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高高興興地欣賞電影,是一種娛樂。若能從電影的故事情節導引個人自我反省、自我覺知,並因而悟出處世的人生道理,那當是一舉兩得了。
好電影,一般均有發人深省的情節,發揮寓教於樂之效果。只是自己看電影,能自我啟發之程度,往往受限於個人之人生經驗,而體悟有限。本書《電影教我的33項人生智慧》是韓德彥副教授以他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背景,融合他多年來在生命教育與醫學人文領域之體會與歷練,針對三十三部電影之故事情節進行條理井然的分析與論述。韓副教授文筆流暢,用字精鍊,整本書讀來精彩,沒有一般心理相關讀物之艱澀,總共三十三章的內容,好似在看三十三部電影的再現,並強化了讀者在生活價值、生命歷程、兩性關係、情緒管理與生死意義等五個面向的啟發與正向能量,兼具娛樂效果與生命教育意義。
韓德彥副教授不僅專心於醫學大學培育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材,並關心社會大眾精神健康與生命教育之推廣。在專業工作之餘,韓副教授也不時對一般大眾做面對面之精神健康與生命教育演講,並擔任精神健康基金會之副執行長,貢獻於推廣全國精神健康的活動規劃與執行,可見韓德彥副教授除了在學院學術研究與教學之外,兼俱全面性之社會精神健康與生命教育推廣之貢獻,令我非常敬佩。
韓副教授這本集三十三項人生智慧的生命教育故事集,是他多年來生命歷練所得的人生智慧,對精神健壯之提昇,對精神、心理健康之維護有實質參考價值。我很高興寫此序文,並鄭重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自序
距離我在時報文化出版電影心理解析專書《心理癒療DIY----韓心理師的電影處方箋》,已經17年了。
17年前我看了不少好電影,發揮臨床心理師專業,在《中國時報˙健康醫療版》解說影片裡的精神疾病特性與壓力調適技巧,深受讀者好評,於是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書。
17年後,我繼續看更多好電影,從生命教育與醫學人文角度,在《張老師月刊》談論影片裡的人生價值與生死意涵。感謝黎明出版社的慧眼,讓我的第五本書得以問世。同時也感謝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醫師為這本書賜序,以及台大哲學系孫效智教授的鄭重推薦。
說句老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裡的多篇文章。這些年來我絕非馬齒徒長,17年的生命歷練與智慧,結晶成為這本書。
書中展現了許多生命教育與心衛宣導的精采創意。例如:刻意讓曹操擠上了「屍速列車」,談談他的道德觀;請「怪獸大學」裡的怪獸們現身說法,說說該如何念大學;從普拉絲的詩詞,一窺憂鬱者的「瓶中美人」世界;要「玩具總動員」,與人類分享放下執著的心法。
採取電影平易近人的方式,談論嚴肅的性別議題、教育使命與生死大事。例如:透過「為巴比祈禱」,協助父母面對並因應孩子的同志身分;藉由「蜘蛛人:返校日」,展現引導子女獲得成熟思考的方法;運用「春日光景」教導家屬,如何把握臨終時刻說愛道別。
我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盛讚為「死前一定要看的書,若死前還來不及看,恐怕會不得好死!」我不敢說我這本《電影教我的33項人生智慧》,不看也會「不得好死」;但是我很肯定的說,只要讀了,必能「活得更好」!
有讀者看了我先前《人生路上的心靈處方箋》(黎明)之後,來信表示深獲啟發,受益無窮。若您也有所體悟,甚或需要進一步突破、成長,歡迎與我分享、討論。
書末附錄〈100分的滋味〉,紀錄我與高中國文老師的一段故事,可說是我這輩子所寫文章中,最感人的一篇。願以此書,獻給已故的恩師施寄青女士;同時也期許自己承先啟後,引領天下英才,繼續在生命教育園地與醫學人文領域,向前邁進。
值此疫情肆虐之際,願讀者諸君藉此書籍,深刻了解生命意義,擺脫生死迷離,並牢記「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知足常樂」這12字名言錦句。若能終身奉行自強不息,則必能「吃好睡飽心歡喜,生命精采有意義」!
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 /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精神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
韓德彥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