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 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國都面臨著開放或進一步開放本國金融市場的壓力。銀行業作為金融服務貿易的主導行業,關係到一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的發展,一直是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各國歷來採取高度保護本國銀行業的政策, 相對謹慎地面對銀行業的對外開放;直到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才開始對外資銀行的准入採取相對寬鬆的政策。
關於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績效的影響,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著激烈爭論。一些研究者認為對於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外資銀行進入是消除其銀行業競爭障礙、加快金融業結構改革和不斷推動銀行業整體進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步驟。外資銀行進入有利於該國銀行業的整體穩定,特別是在外資銀行自身非常穩健而且其母國金融監管良好的條件下,外資銀行進入提供了一種激勵,
促進了該國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導致國內銀行利潤減少,改進了銀行績效。雖然外資銀行進入可能會加大成本,但支持者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國內銀行系統所帶來的收益將遠遠大於所帶來的損失。
Claessens、Demirgüç-Kunt和Huizinga的實證研究支持了這種觀點,他們發現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國內銀行的營利性、非利息收入和間接費用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說明帶來了顯著的競爭效應和效率改進效應。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則給出了相反的觀點和證據,如Wang和Bayraktar使用不同的樣本重新進行實證檢驗,發現外資銀行進入與間接費用數額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而外資銀行進入和東道國國內銀行營利性、貸款損失準備金之間則並不存在任何明顯的關係。可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績效的影響畢竟還是一個實證問題,需要實證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