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話
歷久彌新的主題
《畢老師的蘋果》於2003年首度發行,故事主旨仍能緊密貼合當今。校園、職場、家庭,有可能成為「言語傷害」及「謠言」發生的現場外,迅速發展的社群網絡也是現今謠言、輿論、假新聞與偽知識的巨大培養皿。隨著言論與各方資訊傳播更為快速且廣泛,如何慎選自身言語,進而培養洞察真相的判斷力,是大人小孩皆不容忽視的議題。
言語有時如同利器
任意的批評與謠言,其傷人程度可堪比利器。發話者一句「沒有多想」或許能心安;但深受流言攻擊的人,傷痕深淺不一,還可能被貼上性格脆弱的標籤。有些人能平安度過,有些人的傷口則永遠無法癒合,旁人無從得知。本書最後一幕,縫合後的枕頭靜靜地躺在床上,上頭有著一道永遠無法消除的裂痕。即使將羽毛找回、重新縫合,枕頭卻再也無法恢復原本的樣貌。言語所致之傷,何嘗不是如此?有些話語一旦說出、一經散播,便無法追回,人心的裂痕也非輕易能修補,如瑪丹娜於書末所說:「我們必須謹言,避免對別人造成傷害。」
溫柔同理的力量
書中畢老師得知湯米是造謠的罪魁禍首後,並無嚴厲責備他以替自己討回公道,而是選擇以劃破的枕頭作為隱喻,讓湯米認清自身話語的重量。當善良的孩子遇上言語霸凌,或被莫名謠言纏身時,若能將此遭遇轉化為學習的機會,不但能從負面的情緒中解救自己,更能進一步為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然而,身為當事者,要做到如此同理心其實相當困難,除了需要高度成熟的心靈,還需要一顆溫柔寬厚的心。本書提供此理想境界,提醒著我們,關於言語傷害,能做的還有很多。
作者的話
獻給世界各地的老師們
本書靈感來自一個發生於300年前的故事,是一位教導我猶太教神秘教義喀巴拉(Kabbalah)的老師告訴我的,我一直記得。因此當我著手寫童書時,便毅然決定在其中一本書中與讀者分享這個故事的中心主旨。
這是個有關言語力量的故事。
我們必須謹言,避免對別人造成傷害。
美名大師托夫(Baal Shem Tov)是這個故事的原作者,他本身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於1700年出生在烏克蘭(Ukraine)的泊多利亞(Podolia)小鎮,奉獻於教學與助人。他深信只是習慣性的履行宗教教條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提議去理解我們靈修的動機。在他的眾多學說之中,他特別重視愛人的價值與重要性。
我希望能正確傳達他故事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瑪丹娜MADO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