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我們人類往往喜愛長得稀奇古怪的動物,我想各位讀者也是如此吧。
出現在本書中模樣稀奇古怪的動物,如今已不存在於地球上。然而,無論哪一種動物,其實或許都真實存在過。這是因為,如果恐龍未曾滅絕的話,說不定真的已經演化成本書所描繪的模樣。
若6600萬年前,隕石並未撞上地球,而是從旁邊擦過的話——若地球未曾遭到來自外太空的毀滅性打擊,恐龍以及其他各種巨型動物應該還會持續繁盛下去吧。
如果牠們不曾滅絕並持續繁盛,應該會隨著地球表層的環境變化,歷經6600萬年的不斷演化,蛻變成不同於我們從化石推敲得知的模樣。
6600萬年間所產生的環境變遷相當劇烈。大陸原本就已逐漸分裂,但在這期間分裂的速度加快,彼此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同樣地,氣候與植被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在以前的恐龍時代——中生代時不曾存在的遼闊草原大幅發展。氣候則開始變得寒冷,一直到進入最終冰河期(約7萬年前~1萬年前的冰河期)為止。
這些環境變遷的程度,大到讓無法適應的恐龍與其他巨型動物走上滅絕一途。而本書所介紹的動物,則具備了各種為求生存必要的適應機制。
本書還有另一項用意,那就是闡述「動物地理區」這項概念。
為何袋鼠會分布於澳洲草原,而不見於非洲草原呢?樹獺為何只分布於南美的樹上而不見於北美的樹上呢?這是因為地球的陸地大致分成6個動物地理區的緣故。
動物地理區是被海洋、山脈、沙漠等屏障區隔而成。在這亦被學者們稱為生物地理區的6個區域中,生活在此的生物們會依照各個區域完成各自的演化。因此,每種生物皆具備不同特徵以適應各個區域的環境。
只要是在同一個時間軸,無論當時有何種動植物存在,這種地理分區的結果應該都是相同的。因此,本書以動物地理區的觀念,搭配未滅絕的恐龍之適應演化結果加以呈現。
最後還有一點。
有一說主張「恐龍以『鳥類』的形式,在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中存活了下來」。然而,當時存在的鳥類,有許多物種都跟著恐龍一起絕種消失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鳥類,是在6600萬年前大滅絕後,由劫後餘生的少數祖先中演化而來。若6600萬年前沒有發生隕石撞擊的話,鳥類應該會走上截然不同的演化歷史吧。
道格爾‧狄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