, 讀者絕不可簡單地聽信其言, 一定要拿作者的論述與原著文本對勘一番。這條告誡顯然既適用於本書, 又同樣適用于其他任何談及《邏輯哲學論》的著作。
不太顯然的是, 上述告誡也適用於維特根斯坦本人在《哲學研究》中寫到《邏輯哲學論》的地方。不少人在上手讀《邏輯哲學論》之前, 已經先行接觸過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當今有關《邏輯哲學論》的一個爭議焦點, 正是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從其思想的早期到後期的連續程度。依我個人的看法, 連續成分和非連續成分都被低估了。說連續成分被低估了,
是因為他在《哲學研究》中處理的問題大多正是早期也處理過的根本問題, 而他的後期著作只有連繫到《邏輯哲學論》的問題來看, 方能得到恰當的理解。說非連續成分被低估了, 是因為他後來澈底摒棄了此前對那些問題所採取的進路。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後來的思想一定比他先有的思想更好。依我個人觀點看, 假如你以為《哲學研究》總能取代之前的著作,
那麼《邏輯哲學論》中不少極高明的洞見就有喪失的危險。無論如何, 讀者應該先按《邏輯哲學論》本身的觀點來評判它, 再嘗試評估維特根斯坦後來有關它的說法。解讀《邏輯哲學論》時, 應該首先把它放在恰當的語境——弗雷格和羅素髮起的論辯當中去看。而《邏輯哲學論》雖然屬於《哲學研究》寫作時所處的語境, 《哲學研究》卻完全不屬於《邏輯哲學論》的語境。
有關《邏輯哲學論》要強調的另一點是, 大家常常以為維特根斯坦是一位純粹直覺型的思想家, 以為他提出其主要觀點時是沒有論證的。實情恰恰相反。真正來說, 維特根斯坦的論證都有所提示, 只是沒有詳細展開。這本導讀裡, 我尤其注重梳理的, 不只是維特根斯坦說了什麼, 還包括他那種格言體說理方式背後所隱含的論證。
我想感謝許多人參與討論《邏輯哲學論》以及協助籌備本書。我要向以下各位表示感激:西格·漢森(Sig Hansen)、喬納森·霍奇(Jonathan Hodge)、賈斯汀·艾恩斯(Justin Ions)、歐金尼奧·隆巴爾多(Eugenio Lombardo)、安德魯·麥戈尼格爾(Andrew McGonigal)、彼得·西蒙斯(Peter
Simons)。尤其要感謝愛妻加布裡埃爾(Gabrielle)在本書整個寫作過程中給予我無價的幫助。我也極大地受益於斯德林大學(Stirling University)過去幾年的《邏輯哲學論》研討班, 尤其受益於同彼得·沙利文(Peter Sullivan)的討論。最後,編輯在籌備本書出版時那種可靠的助人精神, 也令我十分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