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影像留存歷史—序潘小俠《台灣作家一百年》
潘小俠繼《台灣美術家一百年》2009年、《白色烙印人權影像》2015年、《見證228》的歷史人物影像專書之後,推出《台灣作家一百年》攝影書籍,再以他的攝影家之眼為台灣文學史造像。作為一個影像家,如此專注捕捉台灣多面向歷史人物的容顏,可以說無出其右。
人物是歷史的主角,歷史是人物的故事,他的(History)故事,或她(Herstory)的故事,交織事與物,在時間的演變中形構軌跡,拓印人類社會的光影。國家或民族的演化,推進過程在光影中顯現,人常常是光影的焦點,與觀照的視點對映,形成對話。
比起文字的敘述,影像捕捉的作家之顏更能彰顯作家之貌,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或韓國的期刊雜誌書籍常見人物之顏的專欄,刊出攝影家的人像顯影,無須以文字描述,一張照片,一幅影像,一個人物的形貌在光影中彷彿千言萬語的訴說,閱讀者看影像,在進行對話。
日本、韓國是出版與閱讀相對更受到重視的東亞國家,國民常從期刊雜誌書籍的人物之顏認識各種領域的人物形貌。作家在他們國度的地位受到重視,就如同他們國度的期刊雜誌書籍在國民閱讀中的熱絡程度。
相對來說,台灣各種領域的作家——在某些國度,各種藝術文學的創作者會被以作家看待——囿於傳播條件,不像影藝、政治人物受到矚目,特別是不同領域的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的社會光環薄弱,大多數國民對作家之顏是陌生的,也因此對於作家,不管是他的故事或她的故事缺乏親近感,連帶的形成閱讀的貧乏。
潘小俠的開麥拉之眼,從美術家之顏,關注到白色恐怖烙印下的人權形貌,關懷了228受難者,他把視點放在台灣作家,幾年來的努力,他的攝影造像每已構成「台灣作家」、「台灣政治受難者作家」、「台灣原住民作家」,超過一百位,形塑了《台灣作家一百年》的台灣作家之顏。
與潘小俠幾乎同時代走過台灣民主化、自由化,延續台灣主體文化的墾拓之路,很榮幸在他的邀約之下,為他這一冊以影像留存歷史,捕捉台灣作家之顏的書冊,題序為記。
李敏勇 詩人、評論家