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

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
定價:650
NT $ 585
  • 作者:侯活士
  • 原文作者:Stanley Hauerwas
  • 譯者:申美倫施多加
  • 出版社:校園書房
  • 出版日期:2020-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987320
  • ISBN13:9789861987323
  • 裝訂:精裝 / 512頁 / 16 x 22 x 7.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侯活士教我們用敘事改變世界

  敘事是教義神學的內涵,是信仰生活的範例,是啟蒙下一代信徒的教材。敘事是兩千年來教會生命力的源頭。

  可是,這源頭到今天似乎流不出活水來:飛快的生活節奏、消磨心力的職場、爭名逐利的社會,使我們失落了敘事。今天已經沒什麼人會好好說故事、好好聽故事了!

  侯活士在《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力圖為敘事翻案:「敘事的目的是改變世界。」聖經中的敘事,不是因循落伍、任憑挪用的文字,乃是寶貴的屬靈資源,主動形塑我們的品格,使我們能夠改變世界。

  早期的基督徒,聽聞或閱讀聖經中的敘事,然後把敘事內容看為行事為人的典範,並且實踐出來。這種實踐敘事的生活見證,經過兩千年來眾信徒代代相傳,變成傳統,也就是指引後世信徒活出敘事的權威。

  古老的聖經敘事,透過傳統,在今天形塑我們的基督徒品格。古希臘哲人認為,一個人反覆做勇敢的事,日起有功,他就會獲得勇敢的品格。同樣道理,日復一日,我們把主耶穌的敘事應用出來,就會獲得基督徒品格。具備這種品格的基督徒,能夠在不同處境當中,自然而然地做符合信仰的道德選擇。

  當我們具備基督徒品格,言行一致地活得像耶穌,教會就會成為「對照組」(control group)――與世界截然不同、供世界參照的一個群體。這是教會對世界首要的貢獻,也是我們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得獎紀錄

  *本書獲《今日基督教》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作者侯活士獲《時代》雜誌稱為「美國最佳神學家」

聯名推薦

  何世莉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唐慕華 北美知名神學家
  陳世冠 中華基督教長老會台北信友堂牧師
  陳尚仁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倫理學助理教授
  楊腓力 北美知名基督徒作家
  禤智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社會倫理)助理教授
  蔡維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平教會牧師
  (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神學家,美國杜克神學院(Duke Divinity School)道學暨法學榮休教授,曾獲美國《時代雜誌》稱為「美國最好的神學家」。他享譽國際,獲邀擔任蘇格蘭的吉福德講座(Gifford Lectures)二○○一年度講員;該講座歷來的主講人包括鄂蘭(Hannah Arendt)與泰勒(Charles Taylor)等大師。侯活士是二十世紀基督教德性倫理、敘事神學的倡導者,著書超過五十本。其中《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新典範》(校園,2020)則被視為他的代表作,並在二○○○年獲《今日基督教》雜誌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好書。他成長於美國德州鄉村,兒時喜歡幫父母犁田,席地幕天,與田裡的甘藍菜為伴。這位如今年逾八十的神學大師,仍然喜歡到郊外散步,與神共度親密的時光。
 

目錄

推薦序一  華人教會和基督徒的暮鼓晨鐘  陳尚仁001
推薦序二  教會:再接再厲的見證群體  禤智偉007
中文版自序013
序015
引言019

第一部  基督教社會倫理的敘事特質029
第一章 一個由故事所形塑的群體:對《瓦特希普高原》的反思031
1. 為了改革基督教社會倫理學的十條論綱032
2. 社會倫理學的敘事背景037
3. 恩賜、陌生者與群體054
4. 領導權、群體,以及無法預期的事063
5. 這些兔子與基督教社會倫理學相關嗎?075

第二章 耶穌:上帝國的故事077
1. 基督論與社會倫理學079
2. 耶穌:國度的體現(Autobasileia)091
3. 耶穌:形塑教會的故事103

第三章 聖經的道德權威:記憶的政治與倫理107
1. 關於理解聖經(scripture)之道德權威的一個提議108
2. 聖經成了道德問題112
3. 聖經的道德權威118
4. 聖經作為道德權威124
5. 記憶的道德:作為敘事的聖經129
6.「 聖經道德」的道德運用133

第四章  教會與自由民主政體:世俗政體的道德局限137
1. 世俗政體中的基督教社會倫理學138
2. 對我們社會的批判141
3. 政治自由主義的道德假設147
4. 教會作為美德的學校156

第二部  教會與世界:歷史、教會與眾美德161
第五章  分裂世界中的教會:基督教故事的詮釋力量163

1. 真實性、敘事與基督教倫理學:一些初步的考量164
2. 敘事與角色(character):建設性的意圖與哲學上的反對意見171
3. 相對主義與悲劇183
4. 教會與社會倫理學194

第六章  美德與我們的群體:作為歷史的人性199
1. 眾美德:過去與現今的狀態200
2. 德性倫理204
3. 倫理學的政治與對德性的忽視209
4. 眾美德與人性217
5. 眾美德與我們群體的歷史224

第七章  基督徒生命的品格、敘事與成長229
1. 道德發展與基督徒生命230
2. 道德美德與自我的整合240
3. 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成長:一則故事255
4. 結論265

第三部  教會與社會政策:家庭、性與墮胎267
第八章  家庭的道德價值269

1.「 家庭」的危機270
2. 政治的自由主義與家庭274
3. 父母的無能為力(incompetency)281
4. 作為歷史與盼望的家庭285

第九章  家庭:神學與倫理的反思289
1. 近代歷史上家庭對社會的重要性290
2. 家庭在近代歷史上無關緊要的社會地位292
3. 家庭的道德前提297
4. 家庭的道德與型態300
5. 基督教與家庭301

第十章  從公眾角度看性:邁向基督教性倫理305
1. 坦率地以基督徒的身分談論性306
2. 基督教在性倫理學上的反思現況316
3. 性的公共特性:作為歷史制度的婚姻324
4. 實際的含義335

第十一章  為何墮胎是宗教議題339
1. 兩個引起爭議的論點340
2. 性、墮胎與父母親的責任349
3. 宗教信念與墮胎359

第十二章  墮胎:為什麼論證失敗了365
1. 論證失敗了嗎?366
2. 在一個自由主義的社會中的墮胎370
3. 基督徒與墮胎:哲學上的議題378
4. 基督徒與墮胎:敘事的處境384
5. 基督徒與墮胎:當前的政治任務392

註釋395
名稱與主題索引484
 

推薦序

陳尚仁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倫理學助理教授


  侯活士的《品格的群體》是劃時代的作品。它和麥金泰爾的《德性之後》(After Virtue)皆在一九八一年出版。這兩本書代表著近四十年來,倫理學趨勢的轉變。侯活士領導基督教倫理學轉向德性倫理。他提醒基督徒和教會,教會是一個獨特的社群,是受上帝呼召從萬民中歸向祂,以上帝的話――聖經――及歷世歷代的敍事(這包括了舊約、新約及教會史的故事)作為形塑上帝子民的傳統。教會中的信仰前輩在這些豐富的傳統中,形塑了下一代的基督徒。基督徒在這樣獨特的社群中,認識上帝及耶穌是誰、自己是誰,也這樣地認識這個我們暫時寄居的世界 。

  對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批判

  在現代西方社會中,自由主義成為政治學和倫理學的主流。它強調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個人要自主地去選擇人生的方向、作道德抉擇、並且彼此尊重其他人所看重的價值。因為強調個人性,所以社群的重要性就被忽略。既然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多元價值成為理所當然。因此,自由主義對傳統、建制、和社群抱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認定這些會限制個人的自由。自由主義主張個人應該從傳統、建制、和社群中解放出來,自主判斷和選擇。自由主義深刻地影響著西方世界,也包括教會和基督徒。

  侯活士卻推崇另一種傳統――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在倫理學上,也稱為美德倫理或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和多瑪斯阿奎那是這個傳統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當代哲學家中則包含麥金泰爾和《正義》(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書的作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社群主義強調個人是生在、長在社群之中,價值觀和品格都受到社群的形塑。每一個社群表揚他們的典範人物、傳頌他們的故事,並在這些故事中,可以體現典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美德。惟有在社群中,孩子的美德開始受到培養,經過不斷地實踐,終將獲得美德。而美德是邁向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侯活士的方法論。第一章以一本有趣、值得一讀的小說《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作為例子,說明什麼是社群、傳統、敘事、美德、領袖、同袍情誼。這本小說對照了健全與衰敗的社群。他借用這小說,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的教會和社會。第二章強調基督論、教會論與基督教倫理學是分不開的。惟有深刻認識耶穌和祂的教導,才能建構整全的基督教倫理學。耶穌與門徒的關係成為教會這個社群的典範。第三章探討爭論已久的釋經問題:聖經作為正典,到底對於教會具有什麼樣的道德權威。第四章則直指現代自由主義社會的問題。
 
  美德、敍事、世界觀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和其他的倫理學者之間的爭辯。一直以來以康德為首的義務論倫理學(deontology)主張是非對錯的判準是建立在一套能放諸四海皆準的準則(maxim),這準則要不受歷史情境及個人因素的干擾才是可靠的,康德倫理學的困境是它無法回答如何才能培養出崇高道德能力的人。然而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則強調人的本質(being)在先,道德行動(acting)在後,惟有具美德的人才能行出道德的行動。且在具歷史、傳統、故事的社群中,人的美德才可能形塑。德性倫理學雖受限於該社群的歷史和傳統,故有其相對性,但這不等於是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

  在第七章,因為探討美德,所以侯活士把德性倫理學、靈性神學、與道德發展心理學關聯起來。柯柏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心理學假設,一個人在道德上進步之後,會從前個階段進級到另一個階段。侯活士質問:「在這人尚未發展到某個階段的道德能力時,是否該為他尚不具備的道德能力負責任?」在本章中,侯活士從亞里斯多德、多瑪斯阿奎那、康德的理論中,不斷穿梭,尋求更好的解答。

  作者舉了一件自己讀神學院時發生於他和父親之間的事作為例子。他深切地自我反省,自己雖然在神學與倫理學的理論上已經研讀了許多精深的論述,卻尚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面對自己原生的傳統與自己已學得的學術傳統之間的衝突。這個例子特別耐人尋味,值得從事與接受神學教育的人深思。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討論兩性、婚姻、家庭、墮胎的議題。他主張墮胎的倫理議題必須要從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不能只侷限於「胎兒的生命是在第幾周開始」的問題。他指出墮胎不只是懷孕婦女墮胎與否的個人抉擇,更牽涉到男女之間愛與性、婚姻、為人父母,及對生命的態度。這些都與最深層的價值觀有關,所以當然也是宗教性的議題。這樣的議題在一個多元價值、自由主義的社會中,每個人各自活在道德的斷簡殘篇裡,沒有共同的傳統和敍事,終究是不可能有共識的。也因此,教會和基督徒更應該清楚確認自身的道德傳統和身分認同,不該假設美國世俗社會的道德觀等同於教會的道德觀。

  相較於作者之後所寫的許多書,此書深具更多的理論基礎及指標性。倫理學的初學者在閱讀此書時,宜先掌握作者論述的大方向、倫理的基本態度、最重要的對話對象。第一章中所舉的小說及其他具體的例子通常可以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從第三部分先讀,再回頭讀第一部分,最後讀第二部分可能會更加容易。

  本書主要的貢獻是提醒美國的教會和基督徒,不要輕率地假設美國社會的思潮等同於基督教思潮,因美國已經是一個宗教多元、價值多元的自由主義大雜燴。在道德傳統這樣斷裂的社會中,很難培養出具有美德的下一代。活侯士往後四十年得到美國和全球教會的重視,因為他指出了美國原本所謂的「主流」(mainline)教會的盲點。一九六○年代以前所謂的主流教會,隨著教會的凋零,對社會的影響力已經一落千丈,不再是美國文化和思潮的主流。教會和基督徒應該覺醒,從聖經和所活出來的信仰見證中找到自己的認同,跟隨世俗價值只會讓自己走到喪失信仰的死胡同。這本書不但是基督教倫理學的鉅著,也是對華人教會和基督徒的暮鼓晨鐘。

中文版序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我樂見《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中譯本面世。本書內容是我差不多半個世紀前寫成的,今天一些基督徒仍覺得本書內容可取,我感到欣慰。華人基督徒透過本書來幫助他們面對生活上的掙扎,這是有深遠意義的――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教會內的思想家,我基於西方教會所面對的挑戰來立論。本書能在一個與我寫作時所預設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發揮作用,這顯示上帝的確偉大。

  我一直納悶我的書竟然有亞洲的譯本。 我難以想像、更不能理解日本、中國等地的基督徒所面對的挑戰。基督徒在亞洲本身就是異類僑居者(resident aliens),社會和政治對他們不屑一顧,這難題是我沒有處理過的。既然他們認為《品格的群體》值得參考,我就視之為靈命培育的問題歷久不衰吧。

  經過一番思考,《品格的群體》裡面大部分論點仍然是我所贊同的,只是我很遺憾本書也有幾點錯處。例如英文書名的副標題Toward a Constructive Christian Social Ethic (邁向建設性的基督教社會倫理學)是錯誤的,因為「社會倫理學」是自由主義的用詞。哪一種倫理學不是社會性的呢?提出 「社會倫理學」、「社會公義」的人,不過是表明自己仍然在研究基督教倫理學而已。這兩個概念對於要透過主耶穌的角色來認識基督教倫理學,幫助不大。

  我和我的同道難以想像基督徒在亞洲所面對的挑戰。我這樣說是因為重點在於用什麼詞彙來建構想像。這重點促使我不斷探索,當基督教不再是社會合情合理的意識型態的時候(例如在美國),基督教的面貌會變成什麼。 我相信中國基督徒所身處的社會就是這樣,且期待很快有一天,他們會來指教「西方」的基督徒如何在不再由基督徒主導的世界生活。

  在中國作基督徒是一件危險的事,但這樣說不是要把中國的基督徒浪漫化,他們也面對許多困擾西方人的試探。 無庸置疑的是,在中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會遭當權者白眼。我盼望《品格的群體》最少能夠幫助這些甘願冒險的基督徒堅持下去。

  在預備寫這篇序期間,我重新閱讀《品格的群體》,發現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一直都是我心所關懷的。第一章關於《瓦特希普高原》的文章大概是最為人熟悉的。我不確定亞洲人如何看待兔子,但希望讀者在閱讀這章的時候,覺得有趣,並且從兔子掙扎求存的故事獲得啟發。本書第二章〈耶穌:上帝國的故事〉也值得留意,因為我在這篇文章以最堅決的態度,闡述了我的基督論信念。

  我不太知道作為一個中國基督徒會是怎樣,但我期待透過不同互動認識更多。正如有些人指出,「東方」的基督徒在不久之後,可能真的會差派宣教士到「西方」。我惟一向上帝祈求的,就是這日子來到的時候,我們在神學上和對上帝的忠信上努力不懈,正如那些把《品格的群體》的出版看為至關重要的基督徒一樣。「 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盼望著本書也成為這雲彩的一部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585
  2. 新書
    9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